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學習遇見壓縮感知:用少量數據重建完整世界
在數據處理的世界里,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數據量太大,存儲和傳輸成本高昂,但又不能丟失重要信息。
這時候,壓縮感知(Compressive Sensing,CS)就像一位神奇的“數據魔法師”,能夠幫助我們高效地處理數據。
本文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壓縮感知是什么,它的原理和作用,以及如何用代碼實現它。
1. 壓縮感知是什么?
壓縮感知是一種新興的信號處理技術,它打破了傳統信號處理中“先采樣再壓縮”的模式。
在傳統的信號處理中,我們通常需要按照奈奎斯特采樣定理(Nyquist Sampling Theorem)來采集信號,即采樣頻率至少是信號最高頻率的兩倍。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其中很多數據可能是冗余的。
而壓縮感知的核心思想是:信號在某些域(如小波域)中往往是稀疏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系數是零或者接近零的。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稀疏性,在采樣的同時進行壓縮,直接獲取信號的少量關鍵信息,然后通過特定的算法重建出原始信號。
2. 壓縮感知主要原理
壓縮感知的實現原理主要基于下面三個方面:
2.1. 信號的稀疏性
信號的稀疏性是壓縮感知的基礎。
假設我們有一個信號\(x\) ,它在某個變換域(如小波變換、傅里葉變換等)中表示為 \(\theta x\) ,
其中\(\theta\) 是變換矩陣。如果$ \theta x$ 中大部分元素是零或者接近零,那么我們稱信號$ x$ 在該域是稀疏的。
例如,一個音頻信號在小波域中可能只有少數幾個小波系數是顯著的,其他大部分系數都是零。
2.2. 測量矩陣
為了獲取信號的關鍵信息,我們需要設計一個測量矩陣$ \Phi$ 。
這個矩陣的作用是將原始信號$ x $ 投影到一個低維空間,得到測量值$ y $ 。
測量值的數量$ m $ 通常遠小于原始信號的維度$ n $ ,即$ m\ll n $ 。
測量過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y=\Phi x $
其中,$ y $ 是測量值,$ \Phi $ 是測量矩陣,$ x $ 是原始信號。
2.3. 信號重建
有了測量值$ y $ 測量矩陣$ \Phi $ ,我們還需要通過某種算法重建出原始信號$ x $ 。
由于$ m\ll n $ ,這是一個欠定方程組,有無數個解。
但因為信號是稀疏的,我們可以通過求解以下優化問題來找到最稀疏的解:
$ \min|x|_1\quad\text{subject to}\quad y=\Phi x $
這里,$ |x|_1 $ 表示$ x $ 的$ L_1 $ 范數,即$ x $ 中所有元素絕對值的和。
通過最小化$ L_1 $ 范數,我們可以找到最稀疏的解。
3. 壓縮感知的作用
壓縮感知的主要作用是高效地采集和重建信號,它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
- 圖像處理:在圖像壓縮和重建中,壓縮感知可以減少存儲和傳輸的數據量,同時保持圖像的高質量。
- 無線通信: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壓縮感知可以減少傳感器節點的能耗,延長網絡的使用壽命。
- 生物醫學成像:在磁共振成像(
MRI)中,壓縮感知可以減少掃描時間,提高成像效率。 - 雷達系統:提升目標識別速度。
壓縮感知與傳統采樣的對比如下表:
| 指標 | 傳統采樣 | 壓縮感知 |
|---|---|---|
| 采樣率需求 | 高 | 極低 |
| 硬件成本 | 高 | 低 |
| 重建復雜度 | 低 | 高 |
| 適用場景 | 常規信號 | 稀疏信號 |
4. 代碼示例
接下來,我們用scikit-learn庫來實現一個簡單的壓縮感知示例。
我們首先生成一個稀疏信號,通過測量矩陣獲取測量值,然后用Lasso回歸(一種基于$ L_1 $范數的優化算法)來重建信號。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asso
# 1. 生成稀疏信號
n = 100 # 信號長度
k = 10 # 稀疏度
x_true = np.zeros(n)
x_true[:k] = np.random.randn(k) # 前 k 個元素是隨機值,其余為零
np.random.shuffle(x_true) # 打亂順序
# 2. 生成測量矩陣
m = 30 # 測量值數量
Phi = np.random.randn(m, n) / np.sqrt(m) # 隨機高斯矩陣
# 3. 獲取測量值
y = Phi @ x_true
# 4. 使用 Lasso 回歸重建信號
lasso = Lasso(alpha=0.01, max_iter=10000)
lasso.fit(Phi, y)
x_reconstructed = lasso.coef_
print(len(y))
# 5. 繪制結果
plt.figure(figsize=(12, 6))
plt.subplot(2, 1, 1)
plt.stem(x_true, linefmt='b-', markerfmt='bo', basefmt='r-')
plt.title("原始稀疏信號")
plt.subplot(2, 1, 2)
plt.stem(x_reconstructed, linefmt='r-', markerfmt='ro', basefmt='r-')
plt.title("根據壓縮信息重建的信號")
plt.show()
代碼中的5個步驟說明:
- 生成稀疏信號:我們創建了一個長度為 100 的信號,其中只有 10 個非零元素。這些非零元素是隨機生成的,并且打亂了順序。
- 生成測量矩陣:我們使用了一個隨機高斯矩陣作為測量矩陣,其維度為$ 30\times 100 $。
- 獲取測量值:通過矩陣乘法$ y=\Phi x $獲取測量值。
- 重建信號:使用
Lasso回歸來重建信號。Lasso回歸通過最小化$ L_1 $范數來找到最稀疏的解。 - 繪制結果:最后,我們繪制原始信號和重建信號的對比圖。
運行結果如下:

注意:因為數據是隨機生成的,所以你執行的結果也許和上圖不一樣。
5. 總結
壓縮感知是一種強大的信號處理技術,它利用信號的稀疏性,在采樣的同時進行壓縮,并通過優化算法重建信號。
在實際應用中,壓縮感知可以大大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減少存儲和傳輸成本,同時保持信號的質量。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