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名句
煩惱核心
你看到一部漂亮的汽車,你撫摸亮漆,看到了它的外形和質地,從中就產生了感官感受。然后思想過來說:“如果我擁有了它,那該多好啊,如果我坐進去然后疾馳而去,那該多棒啊?!蹦敲催@里發生了什么?思想干涉了感受,賦予了它形狀。思想把你坐在車里疾馳而去的意象,帶給了感受。在那一刻,在那一秒鐘,當思想制造出你坐在車里的意象時,欲望就產生了。當思想帶給感受某個形狀或者意象時,欲望就產生了。而感受是我們存在的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你已經學會了壓抑欲望、征服欲望,或者與它所有的問題生活在一起。那么,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不是從智力上,而是真正地懂得了在思想賦予感受形狀的那一瞬間,欲望就產生了,那么這個問題就出現了:有沒有可能看到并撫摸那輛車——這是感受——卻不讓思想制造出意象?所以在這里留有一個間隙。這一點你明白了嗎?
人世間所有的煩惱和私欲,陷阱都是這么產生的。
你看見了金錢,異性,優質的生活,渴望的東西,很快就產生了占有的欲望和煩惱雜念,跨過了那個間隙。
窮人以為富人沒有煩惱。富人以為出家人沒有煩惱。出家人有些羨慕在家人。只要你跨過了間隙,不管你有什么都有煩惱,只要管不住自己的心,就有煩惱,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主人與分身
為了方便理解 ,用個比喻來說明 。就如有一個人 ,權且叫 “主人 ” 。他能變 “分身 ” ,像孫悟空一樣 。但 “分身 ”所做的好事和壞事 ,得由他本人來承擔 。這六個 “分身 ” ,分別是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
“分身 ”本身沒有清醒的判斷能力 ,一迷戀上東西 ,就容易上癮 ,一上癮就容易犯錯誤 ,來滿足自己的癮 。比如 ,叫舌的這個 “分身 ” ,他想吃 ,不顧一切想吃 ,因為癮很大 ,他根本不管家里錢已經很少了 ,身體很肥胖了 ,只顧自己吃 ,結果吃了一身病 ,還把家里的錢花了很多 。這些麻煩 ,最終還是要 “主人 ”來承擔 。 “主人 ”心里很清楚 ,其實吃嘛 ,能基本飽肚子 ,維持身體的能量消耗就可以了 。至于味道 ,檔次什么的 ,不是必須的 ,如果要耗很多錢 ,最好是不花 ,滿足基本要求就好了 。
“主人 ”了解這六個 “分身 ”的毛病 。他們個個欲望很重 ,給 “主人 ”帶來很多麻煩 。這六個 “分身 ”有一個特點 ,他們完全臣服于 “主人 ” ,無條件聽 “主人 ”的話 。這個 “主人 ”為了自己少一點麻煩 ,就隨時盯著他們 。只要他們一有動靜 , “主人 ”就開始注意 ,防止 “分身 ”因為 “失控 ”而惹出麻煩 。
上文 中,這個 “主人 ” ,就是我們的佛性 。這六個 “分身 ” ,就是我們的六根 。這個比喻較難寫 ,大致關系就是如此 。未見佛性時 ,就如這個 “主人 ”經常在沉睡 ,基本上不管這幾個 “分身 ”在干什么 。見到佛性 ,就如這個 “主人 ”醒了 ,他發現了這回事 ,原來這么多麻煩 ,都是下面那六個小子干的壞事 。
這個 “主人 ” ,本身是沒有任何癮的 ,非常清醒的 。他就開始調教這六個 “分身 ” ,要妥妥地聽話 。這六個 “分身 ”之中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中的 “意 (意識 ) ”這個 “分身 ”最機靈 。 “主人 ”沉睡的時候 ,他就出來扮演 “主人 ” ,其他 “分身 ”都聽它的 ,當然他不會限制另幾個 “分身 ”滿足自己的欲望 ,也不會對 “主人 ”負責 。他權力癮很大 ,一旦 “主人 ”不留神或者睡著 ,他立即就來冒充 “主人 ”指揮 。世間未見性的人 ,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在冒充 “主人 ”當家 , “主人 ”卻在長期的沉睡中 。 “虛榮 ” , “善惡 ” , “是非 ” , “對錯 ” , “執著 ” , “自我 ” , “苦樂 ” , “愛恨 ” , “成敗 ” , “榮辱 ” ,這些對立 ,分別之見 ,都是 “意識 ”這個 “分身 ”一手制造的 “杰作 ” 。在 “主人 ”的眼里沒有這些分別 、對立的觀念 ,也沒有 “自我執著 ” 。
世界是完整的 ,統一的 ,只有當下的緣 。我們見性的目的 ,就是讓 “主人 ”醒來 ,智慧現前 ,不要讓六根的習氣再來攪局 。六個 “分身 ”為 “主人 ”所用 ,聽 “主人 ”指揮 。智慧現前 ,愚癡就消失 。光明照到 ,黑暗消失 。
