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科學方法概論》第五章讀后感
本章的主題是“自組織系統方法”。
作者開篇就提出了自組織系統理論的四部分: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學說和突變論,但是自組織系統理論目前不完善。
在這里我只總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的重點內容。
其理論的提出是19世紀中期以來熱力學同生物學矛盾發現的結果。19世紀中期熱力學的主要成就有三個:熱力學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分子運動理論。作者提出了三點結論,如下圖。

提到了一個東西叫熵,熵是熱量與溫度之比,實際上表現的是系統內無序態出現的程度,在熱量的傳遞中,系統趨向平衡無序,所以熵就是系統內無序狀態的量度,平衡態即無序態,熵值最大,反之為有序態,負熵態。
在第二節中作者陳述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列出系統分的三類:
1.孤立系統(與環境無能量、物質交換關系的系統)
2.封閉系統(與外界只有能量,無物質交換關系的系統)
3.開放系統(兩者都有)
耗散結構:建立在物質環境發生物質、能量交換關系基礎上的結構
耗散結構的特征:
1.動態性2.有序性3.宏觀性
耗散結構的形成條件:
1.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態
2.系統的開放性
3.系統內不同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機制
耗散結構理論的意義:
1.為結構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
2.為提高系統的功能指出了一條新途徑
3.為一系列重要哲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啟示
協同學和耗散結構理論的研究對象都是自組織現象,但協同學研究內容比耗散結構理論更豐富,兩者研究角度和范圍不同。
組織:系統內部的有序結構或此結構的形成過程。
他組織: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組織。
自組織: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情況下,系統內部自動形成的有序組織。
協同學的新貢獻:
1.系統內的協同運動是自組織過程的內在根據
2.在臨界過程中,漲落是形成系統有序結構的推動力量
3.開放是自組織形成的外部條件
自組織系統理論方法原則:
1.開放性原則
2.遠離平衡態原則
3.非線性原則
4.協同原則
5.漲落原則
6.突變原則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