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微積分
算是考前筆記吧,但也不是十分無趣。
Notation
\(\mathbf{e}_i=(\delta_{i,1},\delta_{i,2}\ldots\delta_{i,n})\),其中 \(\delta_{i,j}=\begin{cases}&1&i=j\\&0&\text{otherwise}\end{cases}\)。
\([x]\) 在 \(x\) 為真時為 \(1\),為假時為 \(0\)。
文中的向量都默認是 \(1\times n\) 的。
多元函數(shù)的連續(xù)與極限
連續(xù)性
想一想單元函數(shù)是如何定義連續(xù)的,我們定義到 \(x\) 距離很小的一個鄰域內的函數(shù)值之間的距離很小就可以了。然后推廣到多元函數(shù),比如這里就考慮的是一個很 \(\text{trivial}\) 的情形:\(f:\mathbb{R}^n\mapsto\mathbb{R}\),想到運用歐幾里得距離定義距離是很自然的。
形式化的,如果 \(\mathbf{x}\in\mathbb{R}^n,\forall \mathbf{y}\in\mathbb{R}^n,\epsilon>0,\exists\delta,|\mathbf{y}-\mathbf{x}|\le \epsilon,|f(\mathbf{y})-f(\mathbf{x})|\le\delta\),那么 \(f\) 在 \(\mathbf{x}\) 處就是連續(xù)的,這和一元的形式?jīng)]有什么差別。
極限
極限也差不多,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逼近的方向變得任意多了。這里和單元的情形一樣是去心鄰域,在 \(\mathbf{x}\) 處極限存在與否和在 \(\mathbf{x}\) 處有無定義無關。
多元函數(shù)的導數(shù)
偏導數(shù)
這大概是很常見的 \(\text{trcik}\),也就是對 \(x\) 求導時把別的變量都視為常數(shù)的求導方法。
\(\#\) 這里的符號有點多,本文可能使用的有 \(\frac{\partial f}{\partial x}\) 和 \(f_x\),都表示 \(f\) 對 \(x\) 求偏導。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如果 \(\frac{\partial f}{\partial x}(x_0,y_0)\) 存在,就稱 \(f\) 在 \((x_0,y_0)\) 處關于 \(x\) 可偏導,如果關于 \(x,y\) 的偏導都存在,就稱 \(f\) 在 \((x_0,y_0)\) 處可偏導。
方向導數(shù)
得到偏導數(shù)的啟發(fā),我們容易想到導數(shù)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于是可以想到定義方向導數(shù)。形式化地,有
那么這個極限就被稱為 \(f\) 在 \(\mathbf{x}\) 處沿 \(\mathbf{e}\) 方向的方向導數(shù)。當然,\(|\mathbf{e}|=1\) 的約束不是很必要,只要能約束方向即可。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上面的約束 \(c\to0^+\),這很好理解,在給定的方向上,方向導數(shù)其實對應了單元情形中的左右導數(shù)。
全微分
考慮微小增量 \(\mathbfw0obha2h00\in\mathbb{R}^n\),考慮計算 \(f(\mathbf{x}+\mathbfw0obha2h00)-f(\mathbf{x})\),一個非常線性的想法就是
這樣類似做了一個多元的級數(shù)展開,然后保留線性項。不過這么寫不是很優(yōu)雅,可以用 \(o(|\mathbfw0obha2h00|)\) 把求和項中的小 \(o\) 項合并起來,就得到了
然后如果 \(c_i\) 和 \(\mathbfw0obha2h00\) 的選取無關,我們就得到了所謂的全微分,這時,我們就稱 \(f\) 在 \(\mathbf{x}\) 處可微。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使用如下公式:
然后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求出 \(c_i\),容易發(fā)現(xiàn),選取 \(\mathbfw0obha2h00=\mathbf{e}_i\) 就可以把無關的 \(\mathbfw0obha2h00_i\) 變成 \(0\),這樣容易得到 \(c_i=\frac{\partial f}{\partial \mathbf{x}_i}\)。這個東西就叫全微分公式。
