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聊天應用的 10 條高級需求
最新動態
GitHub 開源: https://github.com/experdot/pointer [MIT]
在深度使用了一段時間 Web 端和桌面端的 LLM 聊天工具后,我發現它們的用戶體驗普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下面是我總結的 10 個核心改進點。
1. 全局檢索(Global Search)??
上次那個絕妙的點子,現在只記得它很絕妙了 ??
多數 AI 聊天應用缺少一個關鍵功能:檢索。
工作中常有這樣的場景:“幾天前,我問過一個關于正則表達式的技巧,AI 給的例子很巧妙。現在想再用一次,卻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只能在長長的歷史列表中憑記憶滾動查找,往往無功而返,最后只好放棄,重新提問。
理想的全局檢索應該具備:
- 強大的篩選能力: 不應局限于關鍵詞匹配,還應支持按時間范圍篩選,比如“上周”或指定具體月份。
- 結果需包含上下文: 點擊搜索結果,應能直接跳轉到對話的原始位置,并加載其上下文。這能幫我快速回憶起當時的語境,判斷這是否是我需要的內容。
- 與分類功能聯動: 如果對話支持分類,檢索也應支持在特定分類或文件夾下進行,以提高結果的精確度。
總之,我需要的是一個對話歷史的搜索引擎。

2. 對話分類(Categorization)??
當你置頂了所有對話,也就沒有任何對話被置頂 ??
目前的主流設計,是將對話歷史按時間逆序排列,提供一個置頂功能。這對于輕度用戶尚可,但對于將 AI 作為主要生產力工具的用戶而言,這種線性列表很快就會變得混亂。
用戶需要一個由自己主導的分類系統:
- 支持文件夾與嵌套: 我希望可以創建“工作”、“學習”、“生活”等文件夾,并在其下繼續創建如“項目 A”、“周報材料”等子文件夾。
- 支持拖拽與排序: 對話和文件夾都應支持自由拖拽移動,并能手動排序,將常用的置于頂部。
- 高效的批量管理: 我會創建一個“臨時會話”文件夾,存放即用即棄的問答。目前的工具要么逐條刪除,要么全部清空,缺乏靈活性。我希望能“一鍵清空指定文件夾”,在保留重要內容的同時,快速清理無用對話。
這套系統能讓聊天歷史從雜亂的信息流,轉變為條理清晰的知識樹。

3. 導出為圖片(Export Image)??
傳統聊天 App: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學會 Markdown? ??
AI 生成的內容,特別是代碼塊、表格等 Markdown 格式,在網頁上顯示效果很好。但分享時卻是個難題。
當前的痛點在于:
- 復制文本,格式丟失: 直接復制到微信、釘釘等應用,Markdown 格式會完全失效,代碼失去高亮,表格變為純文本,可讀性極差。
- 系統截圖,效率低下: 使用截圖工具是無奈之舉。當內容過長需要滾動時,長截圖的體驗很糟糕,容易出現截取不全或拼接錯誤,還會帶入無關的 UI 元素。
一個更優的方案:
在每條 AI 回復旁,增設“導出為圖片”或“復制為圖片”按鈕。點擊即可生成一張保留原格式和樣式的美觀圖片,并存入剪貼板,方便直接粘貼分享。如果能提供“是否包含提問”、“選擇亮/暗背景”等選項,體驗會更好。

4. 選擇性導出(Selective Export)??
聊天分享的關鍵就是分享關鍵的聊天 ??
一段完整的對話,往往包含了來回試探和修正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只想分享其中的幾段關鍵問答,比如將第 2、3、5 輪的對話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目前的工具無法實現這一點,我只能手動分段復制,然后在編輯器里重新整理。
我想要的是一個“勾選模式”:
- 在每條記錄(包括提問和回答)前提供一個復選框。
- 允許用戶自由勾選任意條目。
- 勾選后,提供“合并復制為文本”和“合并導出為圖片”的選項。這樣就能一鍵生成一份干凈、連貫、只包含核心內容的輸出。

5. 編輯 AI 回復(Edit Chat)??
這話我沒說過! ???
AI 的“幻覺”或事實性錯誤,在深度使用中是很大的干擾。如果 AI 在對話早期引入一個錯誤概念,后續的討論很容易被這個錯誤持續污染。
目前,唯一的辦法是放棄當前對話,重開一個。
我需要直接修正 AI 回答的能力:
我希望可以雙擊 AI 的某條回復進入編輯模式,像修改自己的提問一樣,修正其中的錯誤。例如,將一個錯誤的函數參數改對。這樣,后續的對話就能基于正確的信息繼續,保證了對話的連貫性和質量,用戶也無需被動地適應機器的錯誤。

