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做項目,拿得起放得下
小聲說一句:首款產品《樓里》IOS版已上架,安卓版和產品開發的知識庫,公眾號私信「樓里」獲取。
劃定時間周期,然后走一步看一步。
一、簡介
最近兩年,經歷過創業公司的朋友應該知道,大部分團隊從組好到解散,普遍就在3-6個月,快一點的2-3個月驗證產品和業務,不行的話果斷點了下一把。
在互聯網上升趨勢里,這個時間是2-3年。
按照當下的節奏,自己給全職獨立開發,也設定了時間周期,從七月初到2025年底。
不過劃分了2個階段,雖然主線都是產品和開發,但嘗試的方向不一樣,根據做事的節奏和結果,判斷自己能不能走完整個周期。
第一個階段:用2-3個月開發一款AI產品,完成上線發布;用獨立開發的話題運營自媒體。至于做出來的效果,到底是不是符合預期。
這個時間一到,心里自然就有數了。
二、階段一規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做準備和規劃很重要,完整的看待獨立開發這件事,把其中的核心事項理清楚,并且估計每件事的時間周期,讓整體的節奏比較協調。

自己把獨立開發這條主線,劃出產品、技術、運營三條支線,整個過程分為準備、開始、開發、驗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側重點,理想狀態是:三條支線都可以齊頭并進。
但每件事的深水區都復雜,需要多花時間和心思。
計劃歸計劃,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的調整,盡量用自洽的狀態,把事情做完做好。
比如《獨立開發者》知識庫,本來并不在計劃內,但是朋友看過原稿都說值得開源,因為是從自己的文檔中直接整理,所以用的時間較少。
在規劃中,產品的開發是1.5個月,實際上提前了一周;本來以為發布上線只要一周,結果連資質審核都沒結束,這還是提前調研過的流程。
在這個時間空隙中,只能重新調整任務安排,做了第二款產品的一個Demo,整理了產品和人工智能兩個專欄。
三、執行節奏
在七月初正式全職做這件事的時候,計劃上午處理產品的任務,下午做編程開發,晚上瀏覽社媒和寫內容。
這樣安排,與自己每天的狀態有關系。
上午的時間相對清醒,用來應付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下午的時間犯困,適合寫手熟的代碼,晚上忙了一天,刷刷社交媒體,簡單寫點內容。
在每周開始的時候,理清楚這個星期:要做的核心事項。個人認為:這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基礎。

起步階段過后,發現開發產品核心功能很耗時,只能把寫內容的時間壓縮,用兩周的時間先全力做完產品主體開發。
其實執行過程最難的并不是任務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變化。
中間有那么幾天被產品卡住,更沒時間寫內容,心態就會陷入輕微的焦慮和迷茫,只能靠不斷的推進節奏,來擠掉心態上的搖擺。
四、效率工具
簡單的聊幾句,關于工具的問題,這個在知識庫的每個模塊,都羅列了自己使用到的工具。
原則很簡單:趁手好用就行。

比如語雀文檔,是自己以前的使用習慣,很多資料還歸檔在這里,現在逐步轉到飛書知識庫,因為更加強大好用,還有就是Git倉庫,使用的一直是Gitee,因為網絡穩定夠用即可。
既然是自己做項目,盡量減少使用的工具種類,以前在公司的時候,光是項目管理工具都有好幾種,現在全部壓縮在一份知識庫中,盡量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
五、最后總結
如果從項目的視角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無法做到同時兼顧:時間質量和成本。
把獨立開發這件事,當成一個項目來看,在經歷一個完整的周期之后,就慢慢的理解:為什么很多代碼工程的質量都不高。
所以要在指定時間內,把握主線任務,極簡化產品設計,先做出來再視情況優化。
慢工出細活,產品想做的有質感,都要很多時間和心血的投入,但是面對成本的壓力,又必須做出適當的取舍。

如果從項目的視角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無法做到同時兼顧:時間質量和成本。慢工出細活,產品想做的有質感,都要很多時間和心血的投入,但是面對成本的壓力,又必須做出適當的取舍。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