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Jquery學習引發的學習思考
學習廖雪峰Jquery的教程關于表單的操作時,被最后的習題給困住了,在一番思索后無奈地決定去看博客評論下的答案,卻發現自己看不懂,遂以為是對Jquery的了解還不夠深,于是便在網上瘋狂搜索關于Jquery的教程書籍,打算花一段時間好好“精通”Jquery,但是當實際看書的時候,卻發現總有一種念頭在阻礙著自己看書:你又不是什么都不會,憑什么要頭學起,把書看完就能看懂那些博客評論的代碼了嗎?
懶得看書也無法解題,學習的道路似乎就此停止了,但在第二天吃完午飯外出步行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哎呀,自己懂得大概的過程可以先在紙上演算一遍啊!自己當時學C的數據結構時寫課設算法不就經常寫偽代碼嗎?回到家后沒午休,便直接開始偽代碼演算,然后從演算中看到自己的某個代碼細節的想法不知道用什么函數實現就直接去上網搜索查文檔,文檔里對細節的介紹要是對哪里有疑惑便繼續遞歸地學習,這時就能順便把之前搜到的權威書籍相關部分有動力認真看一遍。最后幾個小時后,我不止解決了昨天的習題,我還把順著問題一直遞歸到的知識鏈都給掃盲復習了一遍,還能知道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
![]()
現在想起來,我發現自己是被某種典型的學生思維給困住了, 默認認為做成一件事非得把相關的所有情況都先在書上了解一番才能動手操作,而如果無法操作則就認為是自己知識不足的問題。“學以致用”一詞雖然聽起來正確,但是現實是,知識往往在出現解決問題的需求之后才產生。暑假啃C語言時我發現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看一章的講解部分時我總是恨不得想讓這章的內容快快過去,但是到了后面做習題時卻恨不得傾瀉大量時間就為了解決一個習題,在認真思考的時候,學習知識的焦慮感就自動被屏蔽了。
我想這種思維曾經對我是有益的,它幫助我在小學,初中,高中耐心地度過構建各個學科的基本框架的時間,以防止我在面對相關問題時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懂,但當基本框架構建完畢后,再要深入了解某一學科的知識就要靠大量的實戰積累,此時看題也不是什么都不懂了,能有一些基本思路,但是卻很難完整解答。這時我卻還停留在構建基本框架時的思維上,發現解答不了的問題時就習慣性認為是書本的知識積累不足,而不會更好地去提高思考的維度。最后當發現企圖通過埋浸書本獲得的大量知識來填平那一部分細微的知識紕漏的想法失敗時,便陷入徹底的能力焦慮中。
這種思維最后成為了嚴重限制我學習的枷鎖,直到上大學時,我逐漸轉變。
- 我對習題的態度改變了。以往我覺得習題只是鞏固書上知識用的,但是這個學期我開始嘗試把習題當做工具,直接動手做習題來形成知識結構而不是光看書,然后這個方法在我學《數據結構》的時候奏效了:其他人在看著老師講的PPT發呆,我卻已經通過習題的思路對這章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順便一提大學的教材感覺就是讓教師講著用,自己要真正去了解知識,不如好好篩選互聯網上廣闊的資源為自己降低學習難度,結合大學教材上的習題能有不俗的學習效果,另外關于直接動手去解決問題可以看這篇博客:http://mindhacks.cn/2009/07/06/why-you-should-do-it-yourself/)
我能從習題上看到更多,更為根基的問題。回到做js的習題上,我發現即使我完成了問題,我仍然有不少疑問,我發現我正迫切地想要將自主學習技術知識的經歷和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聯系起來:
深度思考,瀏覽器是怎么出現的?瀏覽器加載頁面時CPU和內存都在干什么?瀏覽器的基本功能(搜索地址)如果在命令行上要怎么敲指令完成?(還沒找到講解瀏覽器原理的書籍,倒是對網絡編程的知識開始感興趣)
?
? 比較思考,為什么js能操作瀏覽器,C就不能?為什么前端總是有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框架?能一直深度思考到怎么為做某事去編一個自己的編程語言(《編譯原理》);
?
? 。。。。
?
?
在剛進入校園時,我還想著自己只是學習一門技術養活自己,為了學習技術犧牲掉自己的娛樂;但后面一次偶然的對[沒有計算機的世界]的思考后,我逐漸發現自己對技術背后的根本原理的興趣和求知欲逐漸成為我新的娛樂。如果我大學專業選的不是計算機,是不是也就不會這些深度的思考了?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