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講義 3 兩人合作(2) 要會做漢堡包
[上回書說到這里: http://www.rzrgm.cn/xinz/archive/2011/08/07/2130332.html ]
很多同學憧憬在大型軟件團隊中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 推動項目進展, 但是他們往往連一對一的合作的技巧和經驗都很缺乏。 請問, 從小學到高中, 大家有沒有練習過 1:1 的合作?
上課? 沒有, 常聽到的是 - 請不要和同桌講話!
考試? 有哪一個考試是兩個人可以合作完成的? 好像沒有。
如果兩人吵架, 我們經常聽到的是 - 我要告老師!
在同學成長的過程中, 大部分的關系都是上下級的 老師對學生, 家長對小孩… 有權威的一方一般是以 “命令/指導 + 檢查/評價” 的方式來推動事情的進展。 但在社會上, 很多工作都是在和人的競爭, 合作, 討價還價, 反饋 … 完成的。 一言以蔽之, 就是和人打交道! 有一些學習很好的同學對此有恐懼感,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表達:
我就是想深入技術, 成為某一技術的專家, 不想管人, 最好不被別人管。
在一個機構中, 免不了有上下級關系, 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合作的雙方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系, 也沒有明確的領導與服從的角色。 這在軟件項目中更加常見, 這個時候你要主動叫別人做事情,還是被動讓別人安排事情? 如果項目進展不如你的預期, 你如何提醒同伴? 如果兩人有爭執(zhí), 你是否會說 - 我要告訴老師! 我要告訴領導!? 在團隊合作中, 處于平等地位的團隊成員要通過 “影響 + 反饋” 來影響同伴。
影響 (Influence)
同學們可以試一試用下面這幾種不同的影響方法。
表11-2
|
方式 |
例子 |
邏輯/感情 |
推/拉 |
注解 |
|
斷言 (Assertion) |
就是這樣吧,聽我的,沒錯! |
感情 |
推—— 主動推動同伴做某事 |
感情很強烈,適用于有充分信任的同伴。語音、語調、肢體語言都能幫助傳遞強烈的信息 |
|
橋梁 (Bridge) |
能不能再給我講講你的理由…… |
邏輯 |
拉—— 吸引對方,建立共識 |
給雙方充分條件互相了解 |
|
說服 (Persuasion) |
如果我們這樣做,根據(jù)我的分析,我們會有這樣的好處,a、 b、 c…… |
邏輯 |
推—— 讓對方思考 |
有條理,建立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即使不能全部說服,對方也可能接受部分意見 |
|
吸引 (Attraction) |
你想過舒適的生活么?你想在家里發(fā)財么?加入我們的傳銷隊伍吧,幾個月后就可以有上萬元的收入…… |
感情 |
拉—— 描述理想狀態(tài),吸引對方加入 |
可以有效地傳遞信息,但是要注意信息的準確性。夸大的渲染會降低個人的可信度 |
在軟件工程課上, 同學們最喜歡的方式是 “說服”, 也許是理工科的緣故吧。 其實其它方式也很管用。 試想 - 深夜, 宿舍著火了, 大家都往外跑, 你的室友還在為穿哪一件衣服出去而猶豫不決。 這時你會選哪一個方法? 橋梁? 說服? 吸引? 還是斷言?
反饋 (Feedback)
“哪個人前不說人, 誰人背后無人說” - 在人后對人評點是我國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這姑且可以算是“簡潔反饋”, 因為這些反饋最終也會添油加醋, 拐彎抹角地傳到本人耳朵里。
但是, 我們有沒有對老師, 家長, 同學 做過一對一的反饋? 很少。 戀人之間倒是有很多, 不過由于戀愛時荷爾蒙水平太高, 人腦處于不太理性狀態(tài), 因此不在討論之列。
反饋就是告訴對方你對ta 的感想, Shrek 說過, 人都像洋蔥一樣, 有很多層次, 你要針對哪一個層次反饋呢?
最外層: 行為和后果
中間層: 習慣和動機
最內層: 本質和基本屬性
例如王屋村的果凍邀請鄰村的姑娘荔荔去聽音樂會, 荔荔在音樂廳門口左等右等, 音樂會開始 5 分鐘之后果凍才趕到。 這時荔荔可以給果凍三個層次的反饋。
最外層: 行為和后果
果凍, 你遲到了, 讓我很著急, 我們現(xiàn)在進不了會場, 只能在外面等第一幕結束。 我們錯過了精彩的表演!
//注: 當反饋是關于行為和后果時, 行為可以改正, 后果可以彌補, 對方還是有挽回局面的機會。
中間層: 習慣和動機
果凍, 你怎么又放我鴿子, 我的幾個閨蜜都進去了, 就我被晾在外面, 你是故意耍我! 讓我丟人!
//注: 當攻擊上升到習慣和動機, 被攻擊的一方就比較難表白并且澄清動機。
最內層: 本質和基本屬性
果凍, 你太自私了, 都想著你自己和你那破軟件項目! 你們王屋村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自私!
//注: 當攻擊深入到核心, 被攻擊一方已經無法回應, 因為攻擊的目標 [王屋村的男人] 是自己無法改變的。 或者無從下手的 [自私]。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 都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在軟件工程的合作中, 合作伙伴同樣會有很多意見要告訴同伴, 有技術上的, 也有合作方式上的, 也有為人處世上的, 說不定還有感情上的。 我們就拿最簡單的代碼規(guī)范來說吧, 假設果凍無意中使用了 Tab 縮進 的風格, 他的同伴小飛很不爽, 因為小飛是主張 4個空格 的風格。 小飛會怎么提意見呢?