\(\#\) 一個稍微有點有趣的事情是如果我們考慮更廣泛的映射 \(f:\mathbb{R}^n\mapsto\mathbb{R}^m\),那么可以定義真的微分 \(\mathbf{h}\in\mathbb{R}^n,\lim_{|\mathbf{h}\to0|}\frac{f(\mathbf{x}+\mathbf{h})-f(\mathbf{x})-\mathbf{A}\mathbf{h}}{|\mathbf{h}|}\),這里的 \(\mathbf{A}\) 就是 \(f^\prime\),是一個 \(m\times n\) 的矩陣,被稱為 \(f\) 在 \(\mathbf{x}\) 處的微分。這個 \(\mathbf{A}\) 其實就是 \(\text{Jacobi}\) 矩陣。
可微的充要條件
其實應該挺多的,這里說一個常見的,可偏導且偏導連續(xù)。
大概的證明思路就是考慮裂項,考慮 \(\mathbf{c}_i=(\mathbfw0obha2h00_j[j\le i])\),然后
這樣相當于每次都只對一項求偏導,這樣就變成了單元的情形,用 \(\text{Lagrange}\) 中值定理有 \(f(\mathbf{x}+\mathbf{c}_i)-f(\mathbf{x}+\mathbf{c}_{i-1})=\frac{\partial f}{\partial \mathbf{x}_i}\big((\mathbf{x}+\mathbf{c}_{i-1})+\theta\mathbf{e}_i)\big),\theta\in(0,\mathbfw0obha2h00_i)\),。
然后因為偏導數(shù)是連續(xù)的,然后 \(\mathbfw0obha2h00_i\) 最后肯定是趨于 \(0\) 的,所以這個就和 \(\frac{\partial f}{\partial \mathbf{x}_i}\) 沒有什么區(qū)別。于是就證完了。
梯度,散度和旋度
這里直接上了多元積分,但是應該問題不大。
梯度
我們定義 \(\bigtriangledown f=\mathbf{grad}f(\mathbf{x})=\sum\limits_{i=1}^n\frac{\partial f}{\partial \mathbf{x}_i}(\mathbf{x})\mathbf{e}_i\),也就是在 \(\mathbf{x}\) 處對各個分量的偏導數(shù)構成的向量。
這個東西有非常重要的實際含義,也就是變化率最大的方向,也就是說絕對值最大的方向導數(shù)的方向是 \(\mathbf{grad}f\) 而且其模恰好是 \(|\mathbf{grad}f|\)。
還有一個很幾何的用處是 \(\mathbf{grad}f\) 是 \(f\) 的法向量(\(\text{normal vector}\))。
散度
定義 \(\bigtriangledown\cdot\mathbf{f}=\mathbf{div}\mathbf{f}(\mathbf{x})=\sum\limits_{i=1}^n\frac{\partial \mathbf{f}_i}{\partial \mathbf{x}_i}(\mathbf{x})\)。
散度主要是有一個 \(\text{Gauss}\) 定理,用 \(V\) 表示一個區(qū)域,\(\partial V\) 表示其邊界,\(\mathbf{n}\) 表示某點的法向量,那么
比如在 \(3\) 維情況下就有
這個證明也比較簡單,劃分正方體即可。
旋度
這個是 \(3\) 維特有的定義
有個旋度定理,其實就是 \(\text{Stokes}\) 定理。
多元函數(shù)的復合
這里的復合很像矩陣,考慮 \(f:\mathbb{R}^m\mapsto\mathbb{R}^p,g:\mathbb{R}^n\mapsto\mathbb{R}^m\),那么 \(f\circ g:\mathbb{R}^n\mapsto\mathbb{R}^p\),這里我們是先作用 \(g\),再作用 \(f\)。也就是 \(\mathbf{x}\in\mathbb{R}^n\),\((f\circ g)(\mathbf{x})=f\big(g(\mathbf{x})\big)\)。
鏈式法則
看到上面的形式我們就很想導一下,于是就得到了鏈式法則,這個過程非常自然沒有什么好說的:
這個式子推導的時候其實就是先用全微分公式,然后對 \(g(\mathbf{x})\) 求偏導。所以約束也很 \(\text{trivial}\) 的就是 \(f\) 可微,\(g\) 可偏導。
一點解析幾何
曲線的切線與法平面
參數(shù)方程
考慮一條曲線 \((x(t),y(t),z(t))\),那么考慮切線,也就是點運動的方向,下一個點是 \((x(t+\textw0obha2h00t),y(t+\textw0obha2h00t),z(t+\textw0obha2h00t))\),那用兩點式很容易得到切線方程:
與切線垂直的平面就叫法平面,也容易寫出方程:
