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鵬認為,舉凡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的軟件產品或項目,一定要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即[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
我將此三點稱為軟件普及的[Footstone]。
我所以說是[被認為]而不是說[事實上],并不是什么唯心主義的觀點,而是從唯物辯證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
這是由于,即使在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今,每個人在所獲取資訊的渠道依然是不盡相同的,而信息量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判斷的真實與合理性,就如同我們找女朋友,找工作般,必然無法獲得[最好的],因為在現實生活的地球上,有太多的可能是你所無法遍歷嘗試的,你即不可能一天換一個工作,更不可能一天換一個女友,你所憑借的,僅僅是你所能夠獲取的有限信息,即[數據]。
而只能依據數據,所能找到的,永遠只能是[我認為最好]或[我認為最合適]的,甚至是[別人說最好的]或[別人認為最合適的]。
在對軟件的認識上,這個道理也是相同的。資訊量直接影響了我們對軟件產品的判斷力。
在[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三點中。我認為,[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是核心所在。
就如同某些政黨的宣傳理論般。對于自己技術的[不可替代性],同樣是每個程序員所追求的。而對于其他人技術的[可替代性],也同樣是所有程序員所不懈努力的。
我認為這一依循起源的實際起源可追溯到擁有[不可替代性]的商業項目對自身代碼的保護和為了[取代]商業項目而出現的開源項目以[開放源代碼]、[免費服務]等方式與商業軟件的競爭。
不論人們同意與否,事實上,想最終換取最大經濟利益就只有壟斷一途。
就如同孫武子所說的,“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利益的存在,最終造成了經濟社會中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行為。
但是壟斷也一定意味著限制或完全毀滅自身的發展潛力,這是憑借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的基本原理決定和絕對權力等于絕對腐敗的雙重推論而基本確定的準真理。
如幾年前地位如同CCTV般的Sina,如今的市場價值不及騰訊的1/3,說起[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的兩點,身為[后起之秀]的騰訊同學,最初恐怕是無法企及這些老大哥的,但是憑什么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呢?這就是在網絡通訊軟件尚不普及的年代里,具有[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性]的騰訊QQ,所立下的汗馬功勞。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在經濟學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效應]外,還有所謂的[馬太效應]
它起源于《新約·馬太福音》中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 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在最大化利益原則驅動下,正如馬太效應般“少者恒少,多者恒多”。
而事實上,國王評判三個仆人的依據,不過是三個仆人自己的解釋和每個人的實際獲利,這種以暫時行為與利益為基礎的判斷準則,也無外是一種[認為]式的評斷,但僅憑[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準則,就剎那間改變了三名仆人一生的命運。
又好比國產開源項目那可能潛存的利益注入,盡皆為轉嫁到如Struts、Spring、Hibernate甚至于依托他們的種種Side中,也是這種馬太效應造成的。
但是,這種方式終究只對既的利益者,即已從這些項目中獲益或準備從這些項目中獲益的人士有效。利益的壟斷一定會引起其他未獲利或不滿獲利者的反抗,而[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畢竟不是[事實上]也絕對不會是[事實上有利或不可替代的],為了維系利益,就必然會出現其他的運作方式。下一節,我們談[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的問題。
ceponline@yahoo.com.cn
即[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
我將此三點稱為軟件普及的[Footstone]。
我所以說是[被認為]而不是說[事實上],并不是什么唯心主義的觀點,而是從唯物辯證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
這是由于,即使在通訊技術發達的現今,每個人在所獲取資訊的渠道依然是不盡相同的,而信息量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判斷的真實與合理性,就如同我們找女朋友,找工作般,必然無法獲得[最好的],因為在現實生活的地球上,有太多的可能是你所無法遍歷嘗試的,你即不可能一天換一個工作,更不可能一天換一個女友,你所憑借的,僅僅是你所能夠獲取的有限信息,即[數據]。
而只能依據數據,所能找到的,永遠只能是[我認為最好]或[我認為最合適]的,甚至是[別人說最好的]或[別人認為最合適的]。
在對軟件的認識上,這個道理也是相同的。資訊量直接影響了我們對軟件產品的判斷力。
在[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三點中。我認為,[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是核心所在。
就如同某些政黨的宣傳理論般。對于自己技術的[不可替代性],同樣是每個程序員所追求的。而對于其他人技術的[可替代性],也同樣是所有程序員所不懈努力的。
我認為這一依循起源的實際起源可追溯到擁有[不可替代性]的商業項目對自身代碼的保護和為了[取代]商業項目而出現的開源項目以[開放源代碼]、[免費服務]等方式與商業軟件的競爭。
不論人們同意與否,事實上,想最終換取最大經濟利益就只有壟斷一途。
就如同孫武子所說的,“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利益的存在,最終造成了經濟社會中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行為。
但是壟斷也一定意味著限制或完全毀滅自身的發展潛力,這是憑借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的基本原理決定和絕對權力等于絕對腐敗的雙重推論而基本確定的準真理。
如幾年前地位如同CCTV般的Sina,如今的市場價值不及騰訊的1/3,說起[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被認為約定俗成的]的兩點,身為[后起之秀]的騰訊同學,最初恐怕是無法企及這些老大哥的,但是憑什么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呢?這就是在網絡通訊軟件尚不普及的年代里,具有[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性]的騰訊QQ,所立下的汗馬功勞。
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在經濟學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效應]外,還有所謂的[馬太效應]
它起源于《新約·馬太福音》中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 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在最大化利益原則驅動下,正如馬太效應般“少者恒少,多者恒多”。
而事實上,國王評判三個仆人的依據,不過是三個仆人自己的解釋和每個人的實際獲利,這種以暫時行為與利益為基礎的判斷準則,也無外是一種[認為]式的評斷,但僅憑[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準則,就剎那間改變了三名仆人一生的命運。
又好比國產開源項目那可能潛存的利益注入,盡皆為轉嫁到如Struts、Spring、Hibernate甚至于依托他們的種種Side中,也是這種馬太效應造成的。
但是,這種方式終究只對既的利益者,即已從這些項目中獲益或準備從這些項目中獲益的人士有效。利益的壟斷一定會引起其他未獲利或不滿獲利者的反抗,而[被認為有利或不可替代的]畢竟不是[事實上]也絕對不會是[事實上有利或不可替代的],為了維系利益,就必然會出現其他的運作方式。下一節,我們談[被認為應用最廣泛的]的問題。
ceponline@yahoo.com.cn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