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效率低下?試試這些改進方法
最近這段時間,互聯網上發生了很多大事:
-
極越汽車突然宣布破產解散;
-
養樂多上海工廠關閉;
-
網傳海信大規模裁員;
-
……
2024年即將結束,如果給2024年打個標簽,有人說是“愈加魔幻”的一年,有人說是“挑戰激增”的一年,也有人說是“生存指數飆升”的一年。
根據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提供的數據,截至12月,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員了14.9萬人,覆蓋了互聯網、電子通信、半導體、AI等多個領域……被不確定性因素和突發性事件包裹著的一年中,“大廈傾塌”似乎成為市場中的尋常事件,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可能隨時墜落。企業亟需考慮的是:如何先活下來。怎么活?無非“降本增效”。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研發效能中的一些坑,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感興趣的伙伴可以繼續往下看。
職場內卷?不,他們其實在“表演”
說到增效,一些管理者會采用一些粗暴式的方式——增加員工的工作時長。
通過擠壓員工的時間來達到提高產出的效果。員工看似在吭哧吭哧地加班工作,實則在表演加班,一些員工甚至被動裹挾加入這場表演中:即便無事可做,也要留在公司磨洋工。 加班,不是工作效率高的表現,把員工效率寄托在工作時長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懶政“的行為,看似在增效,實則在“增笑”……
軟件開發是一個創造性很高的過程,開發者之間的效率相差很大。比如,10x程序員的生產效率可以達到普通開發者的 10 倍。其實,不僅是個人,團隊間的效率相差也很大。所以,相比工作時長而言,公司更應該關注的是研發效能。
KPI考核?你已陷入古德哈特定律魔咒
聊到研發效能,就不得不提到度量這個話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一個事物,你如果無法度量它,就無法管理它”。
要想提高研發效能,首先解決效能的度量問題。 如何度量,不少企業會直接采用KPI, 恭喜你,作為管理者的你踩了第一個坑。
為什么?一起看一個關于度量很經典的故事:
“一個公司宣布使用Bug修復數量來做度量,每修復一個Bug獎勵10美元。消息一出,開發人員歡呼雀躍。
一個程序員當場表示,當天下午就要給自己寫出一輛汽車。因為他能寫出很多簡單的 Bug,然后修復它們。”
不少企業都會不自覺地陷入故事中的情況,也就是古德哈特定律中提到的:“當一個政策變成目標,它就不再是一個好政策?!?/p>
同樣,當度量與績效掛鉤時,也就不再是一個好的度量,雖然指標上去了,但沒給有給軟件產品帶來任何好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 · 奧斯汀在他的書中《衡量和管理組織績效》,針對這一現象給出了結論:如果你不能度量一個事物的所有方面,那就不要去度量它。否則,你將得到“做數字”的欺騙行為。
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人們就總想從中獲取更多有益自己的東西。當我們把度量變成一個指標游戲時,永遠不要低估人們在追求指標方面“創造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傊覀儾粦摷兇饷嫦蛑笜巳ラ_展工作,而應該看到指標背后更大的目標,或者是制定這些指標背后的真正動機?!?/p>
效能度量局部優化?不,是全局惡化
除了把度量當成指標來執行外,還有一種情況:管中窺豹,忽略全局。還是講一個故事:
有一家創業公司,他們每個月都會看結果指標,并且試圖從這些結果指標去倒推指標變化的原因。但由于缺乏過程指標的分析和改進,導致他們每次操作都十分痛苦,最終都是拍腦袋定的。 雖然從他們的整體結果來看,效率確有提升,追問為什么,自己卻不能說出確切的原因。
原因就在于他們過分重視結果指標,而忽略了過程指標,尤其是跟提效措施對應的過程指標。改進動作重點要做的事情,正是藏在過程指標中的,單純盯著結果指標,會缺失抓手,導致數據好的時候找不到原因,數據不好的時候沒法發力改正。
很多公司有豎井(silo)存在,所以常常會把注意力放到某一兩個豎井上,進行局部優化。但是,局部優化并不代表全局優化,甚至會讓全局惡化。
這樣的問題,在按職能劃分團隊的公司很容易出現。因為在這樣的組織劃分下,更容易出現豎井,自然就更容易按照豎井來考慮小團隊的表現。如果你的公司基于職能劃分,一定要多加留意。“
團隊協同,上下左右不同欲
《孫子?謀攻》中有這樣一句話:“故知勝有五……上下同欲者勝;”
我們都知道,當組織要進行改變時,一定是要TOP-DOWN的推進,先得到高層的支持才好開展。雖然研發效能的優化方式是面向管理者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顧及團隊的想法,尤其是研發過程中最龐大的群體——開發者。
如果用一套繁雜的規范去“框住”所有人,往往適得其反。所以管理者們在推行時,可以給開發者們提供更明確的目標、更優秀的研發工具、更精簡的協作流程,但千萬不要過度控制,而要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和發揮個體智慧。這樣就能凝聚全員力量,逐步實現上下同欲,推動研發效能提升與組織變革順利進行。
研發效能黃金三角,讓研發效能1+1>2
研發效能有三個關鍵維度:工程實踐、效能度量以及工具。三者相互交織,構成了研發效能的 “黃金三角”,它們的協同運作也是實現研發效能最大化的關鍵所在。
如何理解這三者的關系,以禪道為例:禪道團隊將自己親自驗證并成功的優秀實踐固化、沉淀到工具中,形成了一套工具 : “研發效能提升解決方案”。同時,工程實踐又能通過這套工具來支撐其落地。企業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研發數據又能形成效能度量中的效能洞察。效能度量又可以反過來持續觀測工具產生的數據,進行下鉆和深入分析。如此循環,構建出一套完善的研發效能改進體系。
裁員潮下,個人該如何?
研發效能,只是公司的事情嗎?當然不是。
35歲的行業魔咒、裁員,加上極不確定的行業局勢,三重buff疊加下,開發者們紛紛高呼:頂不住了!
從職業發展來說,高效能的開發者能夠迅速且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展現出出色的問題解決與交付能力。這種能力是幫助拓寬自身技術與管理的發展道路的充要條件。
隨著技術迭代加速,行業對開發者能力要求日益嚴苛。當開發者積極重視并持續提升研發效能時,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穩立潮頭,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與職業發展的長遠穩健。
最后想說,提效是個無止境的事情,研發效能提升是每一個研發團隊所追求的。這需要企業和團隊、個人多個維度的不斷努力,才能實現企業與個人的共同成長與發展。2025年,一起繼續加油吧!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