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軟件工程 其實還是人的問題
在《現代軟件工程》這門課程上,大家分成6-7人的小組進行項目開發,有項目經理 (PM),有開發人員 (dev),測試人員 (test) 等。不久就有PM說,怎么小組里有些人就是不干活?
最早,大家假設所有人都是熱心干活的。抽象出來,就是:
人 = {做事的}
后來,大家發現這個集合可以細分成:
P = {P1=做事的, P2=不做事的},
不做事,也就罷了,不過這些人還偏偏在團隊中占有一個位置,仿佛要給大家做貢獻,布置任務的時候, 他/她仿佛也同意了… 這就很讓我們的PM頭痛了。大家不但要操心軟件中各個模塊的問題, 還要操心負責這些模塊的人的問題, 這的確是很多同學沒有經歷過的事.
其實, 隨著經歷的豐富,我們還可以看到集合中出現了第三類人,他們會更讓我們頭痛:
P = {做事的, 不做事的,P3=不讓別人做事的}
我原來以為學術界應該比較純潔,沒想到這第三類人也不少,我所尊敬的科學家韋鈺老師在回憶她科研的經歷時說:
...
中國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我們建立第一個學科的時候,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都不是來自政治界的,而是來自學術界本身,來自學術界某些權威。有位權威就是不同意給我立題和資助,說“你怎么能研究這個,你怎么能進到我的領域來” ...
這位權威的話讓我想起很多動物也有這樣的行為,在自己的領地周邊灑點體液,以告誡其他動物不得擅入;或者一個正要享用腐鼠的貓頭鷹,“嚇” 的一聲,警告天空飛過的大鳥(鹓鶵)。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不能滿足于僅僅只有三種花樣的。很快,我們可以看到第四,第五類人的出現:
{做事的, 不做事的,不讓別人做事的,P4=做假的事的,P5=假裝做事的}
P4 = 做假的事的人,可以舉打磨芯片的例子. 而假裝做事的人(P5)往往和P4 成對出現,例如負責評審漢芯并給予其很高評價的各位院士和專家。
P4 和 P5 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比如下面這照片,P4 和 P5 通過 “紅酒” 這一象征這品味,健康的物品聯系起來了。
[陜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副主席對周正龍提供的圖片做初步鑒定] 來源:http://www.szol.net/vip/article/2007-10-22/917-1.htm
有了這樣的榜樣,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不難發現例子,2008年夏天,在與北大軟件和微電子學院合作的《軟件實現技術》課程中,有一個小組的最終評比沒有參加,得了0分。為什么呢? 原來他們的 "電梯作業" 原封不動地抄襲了前一年同學的方案. 微軟的同事在評審的時候,發現這個小組的作業看起來眼熟,后來注意到所有文件的日期都是一年以前的。。。 如果我們也敷衍過去,那我們就成了P5了 (寫程序蒙到微軟員工頭上了,也是佩服)。
對于人的分類還可以繼續下去,也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這篇文章提到了三種要避免的人。
要建立一個健康發展的團隊,我們要努力避免三種人:
** 第一種人是雙面人,就是遇到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的人;
** 第二種人是負面人,這些人總是在抱怨,總是覺得懷才不遇,這樣的人一定要清除出團隊;
** 第三種人是玩世不恭的人,這樣的人總是很自負,一般都是相當聰明的人,但是這些人對什么也不喜歡,對什么也不痛恨。
我前幾天在電梯里碰到一個研究員, 他跟我說, 某實習生抱怨 <現代軟件工程>花了他大部分時間, 所以他根本沒時間做研究工作。
我有些納悶 - 很多上課的同學跟我講, 他的導師給他布置了很多任務, 所以他根本沒有時間做 <現代軟件工程>的作業。
嗯… 這是同一個人么?
人無完人, 人非圣賢, 總會犯錯誤, 原因很多,有的是個人一念之差,有些是時間安排的問題, 有的是有仿生學的原理,有的可以追溯到社會的潛規則或種種因素。但是我的課不就是一個小小的軟件工程課么? 為什么耍這么多花招?為什么不能都當一回簡單的P1 呢?
[我們的同學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http://www.rzrgm.cn/xinz/archive/2010/11/27/1889935.html]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