\(\text{bonus}:\) 你要是說這個時候可不可以定義法向量,那就只能去問 Frenet 標架 了。
隱函數(shù)
還有一種給出曲線的方法是 \(\begin{cases}F(x,y,z)=0\\G(x,y,z)=0\end{cases}\),這個時候也很簡單。
先分別求出兩個曲面的切平面 \(\alpha,\beta\)(求法在后面),然后切線 \(l\in\alpha,l\in\beta\Rightarrow l=\alpha\cap\beta\)。
最后貼一下公式,切線方程為
曲面的法向量與切平面
現(xiàn)在我們有一個曲面:\(F(x,y,z)=0\),要求其法向量。
考慮任取一條軌跡 \(r(t)=(x(t),y(t),z(t))\),\(r^\prime(t)=(x^\prime(t),y^\prime(t),z^\prime(t))\),那么我們有
這時對 \(t\) 求導,就有
如果我們取兩個不同方向的 \(r_1(t)\) 和 \(r_2(t)\),則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與 \(\mathbf{grad}f\) 正交,這說明 \(\mathbf{grad}f\) 正是法向量,然后求切面方程也就顯然了。
多元函數(shù)的極值
易知,\(\mathbf{grad}f(\mathbf{x})=\mathbf{0}\) 是 \(\mathbf{x}\) 為極值點的必要條件。
Hessian Matrix
在一元的時候,我們知道可以用 \(2\) 階導判斷極值點和鞍點,而在多元的時候,我們考慮采用 \(\text{Hessian}\) 矩陣。
頹一下柿子,其實我們就是想要任選一個方向 \(\mathbf{v}\),都有 \(g:=\frac{\partial f}{\partial \mathbf{v}},\frac{\partial g}{\partial \mathbf{v}}>0\),這樣就是最小值點,\(<0\) 則得到最大值點。
運用全微分公式,容易有 \(g=\frac{1}{|\mathbf{v}|}\mathbf{v}^T\mathbf{grad}f\),這里不失一般性的假設 \(|\mathbf{v}|=1\) 以簡化計算。
然后同理,
這里的 \(\mathbf{grad}(\mathbf{grad}f)^T\) 就記為 \(H_f(x)\) 被稱為海塞矩陣。
容易發(fā)現(xiàn),如果海塞矩陣是正定的,那就是最小值,負定的,就是最大值。除了半正定和半負定的情況也一定是鞍點。
Talyor 公式
容易發(fā)現(xiàn),用海塞矩陣不能判斷半正定和半負定的情況,然后我們想到在一元的時候判斷駐點其實可以通過冪級數(shù)展開的系數(shù)看出來,而海塞矩陣就相當于 \(2\) 次的展開,那這樣的話我們類似的展開就好了,這就引出了多元函數(shù)的 \(\text{Talyor}\) 公式。
和一元的差不多。我們假設 \(\varphi(t)=f(\mathbf{x}+t\mathbf{v})\),其中 \(\mathbf{v}\) 是任意非零向量,這樣我們就可以把 \(f\) 在 \(\mathbf{x}\) 點的值,沿 \(\mathbf{v}\) 方向展開,運用復合函數(shù)求導,可以得到
然后對 \(\varphi(1)\) 運用普通的 \(\text{Talyor}\) 公式就有:
如果想保留余項,那么也差不多,任意得到余項:
多元積分
累次積分
累次積分非常簡單,可以理解為多層的 \(\sum\),實際上兩者也差不多。這個的交換和交換求和號差不多,大多數(shù)時候不太需要注意,但是無窮的時候最好小心一點。
比如 \(\int_0^1\int_0^1 x\textw0obha2h00y\textw0obha2h00x\),內層關于 \(y\) 積分,就把 \(x\) 當作常數(shù),得到 \(\int_0^1x\textw0obha2h00y=x\),然后再計算外層積分即可。
一點外微分
一個 \([a_1,b_1]\times[a_2,b_2]\times\ldots\times[a_n,b_n]\) 的超立方體的“體積”,可以足夠自然地認為是 \(\underbrace{\int_{a_1}^{b_1}\int_{a_2}^{b_2}\cdots\int_{a_n}^{b_n}}_{n\text{個}\int}1{\textw0obha2h00x_1\textw0obha2h00x_2\ldots\textw0obha2h00x_n}=\prod\limits_{i=1}^n(b_i-a_i)\),但是如果我們交換其中一個積分的上下限,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這啟發(fā)我們積分是有方向的,這樣的思路引出了外微分。
一點拓撲
