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記錄11.26
滴答清單的會員到期了,我打算借此換換口味。
用了二個月滴答,這段時間我接觸了不少工具,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概念,現在回顧如下:
工具:
-
日歷
我最開始的想法就是拿日歷的周視圖來管理自己的一周,通過日歷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所有待辦事件,課程的起止事件點。相比手機日歷,滴答清單能夠將待辦事件分類,使得事件在日歷上能夠以不同的顏色分類。要是待辦事件沒有分配時間(或者按四象限的說法不緊急)就顯示在當天日歷表上方,所以說用日歷做時間管理非常直觀,每次我看著日歷的時候都有一種輕松規劃一整周的感覺。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感覺我并沒把日歷充分的使用起來,一開始我不管是待辦還是做過的事情我都會拖個時間塊上日歷表上,覺得這就是更簡單的柳比歇夫記錄法,但是當這么一段時間后,看著每周都密密麻麻的日歷,我感覺自己矯枉過正,偏離了日歷的真正作用,就沒再這么干了。
到了后面課程一個個結束,時間越來越寬裕,日歷的作用就僅僅是課程,長期任務打卡的統一顯示表了,我也只是偶爾丟個待辦作為備忘。
-
待辦清單/筆記(todolist/note)
其實就是備忘錄,每件事是做什么,什么時候做(what,when),都記錄在上面。然而待辦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備忘,如果你要專注于某項學習2小時,你在通過專注完成待辦以后還可以為待辦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感悟總結,這樣這個待辦就成為了提升你思維的墊腳石,我最欣賞滴答的一點,就是將待辦,筆記和日歷三者結合起來。待辦除了設定時間和文字記錄的基礎功能,能夠被日歷連通顯示在日歷上,還可以轉化為筆記使用相應的模板為日歷長期使用。
做筆記的事我用印象筆記,我不習慣都在一個app上,有點數據綁架的感覺。
-
番茄鐘( pomodoro technique)
一般作為執行任務的輔助手段,我現在用的工具是番茄todo,能夠分待辦來計時,還能統計各待辦的時間每周花費和總花費等數據。我對自己做一件事一周內該花多少時間,做一次花多少時間的興趣更勝于總計時間的興趣,但諷刺的是,最后我是用紙筆計算統計并估計出自己的時間的,對于番茄鐘我只是當成一個必要時督促自覺的手段罷了。至于最后記錄一周各待辦時間的占比我更信得過紙筆。
概念:
-
時間劃分
我根據自己對一周所做事件,所在時間的摸索分析探究出了五種時間:可用時間(Availble Tme),限制時間(Limited Time),專注時間(Focus Time),和碎片時間(Debri Time)以及黑洞時間(Hole Time)。限制時間外的時間都是可用時間,限制時間就是上課和吃飯的時間,如果我提前完成了這段時間該做的事,那么后面的黑洞時間就可以讓我把一些需要另外花時間專注的待辦完成(比如把不喜歡的政治論文放到聽不懂的微機課上去寫)或者消磨一部分;專注時間就是在可用時間內用來做學校作業或者自我規劃中的任務的時間,當然,如果我專注于javascript的原計劃是2小時,我卻在中途刷起了B站的推送視頻,那么后面的時間就全部被打斷,變成了碎片時間,因為我專注于那段任務的精力已經沒了。
我在滴答清單分類了限制時間,專注時間和碎片時間的文件夾,想把每個事件的所用時間的以此分門別類,自己的時間有了基本的框架,心里也基本安定下來。
但是框架也有它自身的缺陷,首先我分不清楚的是,如果我花了2個小時在看一場自己計劃了幾天后看的一場電影上,我不知道該稱呼這是在這個電影上專注了2個小時還是找碎片時間去看電影。
-
任務的劃分
我通過課程表,開始統計分析我這一學期所有可用的時間,并列了幾個長期的任務。
有些任務我想在這個學期就結束掉,盡管并不太緊急。可是它們在我的心理已經打上“重要且緊急”的標簽了:
比如學習前端的html,css,javascript我就設立了分階段的deadline(11周前學完html和css,15周前學完javascript)。
另一些任務,同樣重要,但每天打卡就行,“重要且不緊急”
例子:每周聽5個Daily English Dictation的視頻。
我是怎么區分的?
在開始寫待辦清單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才驚訝的發現,我糾結一個待辦要不要設時間,糾結自己的一項長期任務該不該在什么時候前完成,實際上都是在糾結重要和緊急的四象限。在滴答清單,如果我覺得一件事僅僅是備忘,不需要設定什么時間,而且想什么時候干就干,即不重要不緊急(比如中午沒事干時翻翻待閱書籍的清單),那在日歷上這件事就不會顯示;而如果我覺得事情重要但不緊急(例子:去校醫院買藥),我就設個當天而不設立時間,這樣事件就會顯示日歷的上方;如果事情重要且緊急,那僅僅是多設個提醒時間讓事件的時間塊跳到日歷內;至于不重要緊急,比如取快遞,記憶,相關軟件的信息推送就能讓我知道,不必設事件。
不過,四象限只是把事件做一個橫向的分類,而對于事件縱向的屬性,比如任務的長短是不予考慮的。
日歷上,時間塊的長短直觀反映了任務的長短,某種意義上日歷是把四象限和任務的長短結合起來了。
-
任務完成度
寫長期任務這一段順便幫我理清了任務的分類,但我找日歷做時間規劃的原因并不是分類任務,而是想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學完前端。
我一開始的設想還希望有個進度表,在我學了html+css教程視頻的幾集能夠給我反饋我已經走到了百分之幾,但當時我并沒找到類似的軟件,自己也沒能力做出這樣的進度表,只好用印象筆記文字記錄,便簽顯示在桌面上,進度改用數字比顯示。
這對我的確也有一種“看我走到了現在”的幫助,但是不是所有的長期任務都是看視頻,最近我的技術學習從視頻開始轉向視頻和文檔的混合,這使我意識到單純記錄數字比或者列清文檔章節都不能真正幫我反饋學習的進度。這刺激我開始對每次學習做技術筆記,用自己的話告訴自己走到了哪里。而不是僅僅讓呆板的數字比或者復選框來評價自己。
我想我知道為什么滴答清單還沒有設計任務完成度的功能了(盡管它的分任務功能已經具備任務分解的屬性了)而我最近找到的奇妙日程有項目完成度的功能,但我覺得自己還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如何有效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單純把其按章節按集數地分割。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