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者模式
訪問者(Visitor)模式屬于行為型模式的一種。
訪問者模式主要用于分離算法和對象結構,從而在不修改原有對象的情況下擴展新的操作。它適用于數據結構相對穩定,而操作(行為)容易變化的場景。
訪問者模式允許在不修改現有類的情況下,為類層次結構中的對象定義新的操作。
訪問者模式通過將操作封裝到一個獨立的類(即訪問者)中,使得對象結構與操作解耦。
訪問者模式使用了一種名為雙分派(在運行時根據兩個對象的類型動態選擇方法)的技巧。
Java標準庫中的 FileVisitor,就是使用的訪問者模式。訪問者模式的設計比較復雜。
訪問者模式適用于以下場景:
- 數據結構相對穩定,但操作易變的系統(例如編譯器、代碼分析器)。
- 需要對對象結構進行不同操作,并且這些操作相對獨立,例如報表生成、統計、數據轉換。
訪問者模式通常有以下組成部分:
- Visitor(訪問者):定義一個訪問接口,為不同類型的元素提供不同的訪問方法。
- ConcreteVisitor(具體訪問者):訪問者的具體實現,具體執行操作。
- Element(元素接口):定義一個 accept(Visitor v) 方法,允許 Visitor 訪問自身。
- ConcreteElement(具體元素):具體的對象結構,實現 Element 接口,并在 accept(Visitor v) 方法中進行調用。
- ObjectStructure(對象結構,通常是元素的集合):維護一組 Element 對象,并提供 accept(Visitor v) 方法,讓訪問者訪問所有的元素。
我們模擬一下訪問者模式的實現。
1、定義訪問者接口
2、定義具體訪問者
3、定義元素接口
4、定義具體元素
5、定義對象結構
6、測試訪問者模式
訪問者模式的優缺點。
優點:
- 遵循開閉原則(OCP):可以在不修改元素類的情況下,為其添加新的操作。
- 將數據結構與行為分離:對象結構負責管理元素,而行為由訪問者獨立實現,增強了靈活性。
- 適用于復雜對象結構:當對象結構中包含不同類型的元素時,訪問者模式可以統一管理操作邏輯。
缺點:
- 代碼復雜度增加:對于簡單對象結構,使用訪問者模式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復雜性。
- 每次在元素層次結構中添加或移除一個類時,都要更新所有的訪問者。
我們可以將訪問者模式視為命令模式的加強版本,其對象可對不同類的多種對象執行操作。
至此23種設計模式暫告一個段落了。我們將開啟下個篇章。
只有讀不完的書,哪有不會走的人。-- 煙沙九洲
?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