6. 樹形聊天與分支書簽(Tree Structure & Branch Bookmarks)??
聊天樹 ??
引入“編輯”功能后,線性的聊天記錄自然會演變為樹形結構。許多工具已支持這一點,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
當從一個節點衍生出多個分支進行探索后,其中一個產生了特別滿意的結果。但當我切換到其他分支再回來,可能已經忘記那個滿意的分支是哪一個,這會削弱用戶探索的欲望。
我建議在樹形結構上增加“分支書簽”功能:
當獲得一個滿意的節點時,用戶可以對其進行“標記”或“命名”。在側邊欄的樹狀視圖中,該節點會有一個高亮標識。同時,可以提供一個“書簽列表”,集中展示所有標記過的節點,方便一鍵跳轉。這樣,用戶就可以放心探索所有可能性,因為最佳路徑已被記錄,隨時可以返回。

7. 對話折疊(Collapse Chat)??
鼠標滾輪使用率首次超越左鍵 ?????
有時,AI 會生成大段的代碼或報告。這些內容雖然有用,但會占據大量屏幕空間,在需要回顧上下文時,這種長內容會成為視覺障礙,導致頻繁滾動。
需要一個簡單的折疊功能:
- 自動折疊: 超過特定長度(如 20 行)的回答,可以默認只顯示開頭部分,并提供“...展開”選項。
- 手動折疊: 每條回答旁都應有“折疊/展開”的控件。同時提供“全部展開/折疊”的全局按鈕。
這能讓對話流的整體結構更清晰,用戶可以更好地聚焦于當前關心的內容,提升梳理思路的效率。

8. 對話中切換模型(Switch Model)??
模型如衣服 ????
不同模型各有所長。有的擅長邏輯推理,適合編程;有的語言風格更佳,適合潤色文案。
目前的流程是,切換模型需要復制上下文,打開新平臺,再粘貼提問,過程煩瑣且容易丟失上下文。
我希望能在同一對話中無縫切換模型:
在輸入框附近提供一個模型選擇菜單。比如,我可以用模型 A 分析數據,然后在同一對話中切換至模型 B,讓它基于前文的分析結果撰寫報告。聊天記錄中也應清晰地標示出每條回復是由哪個模型生成的。這能讓多個模型在一個連貫的工作流中協同工作。

9. 隱藏反饋按鈕(Hide Feedback Features)??
沒有閉環,因為沒人點贊 ???
每條 AI 回復下的“點贊(??)”和“反對(??)”按鈕,對多數用戶而言,不僅無用,甚至是一種干擾。
- 使用率低: 用戶的核心目標是解決問題,而非為廠商提供免費的數據標注。
- 容易誤觸: 在點擊旁邊的“復制”按鈕時,很容易誤觸。
- 引發隱私擔憂: 用戶的對話可能包含敏感信息。誤觸“點贊”可能導致該對話被標記并提交至后臺進行人工審核,這會帶來不必要的安全焦慮。
優化建議:
- 在設置中提供一個開關,允許用戶永久隱藏這些按鈕。
- 至少將它們收納進“更多”菜單,減少誤觸和視覺干擾。
- 或者重新考慮交互設計。“反對”按鈕后可跟進具體的反饋問題,而“點贊”這種單向反饋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10. 導入導出標準(Import/Export Functionality)????
聊天樹是一顆居家盆栽 ??
用戶在某個平臺上積累的大量對話,本質上是一種個人知識資產。但當用戶想遷移到新平臺或本地應用時,卻發現這些數據被鎖定,無法帶走。
產品應具備標準化的導入導出功能:
- 提供完整的導出方案: 應支持導出為結構化文件(如 JSON),而不僅僅是純文本。文件需包含完整的對話元數據,如時間、角色、分支結構等。
- 提供對應的導入功能: 用戶可以使用導出的文件,在任何兼容該標準的客戶端上恢復完整的對話歷史。
數據的自由流動是用戶真正擁有數據所有權的基礎,這應當成為行業標準。
現實是,只能手動寫各個平臺導出文件的轉換器,這也不是不行,但至少平臺應該提供導出功能。

總結
總而言之,LLM 聊天工具的設計范式需要一次轉變:從一個即時性的問答機器人,進化為一個可長期依賴、結構化、可管理、可移植的個人知識系統。 其核心是,將數據和工作流的控制權真正交還給深度用戶。
AI 銳評 ??
希望產品經理們能看到這份清單 ??,如果看不到 ???,我建議你即刻使用 AI 編程工具開始構建應用吧 ??!
附錄
GitHub 開源: https://github.com/experdot/pointer [MIT]
后續文章:20 個追求極致體驗的 AI 聊天軟件功能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