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編程下的軟件分層設計:讓生成的代碼井然有序
在人工智能(AI)輔助編程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編碼的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AI 工具如 QWenCoder,TreaCN等,能夠幫助我們快速生成代碼,極大地提升了開發效率。
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
如何確保 AI 生成的代碼能夠遵循我們精心設計的軟件架構,特別是在中小型軟件項目中?
如何讓AI成為我們的得力伙伴,而不是混亂的制造者?
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在AI輔助編程的時候,怎么才能把軟件分層設計做得又快又好。
不管是對AI編程充滿好奇的新手朋友,還是想提升團隊協作效率的老手,希望都能對你有些幫助。
1. 什么時候需要分層設計
如果你只是寫個臨時用的小工具或者腳本,用完即扔,那么,完全不需要考慮分層設計。
在下面的情況下,我們才需要先考慮分層設計,再去實現代碼:
- 追求模塊化和可維護性:當你希望系統的不同部分可以獨立開發、測試和維護時,分層架構是你的不二之選。
- 需要良好的可擴展性:隨著業務的發展,系統需要不斷迭代和擴展。分層架構的松耦合特性使得在不重構整個系統的情況下,添加新功能或替換某一層級的技術實現變得更加容易。
- 中小型項目或快速迭代:對于規模不大,追求開發效率的項目,分層架構因其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上手,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以我比較熟悉的python語言為例,如果要做一個命令行工具(不需要連接數據庫),大致結構如下:
your_tool_name/ # 項目根目錄 (Project Root)
├── docs/ # 項目文檔
├── src/ # 源代碼目錄 (推薦) 或 your_tool_name/
│ └── your_tool_name/ # 主包目錄 (Main Package)
│ ├── __init__.py # 標識這是一個包,并可定義`__version__`
│ ├── cli.py # 命令行接口入口點,組織命令組
│ ├── commands/ # 子命令模塊(可選,復雜工具適用)
│ │ ├── __init__.py
│ │ ├── command_a.py
│ │ └── command_b.py
│ ├── core/ # 核心業務邏輯
│ │ ├── __init__.py
│ │ └── logic.py
│ └── utils/ # 公共輔助函數
│ ├── __init__.py
│ ├── file_io.py
│ └── helpers.py
├── tests/ # 單元測試目錄
│ ├── __init__.py
│ ├── test_core.py
│ └── test_commands.py
├── scripts/ # 輔助腳本(如部署腳本)
├── .gitignore # Git忽略文件規則
├── LICENSE # 開源許可證
├── README.md # 項目說明文檔
├── requirements.txt # 項目依賴列表
├── requirements-dev.txt # 開發環境額外依賴(可選)
├── pyproject.toml # 現代項目配置和依賴管理(推薦)
└── setup.py # 傳統打包配置(如果使用pyproject.toml可省略)
如果我想做一個略微復雜一些的Web項目(基于Python的FastAPI框架),大致結構可以如下:
your_fastapi_project/ # 項目根目錄
├── app/ # 應用主目錄 (核心包)
│ ├── __init__.py # 標識為Python包
│ ├── main.py # FastAPI應用創建和啟動入口(ASGI服務器入口)
│ ├── core/ # 核心配置與基礎設施
│ │ ├── __init__.py
│ │ ├── config.py # 應用配置(使用Pydantic讀取環境變量)
│ │ ├── dependencies.py # 全局依賴注入(如數據庫會話)
│ │ ├── exceptions.py # 全局異常處理器
│ │ ├── middlewares.py # 全局中間件(如CORS、日志)
│ │ └── security.py # 安全相關(如密碼哈希、JWT令牌創建驗證)
│ ├── api/ # API層(路由層/表現層)
│ │ ├── __init__.py
│ │ └── v1/ # API版本v1(支持多版本共存)
│ │ ├── __init__.py
│ │ ├── endpoints/ # 端點模塊(按業務模塊拆分路由文件)
│ │ │ ├── __init__.py
│ │ │ ├── users.py # 用戶相關路由(如 /users/)
│ │ │ ├── items.py # 物品相關路由(如 /items/)
│ │ │ └── ... # 其他業務模塊路由
│ │ └── router.py # v1版本路由匯總(聚合所有endpoints中的路由)
│ ├── models/ # 數據模型(ORM模型,如使用SQLAlchemy)
│ │ ├── __init__.py
│ │ ├── base.py # 模型基類(如包含id, create_time的基類)
│ │ ├── user.py # 用戶數據模型
│ │ ├── item.py # 物品數據模型
│ │ └── ...
│ ├── schemas/ # Pydantic模式(數據驗證與序列化)
│ │ ├── __init__.py
│ │ ├── base.py # 基礎Schema(如分頁響應基類)
│ │ ├── user.py # 用戶相關的請求/響應模式(如UserCreate, UserResponse)
│ │ ├── item.py # 物品相關的請求/響應模式
│ │ └── ...
│ ├── crud/ # 數據操作層(基礎的增刪改查操作)
│ │ ├── __init__.py
│ │ ├── base.py # 基礎CRUD類(通用操作)
│ │ ├── crud_user.py # 用戶數據操作
│ │ ├── crud_item.py # 物品數據操作
│ │ └── ...
