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 AI 聊天應用:交叉分析表
最新動態(tài)
GitHub 開源: https://github.com/experdot/pointer
前言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AI 聊天應用的 10 條高級需求》,吐槽了當前 Web 端和桌面端 LLM 聊天工具的 10 個體驗問題。
我的核心觀點是:AI聊天工具應該是一個可長期依賴、結構化、可檢索、可移植的個人知識系統。
光吐槽沒用,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于是,我借助 AI 編程工具(用 Cursor 輔助寫代碼,幾乎完成了 90% 的工作量),把這些想法和需求,一點點變成了一個真實的應用,我給它取名叫 Pointer。
Pointer 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我自己的問題:強大的全局檢索、樹狀文件夾分類、一鍵導出帶格式的圖片、自由勾選對話合并導出等等。
然而,就在我開發(fā) Pointer 的過程中,突然有了一個全新的想法。

從整理到對比
在解決了檢索、分類、導出這些“整理”問題后,我發(fā)現了一個更深層次的需求:結構化的對比分析。
比如,我想讓 AI 幫我比較一下 Vue、React 和 Svelte 這三個前端框架的優(yōu)劣,AI 會給我生成一大段文字。
但這些信息是散落在段落里的,我想把它們按“學習曲線”、“生態(tài)系統”、“性能”等維度進行對位比較,就得自己手動整理成一個表格。
當然,我可以讓 AI 直接生成 Markdown 表格,但是維度一多,生成質量就會下滑,例如每個單元格都是寥寥數語。
我意識到,需要找到一種工具,它非常利于對比和分析,也能組織和呈現 AI 生成的內容。
于是,交叉分析表(Crosstab) 這個功能的設計就應運而生。

Pointer 的新探索:AI 驅動的交叉分析表
交叉分析表本身不新鮮,但讓 AI 理解并漸進式地構建它,是我想嘗試的方向。我希望有個引導助手,讓 AI 引導用戶,一步步把腦海中的模糊想法變成結構清晰的分析表。
我設計了一個四步走的工作流:
- 第一步:定義主題。 你只需要告訴 AI 一個大的方向,比如“比較主流的編程語言”或者“分析三國時期的主要人物”。
- 第二步:生成框架。 AI 會基于你的主題,自動分析并推薦表格的橫軸(比如:Java、Python、Go)和縱軸(比如:性能、開發(fā)效率、社區(qū)支持)。當然,這些推薦你都可以隨時修改、增刪。
- 第三步:填充內容。 框架搭好后,AI 會逐個填充每個交叉單元格的內容。比如,它會專門去生成“Python”在“開發(fā)效率”這個維度的具體描述。為了提高效率,你也可以讓它一次性生成一整行或一整列。
- 第四步:交互和編輯。 AI 生成的內容不可能 100%完美。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單元格里,讓 AI 重新生成,或者自己手動修改。最終的控制權永遠在你手里。

一些小的設計思考
在實現這個功能時,我遇到了一些細節(jié)上的挑戰(zhàn),也做了一些取舍。
- 智能建議: 有時候我連橫軸、縱軸該如何設置都沒想好。所以我做了個“智能建議”功能,在你定義好一個軸之后,它會根據主題幫你推薦另一個軸的可能選項。
- 細粒度控制: 我不想做一個全自動的“傻瓜”工具。因此,你可以對整個表、一整行/列、甚至單個單元格進行生成、重生成、清空等操作。我希望在自動化和手動控制之間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 沉浸式體驗: 分析復雜的表格時,屏幕空間總是捉襟見肘。所以我加入了全屏模式,這些小細節(jié)對提升體驗其實挺重要的。

這個功能能用在哪些地方?
最初我只是想解決自己的學習和分析需求。
下面舉幾個例子:
編程語言

學語言(生成交叉表)

學語言(基于交叉表提問)

寫小說


挑戰(zhàn)與未來
當然,這個功能還很初級。當表格變得非常大時,性能會是個挑戰(zhàn);我想到的還有“模板保存與復用”、“導出為 Excel”等功能。
回顧從最初的“10 個痛點”到如今的“交叉分析表”,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工具是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被“發(fā)現”和“生長”出來的,而我的探索也才剛剛開始。
希望這些思考和實踐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fā)。
附錄
- GitHub 開源:https://github.com/experdot/pointer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