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轉身獨立開發者
往事如風,怎么就十年了。
【一】
最近兩年,社媒上有句很火的文案:不要謾罵以前的自己,他當時站在霧里也很迷茫。
每次刷到這條內容,嘴里都嘀咕一句:現在就不迷茫了嗎?就不在迷霧里了嗎?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經歷可以兩2個詞5個字來概括。
謀生,謀生活。
三百六十行,行行的謀生方式都各有門道;作為一個從2016年入行互聯網的打工人,經歷了行業的中場休息,以及當前下半場的冷清。
初入社會實習,憑借大學教了2個月的Java編程,靠著死記硬背和幾分運氣,就這樣目標明確的沖進了互聯網公司。
記得剛工作的時候,幾個同學還經常討論職業理想。
在網盤的某個文件夾里,還存放某人斗志昂揚的十年規劃,每當這個朋友想躺平的時候,就跟他說:
你想看看自己2016寫的十年計劃嗎?
其實初入職場是最難的,能力不足必然謹小慎微。
當時身處一個過百人的研發隊伍中,很多微不足道的失誤都會帶來巨大的麻煩,記得年初實習生隊伍有20多人,還沒到轉正就走了過半。
大部分都是因為小的失誤頻繁出現,從而導致失去工作。
在程序員這個崗位,最多的失誤竟然是代碼覆蓋,其次就是有些功能真的寫不出來,再其次就是批兩句要一別兩寬。
雖然初入職場毛手毛腳,但那時候少年心性無所畏懼,總感覺自己不一樣。
時間在CV中溜走,抬頭回看已是十年后的今天。
2025年的職場,無論做人做事已經游刃有余,活脫脫的成為了老油條。
十年三千多天的經歷和迷茫,有的快要忘記,有的想手動刪除,有的寫成了博客。回看十年的變化,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技術,業務,轉行;三者之間打群架。
【二】
2016年做編程開發,技術就是死記硬背,增刪改查都寫不明白,更別提什么技術廣度和深度。
在那種狀態下,無疑會把心思放在技術積累上,研究項目中的代碼邏輯和封裝模式,復制別人的代碼再修改成自己的。
初期的技術學習無它,就是復制粘貼更新玩的熟練。
新手階段學習技術的快慢和深淺,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與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當時在一家所謂的大廠,很講究流程和規范,對實習生的培養也算上心。
任何一個功能的開發,都有技術主管講解業務和代碼的編寫邏輯,開發完成之后還會評審優化,經過細致的測試后才會發布上線,這樣對實習生的容錯率自然就很低。
機會和壓力并存,在這種環境里有序成長,完成了編程崗位的入門。
作為沒什么學歷的職場新人,起步階段混進這樣的公司中,以至于到現在都對第一家公司心懷謝意,錢沒少掙,事沒多干,還完成了能力的初期沉淀。
錢沒少掙是指16年,以月薪5K的收入起步,所以第一家公司真的有含金量。
從當前的視角看,有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當時空閑的時間都花在技術上了,那時候簡單的認為技術練到家,到哪里都能混飯吃。
團隊中有很多技術大牛,也時常感慨職場快到頭了。
這種聲音都被選擇性忽略,也從來沒有用心掃聽過為什么,只是給意識中留下一個很淺的聲音,互聯網的技術崗位,有35歲年齡危機。
當時沒想到,自己和這條紅線雙向奔赴。
【三】
在職業生涯中,不會留給你太多的時間,專注在技術領域。
有純技術需求的公司,通常也拿的出資金找有技術天賦和經驗的選手,大部分的搬磚玩家,在工作1-2年之后,都需要獨擋一面的能力。
當這一面足夠大之后,就可以折疊成好多面形成包圍圈。
技術只是其中不顯眼的一個模塊,業務會成為工作中拉扯的核心,能做到獨當一面,前提是對業務有清晰理解,進而設計穩妥的技術方案,最終交付高質量的版本。
場景簡單的項目,可能靠著產品經理的簡單科普,能迅速完成對業務的理解。
但是在真正復雜的場景中,要了解行業的基本模式,流程延展到細節處,還帶有很強的邏輯性,這個過程的積累同樣需要花心思和時間。
2018年在一家數據公司,見證了從0崛起的全過程。
公司在初期挖來一打頭部大廠的數據專家,這種資源肯定不能浪費,每天一個小場科普,996的6安排半天的大場講座。
用白話說清楚的也就1-2個,多數是PPT疊加黑話的自言自語,第一次聽懂科普,側重技術的預期搖擺了,因為見識了如何從數據中挖掘業務價值。
