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開發,這條路可行嗎?
知己5分,知獨立開發3分,留2分幻想。
【一】
2025年7月1號,正式從職場脫離,轉身成為獨立開發者,截止現在正好滿了兩周。
興奮和迷茫已經散去,來清醒的聊一聊這件事的可行性。
保證說真話,絕對不裝X。
在轉獨立開發者之前,在職場待了整整十年,經歷過研發團隊幾百人的大廠,待過只有幾個人的創業小作坊,參與過一家公司從0到1,再到獨角獸的全過程。
記憶最深刻的:還是那家只有幾十人的好公司。因為這家公司真的影響了自己的思維。
做成一件事有跡可循,走一步看一步,還要停下回頭反思一步。
2022年以后的職場環境,逐漸從還行轉變為內卷,從內卷上升到抽象,這一點相信互聯網行業的朋友都深有體會。
2016年入行后,與所謂的35歲紅線雙向奔赴,就這樣說說鬧鬧的十年了。
那么靈魂的問題就出現了:30歲以后還值得繼續深耕技術嗎?年輕時總認為只要技術好,也不至于會找不到工作,這個想法自然是沒錯。
只是就業市場變了,現在的開發崗位非常看重:性價比。
隨著2023年人工智能的爆火,大模型來了程序員請睜眼,自己在職場的迷茫也幾乎到達頂峰,甚至動了轉行的念頭。
2025上半年的心態轉變,是來自DeepSeek的出圈,沒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原因:深度系統的體驗過,好用就是好用,特別是在互聯網研發領域。
那么轉行沒必要,可以來一把轉身。
職場埋頭工作十年,也到停下來重新思考的時候了,又正好注意到一個現象,跟著AI悄摸火起來的群體:獨立開發者。
說白了就是和大模型組隊,做點好玩的事,這也是自己從猶豫中,離開職場的動力。
【二】
今年3月份,開始思考和調研,轉獨立開發者需要做什么準備。
雖然獨立開發者聽起來挺有范,但這卻是實打實的系統工程,說白了不止要搬磚,還要自己做設計圖紙,做完了還要自己找用戶群體。
全都是技術活,全要自己親自動手。
對個人能力的要求非常全面,以前認為全棧開發,那批人已經是豪華卷了,現在看獨立開發者才是真正的卷王。
這件事能不能做,至少要系統的思考「產品,技術,運營」三個維度的專業能力。
技術實現產品,運營推廣產品。
從流程上看:「前期」完成產品的規劃和設計,開發前后端代碼工程;「中期」做產品自測和內測,快速完成迭代優化;「后期」開放產品注冊,全力做推廣,根據效果判斷是否可行。
從周期上看:將流程模塊化拆分,評估好各階段需要的時間,設計好每周的推進節奏,整體上要做到「心中有數」。
系統的想清楚只是認知層面,能說明白和做出來,才是完整的能力體系。
【三】
今年5月份,感覺自己的各路想法已經接近完善。
于是開啟了碎碎念的兩個月,不斷的和家人朋友聊想法,以及全職做這件事情的可行性。
作為打工人,其實心里早已有了選擇。
家人和朋友自然有的懂有的不懂,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和他們不斷的念叨,一方面想看看自己是否會被勸退,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展在這件事上的想法。
在這個看似搖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分析自己的優劣勢,理清獨立開發者的技能需求。
知己知彼,才能遇坑不慌。
「產品」這個維度,雖然專業工具不熟,但參與了十年的原型評審,只一周的時間,就用工具把基礎框架搭出來了。
自己是因為DeepSeek的影響,才決定趟獨立開發的渾水。
所以選擇做AI方向的應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大模型使用的非常頻繁,對AI的場景有一定的預期和編排。
「技術」這個維度,十年專業的后端研發,什么葷的素的臭的都見過。
沒寫過前端編程,只是大致可以看懂一些簡單的工程結構,于是花兩周時間熟悉前端技術棧,主要圍繞后續要使用的框架選型。
然后持續使用AI工具做案例開發和學習,這樣一段時間之后,可以勉強做簡單的開發了。
「運營」這個維度,也不算是純新手,之前寫過幾年技術博客。
雖然沒有全職主理過社交賬號,但是用心花時間刷了好多年,收藏過不少教程配樂和有梗的內容,網感應該是不輸查BUG的第六感。
獨立開發提一下格調,假設當成一次創業。
那「商業模式」就是:開發做產品,通過自媒體渠道,找到目標用戶。關鍵的問題是,到底能不能做出營收,這個心里完全沒底。
從技術角色轉向產品,雖然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可是張小龍就只有一個。
雖然技能有缺失,但是整體評估算得上五五開,所以優勢在自己,那么此事可行,但是最終能不能做成,這個就留2分幻想吧。
【四】
寫這篇內容的時候,獨立開發的模式已經持續兩周,雖然過程踩了不少的坑,但是規劃的進度有序進行。
每天的時間,劃分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模塊。
早上整理任務清單,上午主要做產品維度的設計。
下午就把前后端的代碼工程寫一寫,后端和數據庫這兩塊,直接從自己的開源倉庫復制,然后稍微改改就行,主要的難點還是在前端開發,踩到坑遇到問題,無法做到快速定位,很容易上頭。
晚上主要寫自媒體和博客內容,在算法流量這塊,至今也沒有看明白。
但是自己的內心比較確信,只要用心記錄獨立開發的過程,這個話題現在感興趣的網友應該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AI帶來的熱度,另一方面就是客觀的就業環境。
至于流量的焦慮,有一點但是很少,自己的博客和Git倉庫主頁,可以分擔產品初期的推廣壓力。
內心真正的壓力在于:能否以最初的構想,滿意的走完整個過程。
【五】
從過去兩周的實踐來說,產品技術還有自媒體,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劃迭代。
但是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節奏偶爾會被打亂,不能按預期那樣有條不紊的推動,節奏亂容易帶崩情緒,這樣可能導致原地踏步。
獨立開發像是生孩子,不能問保大保小。
產品技術也好,自媒體運營也罷,都需要絕對的認真和用心,要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技能棧,更要持續的輸出做好每一件事,至于結果留給時間驗證吧。
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從過去兩周的實踐來說,產品技術還有自媒體,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劃迭代;內心真正的壓力在于:能否以最初的構想,滿意的走完整個過程。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