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將“責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要懼怕承擔責任”這句話打破了我之前遇到問題就想“找借口推脫”的僥幸心理。作者指出,開發者不僅要對作品的功能負責,更要對其完整生命周期負責——對應到我們學生的場景里,就是從課程項目的需求拆解、技術選型,到編碼時的質量把控,再到答辯演示、后續同學復用代碼時的問題解答,每個環節都不能缺位。書中那個“破窗戶理論”的類比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小組里有人容忍混亂的代碼結構、隨意的變量命名或缺失的關鍵注釋,就像一棟宿舍樓出現了第一扇破窗戶,若不及時修補,大家會慢慢覺得“湊活就行”,很快就會有更多不規范的代碼出現,最終導致整個項目成了“誰都不敢碰的爛攤子”。這提醒我,在小組作業中要主動做“修補窗戶的人”,哪怕只是統一變量命名規范、給復雜邏輯補充注釋、幫同學修正潛在的語法漏洞這些小事,也是在守護團隊的項目質量,更是在培養自己的責任意識。這篇筆記的核心收獲是:程序員的成長,始于心態的重塑。從“完成任務”到“創造優質作品”,從“規避責任”到“主動擔當”,這種工匠式的認知轉變,是打開專家之門的鑰匙。這篇筆記的核心收獲是:未來程序員的成長,早在校園學習中就已埋下伏筆。從“湊活完成作業”到“精心打磨項目作品”,從“遇到問題推脫”到“主動擔當解決”,這種工匠式的認知轉變,不僅能讓我們在課程項目中脫穎而出,更是未來走向職場、打開專家之門的關鍵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