丟掉技術自然不可能,把大部分心思轉到業務上,成為了新的預期。
于是開始一段數據專業的積累過程,側重業務邏輯的整理學習和總結,也順帶手學了很多技術維度的解決方案,多選肯定比單選好玩。
至此確信做好業務,并不比做技術容易。
與這家數據公司一別兩寬的時候,心態算得上是工作的巔峰,復雜的技術棧用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做過,對以后的職場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自信。
【四】
2020年職場的第二跳,確實對的起此前幾年的付出。
混進一家非常好但是不大的公司,很難想象,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同時具備:產品,業務,技術的認知,對于這幾個維度有很強的統籌思維。
從行業高度定調產品方向,支持業務和技術協同推進。
在處理復雜的場景時,能給研發團隊輸出方法和案例層面的指導思路,大的原則就是把事情做好做成,但是又不急于求成。
所以什么是好公司,不過就是正常一點罷了。
在職期間經歷過幾次業務升級,同時完成系統架構的技術改造,有序推動了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做復雜的業務體系,但是沒有把系統堆積成那什么山,目前的職業生涯中僅此一家。
自己在這家公司的幾年,才真正從心態上放棄所謂的技術和業務路線的糾結,并沒有什么大徹大悟,只是覺得把事情做好,就是需要什么練什么。
用現在比較火的詞來說:干中學。
2023年的時候,互聯網行業的下半場趨勢明朗,雖然技術和業務的綜合能力已經十分老練,但總歸只是技能層面的沉淀。
【五】
2023年以后的互聯網行情,屬于典型的時代一粒灰,落在每個人肩頭都是一座大山。
2025年的當下,個人覺得互聯網行業供需引發的內卷,接近于登峰造極了。
比較真實的一個現狀,發布一個開發崗位,每天可以收2-300個打招呼的求職者,而這個崗位可能只需要1-2個人,企業可以選擇的空間很寬闊。
問題來了:這2個人會是這200人中最厲害的嗎?
行業的向下趨勢,既會影響個人也會影響企業,當下公司招人無疑會用性價比做取舍,這也就是最近兩年求職,普遍都認為運氣成分偏高的原因。
作為互聯網十年民工,與技術崗的35歲危機迎面相撞。
記得職場初期討論創業項目,還是以三年為一個節點,這兩年工作環境的不穩定,項目周期的三個月定律,都是巨大的壓力,圍在打工人周圍。
經歷這兩年的不確定,有過漫長的迷茫和短暫的人工智能焦慮。
在過去的十年里,無論是技術還是業務的時間投入,這些都是當時合理合適的選擇,在大模型能力的飛速迭代中,這些所謂的專業技能,門檻的高度被削了又削。
自己完成0-1的入門,AI可以快速完成1-100的擴展。
這兩年火起來的一個說法:獨立開發者,一人公司,一人獨角獸。雖然聽起來高大尚有點裝,但用心斟酌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互聯網行業的內卷和AI的崛起,讓很多開發自嘲對技術和業務的投入,這一點在很長時間里自己也深以為然。
去年獨立開發者初火時,礙于當時的大模型能力,個人感覺這還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無非是以此作為自媒體的流量話題而已。
當時大模型在專業上的能力,都達不到可用的水平,如何統籌不同專業之間的產品研發?
2025年在DeepSeek爆火之后,自己重新實踐了不同模型在產品研發領域的能力,開始確信AI可以成為研發的得力助手,甚至是隊友。
短短半年后的今天,AI開發工具已有替代傳統工具的趨勢。
于是轉身走向獨立開發者,相信與大模型組隊,可以做點養家糊口又好玩的事情。
在這個方向的嘗試,會記錄在社交媒體的賬號中,網友們可以幫忙關注一下,一起交流和探索,從不穩定的職場中另辟一條窄路。
| 公眾號 | 抖音 | 小紅書 |
|---|---|---|
![]() |
![]() |
![]() |

最近兩年,社媒上有句很火的文案:不要謾罵以前的自己,他當時站在霧里也很迷茫。 每次刷到這條內容,嘴里都嘀咕一句:現在就不迷茫了嗎?就不在迷霧里了嗎?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