摘要:
從10月31號的結果來說,肯定是算不上夠看,不過從7月1號的預期講,確實按照開始的計劃,完整的走完了0到1的全過程。到這里問題變了:從1到2該怎么辦? 閱讀全文
從10月31號的結果來說,肯定是算不上夠看,不過從7月1號的預期講,確實按照開始的計劃,完整的走完了0到1的全過程。到這里問題變了:從1到2該怎么辦? 閱讀全文
posted @ 2025-11-03 16:40
七號樓
閱讀(1163)
評論(13)
推薦(6)
從10月31號的結果來說,肯定是算不上夠看,不過從7月1號的預期講,確實按照開始的計劃,完整的走完了0到1的全過程。到這里問題變了:從1到2該怎么辦? 閱讀全文
無論是結果還是時間線,都不符合最初的預期,產品的用戶數沒有過百,第一個階段沒有在八月下旬結束,心態也并非不急不躁,這就是不裝不演的真實現狀。 閱讀全文
從過去兩周的實踐來說,產品技術還有自媒體,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劃迭代;內心真正的壓力在于:能否以最初的構想,滿意的走完整個過程。 閱讀全文
最近兩年,社媒上有句很火的文案:不要謾罵以前的自己,他當時站在霧里也很迷茫。 每次刷到這條內容,嘴里都嘀咕一句:現在就不迷茫了嗎?就不在迷霧里了嗎? 閱讀全文
獨立開發四個月,我與AI不得不說的故事。 閱讀全文
以前還在廠里搬磚的時候,厭煩各種花里胡哨的項目和流程管理,當自己開始折騰項目,曾經討厭的事情依舊討厭,但是絕對的理解和認可,獨立做產品,這么一個弱小的項目,都踩了一個又一個坑。 閱讀全文
人工智能可以讓普通用戶,不再只是信息的讀者,可以成為各種知識的使用者,通過大模型能快速調取、組合、復用知識。不再是一篇篇地被動消費。 閱讀全文
如果AI產品是純粹的工具屬性,等于把智能的模型封裝成固定的功能;如果是協作的模式,則需要在交互場景中,開放更多的提示詞給用戶輸入。 閱讀全文
現在個人開發產品,AI的使用率越來越高,雖然效率提上去了,但是擺脫不了輸出的產品有一股AI味。你很容易跟別人開發的產品“撞衫”。 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AI味? 閱讀全文
最近在開發產品的二期,就是做樓里App的網站版,但是會在整個過程中實踐AI的能力,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前端的代碼工程和網站模板。 閱讀全文
做首款產品的時候,遇到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這個產品不行,直接開始下一個,做上十幾款產品,才可能找到爆款的感覺。 閱讀全文
具有產品研發經驗的應該知道,GPT5提供的規劃設計,兼顧了完善和可執行兩個關鍵維度。經常使用大模型都有的感受是:如果在某個領域有0-1的入門,那么AI可以帶你快速的進行1-100的嘗試。 閱讀全文
如果從項目的視角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無法做到同時兼顧:時間質量和成本。慢工出細活,產品想做的有質感,都要很多時間和心血的投入,但是面對成本的壓力,又必須做出適當的取舍。 閱讀全文
選型思路非常簡單直接,自己熟悉擅長的優先選擇,不會的盡量選通用和省時的;避免使用冷門組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很難搜索參考案例,不但會浪費時間,甚至會影響心態。 閱讀全文
短短45天,感覺像打工一年,忙的云里霧里。朋友說現在沒了上班的松弛感,家人說現在的隨意都像刻意裝的。說句心里的實話,時間線走到產品和知識庫完成,心底莫名生出幾分焦慮。 閱讀全文
八月初代碼就開發好了,然后就是一輪測試和驗收。八月中旬,開始打包提交到AppStore審核。結果磕磕絆絆,踩了一路的坑。起初天真地以為打包上傳,只要有手就行。結果整個流程像是“九九八十一難”豪華套餐。 閱讀全文
有人不停回頭,有人站在十字路口,而我還在等IOS審核通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