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O多路復用(I/O Multiplexing)是一種允許單個線程同時監視多個文件描述符的I/O模型。其核心價值在于,它將應用程序從低效的I/O等待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一次等待,響應多個事件”的高效并發模式。 要理解其優勢,需要對比非阻塞I/O的局限性。雖然非阻塞I/O能避免線程在數據未就緒時阻塞
閱讀全文
摘要:
I/O交互流程 在LINUX中,內核空間和用戶空間都位于虛擬內存中。LINUX采用兩級保護機制:0級供內核使用,3級供用戶程序使用。每個進程都有獨立的用戶空間(0~3G),對其他進程不可見,而最高的1G虛擬內核空間則由所有進程和內核共享。 操作系統和驅動程序運行在內核空間,應用程序運行在用戶空間。由
閱讀全文
摘要:
RPC框架如同構建服務大廈的神經網絡,承擔著海量服務間通信的重任。它優雅地屏蔽了底層網絡通信的復雜性,使開發者能聚焦于業務邏輯的創造。然而,在這份優雅之下,RPC框架的網絡模型設計卻是決定系統吞吐量、延遲和資源利用率的命脈,其核心在于在有限的硬件資源與無限的數據洪流之間,建立一座高效、動態的橋梁。
閱讀全文
摘要:
Channel是連接Goroutine的“管道”,是CSP理念在Golang中的具象化實現。它不僅是數據傳遞的隊列,更是Goroutine間同步的天然工具,讓開發者無需訴諸顯式的鎖或條件變量。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1) // 創建一個int,緩沖區大
閱讀全文
摘要:
Golang 在設計上另辟蹊徑,其并發哲學的核心信條是:“不要通過共享內存來通信,而要通過通信來共享內存。” (Do not communicate by sharing memory; instead, share memory by communicating.) 這一理念源自通信順序進程(Co
閱讀全文
摘要:
JUC(java.util.concurrent)并發包,作為Java語言并發編程的利器,由并發編程領域的泰斗道格·利(Doug Lea)精心打造。它提供了一系列高效、線程安全的工具類、接口及原子類,極大地簡化了并發編程的開發流程與管理復雜度。 JUC并發包與happens-before、內存語義的
閱讀全文
摘要:
管程(Monitor)是一種用于管理共享資源訪問的程序結構,能確保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線程訪問共享資源,解決并發編程中的互斥和同步問題。MESA模型是管程的經典實現,主要由入口等待隊列和條件變量等待隊列構成。 1)入口等待隊列?:確保線程互斥,多個線程試圖進入管程時,僅一個線程能成功,其余線程在入口等待
閱讀全文
摘要:
在多線程環境中,?臨界區(Critical Section)是指一次只能由一個線程執行的代碼段,這些代碼通常涉及對共享資源(如變量、數據結構、文件或數據庫連接)的訪問或修改。臨界區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并發控制中的兩大核心問題。 ? 1)數據不一致性?:如果多個線程同時對共享資源進行寫操作,可能會破壞數據
閱讀全文
摘要:
并發編程的本質,是在看似混沌的并行執行中建立秩序,確保程序的確定性。為達此目的,并發原語應運而生,它們是構筑一切并發系統的基石。其核心使命在于,通過定義一套明確的交互范式,消除因資源共享而引發的競態條件(Race Condition),從而馴服并發世界的不確定性。 從Java的顯式鎖(synchro
閱讀全文
摘要:
默克爾樹 默克爾樹(Merkle Tree)是由計算機科學家Ralph Merkle多年前提出,并以他本人的名字來命名,也叫哈希樹。默克爾樹是一種樹形數據結構,通常是二叉樹,其中每個葉子節點是數據塊的哈希值,而每個非葉子節點是其所有子節點哈希值的哈希。樹根的哈希值(Merkle Root)代表了整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