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談我們何以生存(轉)
首先非常感謝作者精辟的分析,原文出處:http://letitbefore.spaces.live.com/blog/cns!FC41A44BF9841E8C!234.entry
跟談我們何以生存
看了jillzhang的文章——《我們何以生存》,以及perhaps的——《再談我們何以生存》,就此機會,以發表感言的形式,簡單說說自己對于創業的看法。(由于三天也沒睡幾個小時,頭暈暈的,所以話也會顛三倒四。。)
Jillzhang其實總結了創業的幾種死法,簡述為跟風吃屁餓死的,盲目樂觀摔死的,不會用人散伙的,不觀察戰局迷失的……結論是—注重過程,淡化結果,沉著冷靜,目標長遠
文章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是:盈利模式、跟風、前瞻性
這也是我最近經常聽到的詞,其實只想這三個詞互相的關系就很有趣:某個具有前瞻性的業創成了--盈利模式及市場逐步成型--其他投資者想復制此模式分一杯羹--跟風--成者王侯敗者寇大魚吃小魚--整體市場成型壟斷寡頭之類;所以,具有前瞻性的業,其盈利模式也應該是在探索中的,這兩條有些互斥,需要Balance,或者在實踐中調整
想起剛有創業的想法時,和廣州垂直極限的老板無敵的那次聊天,他說,其實喊創業的人多,但真正在這條路上存活下來的,可能連1%都沒有……每個創業者都些自己的瓶頸,或多或少,每個人也都不一樣,找到這些并突破了,你就成了。
接著看Perhaps的文章,“我們個人要想在這個社會生存,就應該多點思考自己到底為家庭、為公司、為國家、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價值。從個人延伸到創業,答案亦是如此:自己所創建的公司能夠為客戶創造多少價值呢?自己所鐘情的事業是不是真的能夠為大家帶來很多益處呢?”非常非常贊和頂的一句話。用一顆真誠敏銳的不那么功利的心去感受,感受市場、感受生活、感受周圍的人們,See a need then Fill a need (Fr:《機器人歷險記》)~~~~西方經濟學告訴我們的供求理論,或者只揭示了已然成型市場的運作規律;那么未成型市場呢?或許規律并非是線形的吧
至于如何Fill,那就需要另起主題敘述了,但是,魯迅先生說過,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篡改,其實世上本沒有什么固定的盈利模式,你賺錢了,也就成了盈利模式;模式有可復制的也有不這么可以復制的,這就決定了是你被收購,被高價搶購,還是你自己成了Google~~~于是接著能聯系到波特的競爭理論~~~你的獨特競爭優勢是什么?
怎樣的人才能成功創業?是破釜沉舟的光腳幫陳勝吳廣?是大型國企CEO并架空了董事長的曹操?是猛攻人心忽悠群眾允諾股權的劉邦劉備?或者是倒賣地皮資本生財的民營經濟之鼻祖孫策孫權?甚至可以加上個人魅力無窮盡領著農民打城市的毛爺爺……于是最近的書單列上了很多歷史書籍,也要去開始讀毛選了,真的用心去讀那種:)
其實,上述人都算創業成功了,不是嗎?人生在世,無從知道明天是否依然,只要能用心做些事情,就足夠了
出處:http://jillzhang.cnblogs.com/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博客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