最外層: 行為和后果
果凍, 我注意到你寫程序的時候使用 Tab 縮進, 我們當初在團隊規(guī)范的時候說好了是用 4 個空格。 如果個別人使用了不同的風格, 以后大家在閱讀,修改代碼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同時我們制定的這么簡單的規(guī)范都不能實施的話, 會讓大家感覺不好,對以后其它工作也有影響。
//注: 當反饋是關于行為和后果時, 行為可以改正, 后果可以彌補, 對方還是有挽回局面的機會。
中間層: 習慣和動機
果凍, 你怎么又搞 Tab 縮進? 這都第幾次了? 我們上次都有共識了, 你怎么還這么做呢? 你是對上回大家的決議不滿么? 那也不能偷偷搞破壞!
//注: 當攻擊上升到習慣和動機, 被攻擊的一方就比較難表白并且澄清動機。
最內層: 本質和基本屬性
果凍, 你太自私了, 都想著你自己的風格和方便, 團隊精神哪去了! 你們移山軟件學院出來的學生怎么都是這樣自私啊!
//注: 當攻擊深入到核心, 被攻擊一方已經無法回應, 因為攻擊的目標 [移山軟件學院的學生] 是自己無法改變的。 或者無從下手的 [自私]。 可以想象這個觸及靈魂深處的沖突會有暴力的結局。
另外, 在給別人反饋的時候, 我們最想讓別人接受的當然是最有營養(yǎng)的 [肉], 但是光有肉, 別人不好拿, 也不好吃。 你不能強迫別人下咽。 我們要向做漢堡包、三明治的師傅們學習 - 把反饋做成漢堡包:
先來一片面包, 做好鋪墊, 例如可以從雙方的共同點, 團隊共同的愿景講起, 讓對方覺得處于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再把肉放上,這時就可以把 建設性的意見 (constructive feedback) 油炸好, 加上生菜, 佐料等。
怎么準備這塊肉也有講究:
我們常說 [feedback], 但是在提供反饋時, 不宜完全沉溺于過去的陳年谷子爛芝麻, 給別人做評價, 下結論。 這樣會造成一種 [你就是做得不好, 我恨你] 的情緒。
我們可以調整一個角度, 把 [feedback], 變成 [feedforward], 強調 [過去你做得不夠, 但是我們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在技術團隊里, 我們的反饋還是要著重于 [行為和后果] 這一層面, 不要貿然深入到 [習慣和動機], [本質]. 除非情況非常嚴峻, 需要觸動別人內心深處, 讓別人懸崖勒馬。
然后再來一片面包, 蓋上。 這時候可以呼應開頭, 鼓勵對方把工作做好。
好, 一個有營養(yǎng)而可口的漢堡就做好了:
為什么我要啰啰嗦嗦講這么多兩人合作的反饋問題? 因為我認為如果你連一對一的合作都做不好, 不能運用影響力去影響同伴, 讓合作雙方都能從合作中受益, 提高水平,那你就別扯什么團隊合作這些事了。
另一個原因是, 中國歷史上似乎很少有兩個人平等合作, 而共同提高的例子. 我拍腦袋想到的著名”二人組” 合作過程中都充滿了小故事, 結局都不是太好:
周瑜 諸葛亮
管寧 華歆
[如果同學們能舉出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兩人合作, 改進, 提高的例子, 歡迎提供線索]
外國的 IT 行業(yè)中, 倒是有不少兩人合作的例子:
Hewlett & Packard 在車庫創(chuàng)業(yè), 當初他倆拋硬幣決定公司叫 HP, 還是 PH. 兩人長期的合作和友誼讓 HP 成為硅谷的常青樹.
Jerry Yang & David Filo. Yahoo! 的創(chuàng)始人
當然, 還有電影中的 Mark 和 Edurado, 這兩人后來鬧了點小別扭。
有一個說法, 創(chuàng)業(yè)家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必須要說服三個F: Family, Friend, and a Fool. 如果Family 和 Friend 都沒人支持你的想法, 第三個F 估計也幫不了帶大的忙。 如果你的哥們兒, 閨蜜都不看好你的想法, 或者光說不練, 那你找對朋友了么?
作業(yè): 兩人合作的作業(yè):
1. 確認兩人平等合作的關系
2. 閱讀《構建之法》中關于兩人合作, 如何給對方提意見的內容
3. 開始合作,如果任務是編程, 請看“結對編程”的內容; 如果任務是原型設計,請按“結對編程”的方式進行合作;如果任務是“分析軟件”,請兩人商量如何有效率地分工。
4. 用照片說明兩人合作的情況(拍工作照, 可以不暴露面部)
5. 寫博客匯報作業(yè)的過程, 并用漢堡包的方法點評你的合作伙伴, 務必給TA 提改進意見。
-------------
另: 關于團隊合作, 不光中國這樣, 別的國家也好不到那里去, Peter Norvig 也建議美國的學校多講團隊合作, “我上學的時候,團隊合作被認為是作弊”。 - 摘錄自 <Coders At Work>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