我們有一種樸素的直覺,對于一個 \(2\) 維區(qū)域,比如 \(D:\{(x,y):x^2+y^2\le 1\}\) 的圓形區(qū)域,求其“長度”是不合理的,但是考慮 \(E:\{(x,y):x^2+y^2=1\}\) 對應的圓周,求其長度是自然的。
這就啟發(fā)我們,考慮一個積分的區(qū)域(不妨把它叫做空間),其自由度,也就是變元數(shù)減去約束數(shù),通常代表了這個空間的維度。
然后一個平凡的感知是對于一個 \(k\) 維空間,我們可以用一個 \(k\) 層積分表示其“體積”(可能是無限的),而這個“體積”是一個常數(shù)。
再想一想累次積分的時候,我們每次積分都消去了一個變元,一種很直觀的想法就是積分是一種降低維度的手段。
微分形式
一個直接的觀察是 \(\textw0obha2h00x_i\) 的數(shù)目與 \(\int\) 的數(shù)目應該相同,那么可以想到微分作為積分的逆運算,應該是升高維度的方法。
另外一個不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但是很易得的觀察是每次的 \(\textw0obha2h00x_i,\textw0obha2h00x_j\),\(x_i,x_j\) 應該是不同的。用線代語言改寫一下就是線性無關。
首先,我們想要構造維度,那么把一個已有的線性空間 \(V\) 用張量積進行擴張時合理的想法,也就是給一個域 \(F\)(在多元微積分中通常是 \(\mathbb{R}\),剛剛的線性空間 \(V\) 也是在 \(F\) 上滿足數(shù)乘),有 \(T^0V=F,T^kV=\underbrace{V\otimes V\otimes\ldots\otimes V}_{n\text{個}V},T(V)=\bigoplus_{i=0}^\infty T^iV\),其中 \(\bigoplus\) 表示直和。
\(\#\) 上面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張量代數(shù),可以自行了解其上的運算什么的。
通過張量代數(shù),我們其實是定義了 \(P\wedge_{1\le i\le n} \textw0obha2h00x_i\) 這樣的結構,但是其中可能有 \(\textw0obha2h00u\wedge\textw0obha2h00u\) 這樣的東西(理論上,我們還不知道 \(\wedge\) 是什么東西,只是作為一個把 \(\textw0obha2h00x\) 連接起來的符號,這個運算的性質我們暫時不清楚),那代數(shù)上,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把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商掉,于是我們就把 \(\forall v\in V,v\otimes v\) 生成的理想 \(I\) 商掉,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外代數(shù)空間:\(\wedge(V)=T(V)/I\)。
然后,稱 \(\wedge^k(V)=T^kV/I\) 為 \(V\) 的 \(k\text{th-exterior power}\)(\(k\) 階外冪)。然后我不會講了,大家自己看吧(大霧)外代數(shù)。
楔積
我們引入了楔積:
- \(x\wedge x=0\)
- \(x\wedge y=-y\wedge x\)
可以看到,楔積是外積某種形式上的推廣。
于是我們先考慮一類強化的積分,也就是有向的,這樣積出來的 \(\int_D\omega\textw0obha2h00x\wedge\textw0obha2h00y\) 和尋常按照 \(\textw0obha2h00x\textw0obha2h00y\) 的就至多有一個符號的差別。(這里不考慮奇異的區(qū)域)
Jacobi 行列式
計算重積分的時候我們可能想換元:
這個時候,\(\textw0obha2h00\mathbf{x}_i\) 就會變成 \(\textw0obha2h00\mathbf{x}_i(\mathbf{y})=\sum\limits_{k=1}^n\frac{\partial \mathbf{x}_i}{\partial \mathbf{y}_k}\textw0obha2h00\mathbf{y}_k\)。
這個時候,網(wǎng)上的教程就會告訴你,這里用的是楔積,交換的代價是 \(-1\),于是最后就得到了所謂的 \(\text{Jacobi}\) 行列式:
當然了,前面已經(jīng)說明了楔積至多只會導致符號不同,所以這里實際上是先有了一個我們要刻畫的積分區(qū)域 \(D\),和一個微分形式 \(\omega\),現(xiàn)在求 \(\int_D\omega\),然后我們再找到合適的坐標系代入,這個代入的過程就叫 \(\text{pullback}\)。
