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學習:讓機器學習像人類一樣思考的可解釋之路
在機器學習領域,規則學習是一顆獨特的明珠--它不像深度學習那樣神秘,而是用人類可讀的"如果-那么"規則來做出決策。
想象一下醫生通過一系列癥狀判斷疾病,或者風控系統根據用戶行為拒絕貸款,規則學習的魅力正在于這種透明可解釋性。
1. 基本概念
規則學習的目標是從數據中提取出一系列的規則,這些規則能夠幫助我們對新的數據進行分類或預測。
這些規則通常以 IF 條件 THEN 結論 的形式出現,比如“如果天氣是晴朗的,那么心情是愉快的”。
在機器學習中,這些規則是從標記好的訓練數據中學習得到的,通過分析數據中的特征和標簽之間的關系,算法能夠找出一些有用的規則來描述數據的模式。
這種白盒模型特別適合高風險場景(如醫療、金融),因為:
- 決策過程透明可追溯
- 無需特征縮放(直接處理原始數據)
- 天然處理混合類型數據(數值+類別)
2. 序貫覆蓋:規則是如何產生的
序貫覆蓋是一種常見的產生規則的方式。
它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假設我們有一堆數據,算法會先找出一個能夠覆蓋(即匹配)部分數據的規則;
然后將這部分數據從訓練集中移除,再繼續尋找下一個規則,直到所有的數據都被覆蓋或者滿足某種停止條件。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有一組關于動物的數據,特征包括“有毛發”,“會飛”,“生活在水中”等,標簽是“哺乳動物”,“鳥類”,“魚類”。
序貫覆蓋算法首先會找出一個規則,比如“如果動物有毛發,那么它是哺乳動物”,這個規則會覆蓋掉一部分數據(比如貓、狗等)。
然后,算法會從剩下的數據中繼續尋找規則,比如“如果動物會飛,那么它是鳥類”,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數據都被合適的規則覆蓋。
3. 剪枝:給規則 "瘦身"
在規則學習中,生成的規則可能會非常復雜,包含很多條件,這就可能導致過擬合,即規則在訓練數據上表現很好,但在新的數據上表現很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對規則進行剪枝優化。
剪枝有多種算法,這里介紹一種業界使用較多,也是一種非常著名的規則剪枝算法:RIPPER(Repeated Incremental Pruning to Produce Error Reduction)。
3.1. RIPPER簡介
RIPPER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反復地增加和修剪規則來減少錯誤率。
具體來說,RIPPER算法分為兩個階段:生長階段和修剪階段。
- 生長階段:從一個空規則開始,逐步添加條件,每次添加的條件都是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錯誤率的條件。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直到規則不能再減少錯誤率為止。
- 修剪階段:在生長階段得到的規則可能過于復雜,所以需要進行修剪。
RIPPER算法會嘗試去掉一些條件,看看去掉這些條件后是否能夠減少錯誤率。如果去掉某個條件后錯誤率沒有增加,那么這個條件就會被去掉。
3.2. RIPPER代碼示例
scikit-learn庫本身沒有直接實現RIPPER算法,下面的代碼使用sklearn的決策樹模擬RIPPER剪枝效果。
# 使用sklearn決策樹模擬RIPPER剪枝效果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加載乳腺癌數據集
data = load_breast_cancer()
X, y = data.data, data.target
X_train, X_val, y_train, y_val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 模擬RIPPER的剪枝控制
ripper_model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max_depth=3, # 限制規則長度
min_samples_split=10, # 防止過擬合
ccp_alpha=0.02, # 剪枝強度
)
ripper_model.fit(X_train, y_train)
print(f"驗證集準確率: {ripper_model.score(X_val, y_val):.2f}")
# 可視化第一條規則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export_text
print(export_text(ripper_model, feature_names=data.feature_names[:30]))
## 輸出結果:
'''
驗證集準確率: 0.94
|--- worst area <= 868.20
| |--- worst concave points <= 0.16
| | |--- class: 1 (良性)
| |--- worst concave points > 0.16
| | |--- class: 0 (惡性)
|--- worst area > 868.20
| |--- class: 0 (惡性)
'''
這個示例使用了scikit-learn庫中自帶的乳腺癌數據集,其中30%數據作為驗證集,用于剪枝時的性能評估。
使用DecisionTreeClassifier類來模擬RIPPER的核心思想,其中參數含義如下:
max_depth=3→ 限制規則條件數不超過3個(防止過復雜規則)min_samples_split=10→ 要求每個規則至少覆蓋10個樣本(保證規則泛化性)ccp_alpha=0.02→ 剪枝強度(值越大剪枝越激進)
最后,輸出的結果也對應RIPPER的風格(即"IF-THEN"規則)。
4. 一階規則學習:跨越特征的限制
當普通規則(命題規則)無法表達復雜關系時,一階規則學習閃亮登場。
一階規則學習是一種更高級的規則學習方法,它允許規則中包含變量和謂詞,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屬性值,
這意味著它可以處理更復雜的數據結構和關系。
下面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命題規則與一階規則學習的區別。
# 命題規則 vs 一階規則
命題規則: IF 年齡>30 AND 存款>50000 THEN 批準貸款
一階規則:
IF 用戶(A) AND 親屬(B,A) AND 信用良好(B)
THEN 批準貸款(A) # A、B是變量
一階規則學習的常用算法包括:FOIL(First Order Inductive Learner)和TILDE(Top-Down Induction of Logical Decision Trees)等。
這些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遞歸地劃分數據,生成包含變量和謂詞的規則。
一階規則學習的算法在scikit-learn庫中也沒有包含,需要安裝額外的庫,比如PyKEEN或者Aleph系統。
這里就不演示了。
5. 總結
總之,規則學習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機器學習方法,它通過生成易于理解的規則來幫助我們對數據進行分類和預測。
不過,盡管規則學習有獨特優勢,仍需注意:
- 規則沖突:多個規則觸發時需定義優先級
- 連續特征:需要離散化處理(如等寬分箱)
- 大數據場景:學習效率低于神經網絡
實際應用時,常將規則學習與其他技術結合。
規則學習如同一座橋梁,連接了機器學習的精確性與人類思維的透明性。
在AI可解釋性日益重要的今天,掌握這項技術意味著既能構建強大模型,又能清晰解釋每個決策背后的邏輯。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