我們修行 ,喚醒佛性 ,不是為了說來好聽 ,也不是為了向他人炫耀 ,我 “見性 ”了 ,而是讓 “主人 ”醒來 ,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沒有煩惱地活著 。如何讓 “主人 ”能更清楚地判斷他下面的 “分身 ”的行動呢 ?最好修四念處 ,隨時觀察這六個 “分身 ”的一舉一動 ,研究這六個 “分身 ”的性格特點 ,長期訓練 ,只要 “分身 ”稍有動作 , “主人 ”就知道了 ,這樣 “分身 ”就沒有機會亂來了 。
前五根負責采集信息,意識負責加工,計算,判斷。
人的每一根,都可以形成習氣、慣性,都有成癮性。 它們的習氣和成癮性,會左右我們的判斷,甚至左右我們的人生。它讓我們無法看到事實的本來樣子,而錯把這種習氣、成癮性,當成是“ 我”。
我們迷失在六根的基本原理就是如此,第一,把六根對某種現象的誤讀(比如火圈現象),當成了實際的事實,并賦予名字。第二,對喜歡的部分產生了貪愛,對不喜歡的部分產生了 排斥。
由點的觸,到串起來的感覺,到我們給它命名,喜歡并依賴它,并且強化它,以它為我們生命的組成部分……
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于色多起凈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為令眾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
四念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種法門。
一、身念處:即觀身不凈,身體乃四大所成,非究竟之法,是有漏生滅之法,常流不凈故。
二、受念處:即觀受是苦,受是領納之義,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受。受乃心緣境,因而領納知覺,此緣起之法亦空無自性,不可得故。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三心不可得,生滅不已,如幻如化,瞬生瞬滅,應體證心之無生法忍。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諸法本空性,見空即見道。 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悟而不迷,圣而不凡。
思維與用心的區別 :思維是一種邏輯概念 ,用心則是指面對具體的情況 。比如,閉眼走路的時候 ,你具體用腳探 ,路況如何 ,自己根據這個路況調整路線 ,這是用心 。 用心是與當下的實際情況結合的 ,不是用想和推理 ,也不是用邏輯的計算等概念 。有人問 ,擔心摔倒怎么辦 ?擔心摔倒就是妄想了 ,你如果足夠細心 ,這個擔心就是多余的 。就算這個摔倒真的無法避免 ,擔心它有何益 。
凡夫都被習氣帶走 ,而迷失了 。解脫者 ,則完全用心在運作 ,習氣沒有機會來操控 ,也不會被習氣操控 ,智慧就能啟用 ,就趨向解脫 。 習氣是我們的沖突與煩惱之源 ,是我們迷失的根本原因 。就像一輛汽車 ,它只按慣性在奔跑 ,不能清楚地判斷何時該剎車 ,何時該轉彎 ,所以車禍不斷 。人們因為被習氣慣性操控 ,所以煩惱和沖突不斷 。 不要把六根的習氣 ,錯當成我 ,錯當成我的心 。
無欲,不是沒有欲望,而是有合適的欲望,且不為欲望所束縛。 如果你去壓抑欲望,它就是痛苦的道路;如果你去放縱欲望,它依然是痛苦的道路。壓抑的苦,偏重于身苦;而放縱的苦,偏重于心苦。
很多人通過影響別人的生活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而不問這種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向清凈的方向去,還是向染污的方向去。 如果是出于染污的心,往染污的方向去影響別人,對別人影響越大,自己最終要承擔的過失就越多。 重要之處在于,是以清凈的因緣去聚集人和事,還是以染污的因緣去聚集。
從根源上講,傷害來自別人本身不夠清凈的心。但是,把別人染污的心激發出來,你是要負一些責任的。
有些自身條件很好的人喜歡相親,通過相親,找到自信,因為絕大多數時候,別人會看上他。但這很不好。因為他的自信,是通過挫傷別人的自信甚至自尊來實現的。
如果對方看上了你,而你沒看上對方。很多人都會把這視為好事。其實這并不好。這意味著,你有可能傷害了別人。也許別人很好,只是跟你不合適,但你的拒絕可能多少會讓別人產生一種自己還不夠好的印象,并因此而失落。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