比如我們要刻畫 \(D:\{(x,y):x^2+y^2=1\}\),考慮 \(\begin{cases}x=r\cos\theta\\y=r\sin\theta\end{cases}\),那么 \(x-y\) 坐標下的一個圓就被映射到 \(r-\theta\) 坐標下的一條直線 \(r=1\) 上了(這里的 \(r-\theta\) 坐標的取值范圍是 \(\mathbb{R}\times[0,2\pi)\))。雖然幾何上不一樣,但是確實刻畫了同樣的區(qū)域。(這里其實是說這兩個流形是同胚的,關于極坐標系和直角坐標系)
然后打表一下常用的換元:
\(\begin{cases}x=r\cos\theta\\y=r\sin\theta\end{cases},\textw0obha2h00x\textw0obha2h00y=r\textw0obha2h00r\textw0obha2h00\theta\)。
\(\begin{cases}x=r\sin\varphi\cos\theta\\y=r\sin\varphi\sin\theta\\z=r\cos\varphi\end{cases},\textw0obha2h00x\textw0obha2h00y\textw0obha2h00z=r^2\sin\varphi\textw0obha2h00r\textw0obha2h00\varphi\textw0obha2h00\theta\)。
Stokes 公式
通用 stokes 公式
其中 \(M\) 是一個 \(n-\)維可定向流形,\(\partial M\) 是其邊界,\(\textw0obha2h00\omega\) 是一個 \(n-\)維微分形式。
完整證明可以看這里,反正我目前沒有看懂。看完這個也不用看本文這個低配版了╥﹏╥...
一些瑣屑的應用
Green 公式
你不會不知道 \(\text{Green}\) 公式是在 \(2\) 維情形下使用的吧。
Gauss 公式
目測很顯然,一個很離譜的事情就是之前講散度的時候用默認是楔積了……
又一點解析幾何
曲線長度
比如考慮一條空間曲線,\((x,y,z)\),注意到曲線是 \(1\) 維形式,所以可以寫成 \((x(t),y(t),z(t))\),也就是 \(\text{pullback}\) 到 \(t\) 坐標系中。
然后用 \(\textw0obha2h00s\) 表示曲線的微分形式,可以有 \(|\frac{\textw0obha2h00s}{\textw0obha2h00t}|=\langle \frac{\textw0obha2h00s}{\textw0obha2h00t},\frac{\textw0obha2h00s}{\textw0obha2h00t}\rangle\),其中 \(\langle\rangle\) 是對應空間中的內積(一般如此定義距離)。
比如使用歐幾里得距離,就有 \(\textw0obha2h00s=\sqrt{(\frac{\textw0obha2h00x}{\textw0obha2h00t})^2+(\frac{\textw0obha2h00y}{\textw0obha2h00t})^2+(\frac{\textw0obha2h00z}{\textw0obha2h00t})^2}\textw0obha2h00t\)。
流形的測度
如果想求曲面面積或者,更廣泛的,\(n\) 維超平面的測度。使用楔積,我們有一個自然的方法。
假設我們在 \(\mathbf{x}\) 坐標系中有一個子空間 \(D\) 是 \(m\) 維流形,那么可以把 \(D\) \(\text{pullback}\) 到 \(\mathbf{y}_{1\ldots m}\) 坐標系中。
很符合直覺的,\(\text{pullback}\) 應該是一個雙射,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主要問題是這里沒有嚴格定義 \(\text{pullback}\)……)那么我們可以考慮 \(r:\mathbf{y}\mapsto\mathbf{x}\) 是 \(\text{pullback}\) 的反向映射。
具體一點,比如常規(guī)的換元 \(\begin{cases}&x=x(u,v)\\&y=y(u,v)\\&z=z(u,v)\end{cases}\),此時就有 \(r(u,v)=\big(x(u,v),y(u,v),z(u,v)\big)\),如果你認識物理系的朋友,那你會知道這還有一種寫法是 \(x(u,v)\mathbf{i}+y(u,v)\mathbf{j}+z(u,v)\mathbf{k}\),其中 \(\mathbf{i,j,k}\) 是正交基,所以這其實也可以寫成 \(r=x(u,v)\wedge y(u,v)\wedge z(u,v)\)。
感性理解一下,\(\mathbf{y}\) 坐標下自由度是剛剛好的,所以自然地有面積微元表達:
其中 \(r_i=\frac{\partial r}{\partial \mathbf{y}_i},i\in[1,m]\cap\mathbb{N}\) 就構成了所謂的切向量場。