│ ├── services/ # 業務邏輯層(封裝復雜業務規則,可跨CRUD操作)
│ │ ├── __init__.py
│ │ ├── user_service.py # 用戶相關業務邏輯(如注冊、登錄流程)
│ │ ├── item_service.py # 物品相關業務邏輯
│ │ └── ...
│ ├── db/ # 數據庫相關
│ │ ├── __init__.py
│ │ ├── session.py # 數據庫會話管理(如創建engine、SessionLocal)
│ │ └── base.py # 數據庫基礎(如Declarative Base)
│ └── utils/ # 通用工具函數
│ ├── __init__.py
│ ├── helpers.py # 通用輔助函數
│ └── ...
├── tests/ # 測試目錄
│ ├── __init__.py
│ ├── conftest.py # pytest配置,定義測試夾具(fixtures)
│ ├── test_api/ # API接口測試
│ │ ├── test_users.py
│ │ ├── test_items.py
│ │ └── ...
│ └── test_services/ # 業務邏輯測試
│ ├── test_user_service.py
│ └── ...
├── migrations/ # 數據庫遷移腳本(如使用Alembic)
│ ├── versions/ # 存放遷移版本文件
│ ├── alembic.ini # Alembic配置文件
│ └── env.py # Alembic環境腳本
├── static/ # 靜態文件(CSS, JS, Images等)
├── templates/ # 模板文件(如使用Jinja2)
├── requirements.txt # 項目Python依賴列表
├── .env # 環境變量文件(本地開發,不應提交至Git)
├── .env.example # 環境變量示例文件(列出所需變量名和格式說明)
├── Dockerfile # Docker鏡像構建文件
├── docker-compose.yml # Docker編排配置(可選)
└── README.md # 項目說明文檔
2. 如何讓 AI 生成的代碼乖乖“分層”?
“AI 并不知道你的架構”,這是一個在 AI 編程時代需要牢記的箴言。
AI 工具生成的代碼可能在功能上是正確的,但往往會忽略更廣泛的架構模式和設計原則。為了讓 AI 成為我們架構的“好幫手”而非“破壞者”,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2.1. 始于意圖,而非代碼
在要求 AI 生成代碼之前,先明確意圖。
不要直接說“給我寫一個用戶注冊功能”,而是要提供更具體的上下文和邊界。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描述:
“我正在構建一個采用三層架構的電商應用。請為我生成用戶注冊功能的業務邏輯層代碼。這一層需要接收來自表現層的用戶數據(用戶名、密碼、郵箱),進行數據驗證,然后調用數據訪問層的方法將用戶信息存入數據庫。注意,不要在業務邏輯層直接編寫數據庫操作的代碼。”
通過清晰地定義代碼應該做什么、它所處的上下文以及必須遵守的邊界,可以極大地提高 AI 生成代碼的準確性和合規性。
2.2. 為 AI 提供充足的“上下文”
AI 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它不會像人類一樣記住項目的整個架構。
因此,在每次交互中提供必要的上下文至關重要。
就好比將AI當成一位新來的同事,你需要不斷地向他同步項目的背景信息。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供上下文:
- 描述你的技術棧、文件夾結構和命名規范。
- 引用包含共享決策的文檔,例如 Markdown 文件。
- 在多個提示中復用上下文信息塊。
這些內容可以整理成文檔,方便代碼生成中反復使用。
2.3. 像開發者一樣思考,增量構建
不要指望 AI 一次性為你生成完美的、符合所有架構要求的復雜功能。
更好的方式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開發者那樣,將大任務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部分,然后逐步構建和驗證。
例如,在開發一個功能時,我們可以:
- 先讓 AI 生成數據訪問層的接口和實現
- 然后是業務邏輯層的服務
- 最后是表現層的控制器或視圖
每一步都進行審查和必要的調整,確保其符合分層原則。
3. 如何讓AI“學習”并理解我們的分層結構?
讓 AI 理解我們的軟件架構,是確保其生成合規代碼的關鍵。
雖然目前的 AI 還不能完全像人類架構師那樣進行高層次的思考和決策,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它成為一個更懂架構的“隊友”。
- 架構決策記錄:這是記錄重要架構決策背后原因的文檔。將這些文檔提供給 AI,可以讓它理解你為什么做出某些設計選擇,從而生成更符合意圖的代碼。
- “活”的文檔和代碼示例:將文檔與代碼放在一起,并保持同步更新。同時,提供清晰的代碼示例,展示實現特定任務的“正確方式”。比如,我們甚至可以為AI提供一個遵循分層設計原則的完整功能的代碼范例。
- 架構定義語言(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Language, ADL**):對于更復雜的系統,可以考慮使用輕量級的ADL來描述你的架構。這種方式可以用偽代碼的形式定義系統的結構和約束,然后將 ADL 作為提示提供給 AI,讓它生成符合架構定義的代碼。
4. 總結
總之,在 AI 輔助編程的新時代,軟件架構師和開發者的角色正在發生轉變。
我們不再是代碼的唯一創作者,而是與 AI 協作,共同構建高質量軟件的“指揮家”。
通過清晰地定義分層架構的邊界、為 AI 提供充足的上下文、并利用 AI 工具進行實時的架構審查和監督,我們完全有能力駕馭 AI 的強大力量,同時確保我們軟件的結構完整性和長期可維護性。
記住,AI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最終的架構決策和質量把控,仍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