這里,其實順便就把 \(\text{Jacobi}\) 矩陣推導出來了(也就是 \(n=m\) 的情形)。
比如在 \(2\) 維的情況下,我們試著推導出傳統(tǒng)的用內積 \(\langle\rangle\) 來刻畫度量的方法,也就是
在 \(2\) 維的適合,楔積 \(\wedge\) 和外積 \(\times\) 相同,可以有
采用展開內積的時候已經(jīng)默認采用常見意義下的內積。
這個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維度更高,我們得到的 \(\textw0obha2h00S\) 會帶一個 \(n\times m\) 的矩陣:
這時,一個很 \(\text{naive}\) 的度量 \(J\) 的方法就是
隱式構造局部測度
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很容易得到參數(shù)方程的表達,只能得到一個 \(n\) 維空間 \(V^n\),其中一個流形滿足:\(D=\{\mathbf{x}:f_i(\mathbf{x})=0,i\in[1,n-k]\cap\mathbb{N}\}\)。
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想辦法直接在 \(V^n\) 中計算,第一步,使用狄拉克 delta 函數(shù)從 \(D\) 提取到 \(V^n\) 中(以后有空可能會講一講 \(\text{Dirac delta}\) 函數(shù)吧):
但是目前,這個表達式是不合法的,因為 \(V^n\) 是 \(n\) 維流形,而 \(\omega\) 是 \(k\) 維形式。
觀察一下可以感性理解到,\(\mathbf{grad}f_i\) 構成了法向量空間(法向量空間就是和切向量空間正交,且兩者直和起來可以表示 \(V^n\) 向量空間)。
然后我們知道 \(\textw0obha2h00x\wedge\textw0obha2h00x=0\),而我們正好不想要法向量空間中的那些向量,于是可以想到 \(\left(\bigwedge\limits_{i=1}^n\textw0obha2h00\mathbf{x}_i\right)\wedge\left(\bigwedge\limits_{i=1}^{n-k}\mathbf{grad}f_i\right)\),這樣就消去了我們不想要的方向。 (真是太感性理解辣)
后面的可以提出系數(shù),然后留下的單位方向向量再消掉,所以我們只用關心前面的系數(shù)。
我們考慮每次只降低 \(1\) 維,每次的操作記為 \(\iota_{1\ldots n-k}\)(或者更高級的,叫嵌入),最后的嵌入就是這些嵌入的復合:\(\iota_1\circ\iota_2\circ\ldots\iota_{n-k}(\omega)\)。
比如考慮 \(S^2:\{(x,y,z):x^2+y^2+z^2=1\}\),要求 \(\int_{S^2}\textw0obha2h00\mu(\mathbf{x})\),其中 \(\mu\) 表示我們要求的是 \(S^2\) 的測度。
那么我們只有一個 \(f(x,y,z)=x^2+y^2+z^2-1=0\),易得 \(\mathbf{grad}f=(2x,2y,2z)\)。
具體插入一個向量進行嵌入時,我們遵循基本插入規(guī)則:
這個規(guī)則是怎么來的呢,其實就是假設現(xiàn)在有一組向量 \(\mathbf{b}\),然后我想刪除 \(\mathbf{v}\) 這個方向的向量,考慮從 \(\bigwedge\limits_{i=1}^n\mathbf{b}_i\) 中利用楔積的性質去除 \(\mathbf{v}\),非常 \(\text{naive}\) 的一個想法就是考慮:
這樣得到的 \(\mathbf{c}_{1\ldots n}\) 實際上只有 \(n-1\) 個線性無關的向量,和 \(\mathbf{v}\) 一同張成原本 \(\mathbf{b}\) 張成的空間。
然后在刻畫一個微分形式的時候,一些向量本身就沒有,這樣替換就相當于什么也沒有干,看上去就是直接替換對應元素了。
回到 \(S^2\) 的例子,可以得到
到了這里就是可以算的了(雖然不太容易)。經(jīng)過一些,不太困難(?)的計算,我們得到了答案是 \(8\pi\),高中生也知道我們做錯了。這個悲傷的故事是因為我們在去除法向量的時候順便進行了縮放,這導致答案不對。
此時,通過一些幾何直覺,考慮 \(\text{Gram}\) 矩陣(其實就是應該把 \(\mathbf{grad}f_i\) 這組基單位化,然后正交化):
這個是表示了法向量空間的測度,我們應該除掉。
上例中,\(\sqrt{|G|}=\sqrt{|\langle(2x,2y,2z),(2x,2y,2z)\rangle|}=2\),除掉之后確實是對的。
可以得到通用算法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