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工程機械論文入選IROS 2025,中國團隊攜工程機械機器人技術亮相全球頂會
近日,2025 年智能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The 2025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簡稱 “IROS 2025”)在杭州落下帷幕。會上,網易伏羲旗下工程機械智能化品牌——網易靈動的學術論文成功被會議接收,并在現場完成了技術分享,展現了中國企業在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領域的技術探索成果。
關于IROS 2025: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年度盛會

IEEE智能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是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領域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頂級學術會議。作為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的兩大影響最大的學術會議之一,自機器人技術發展初期的1988年開始,IROS每年舉辦一屆。每年,來自世界各個頂尖機器人研究機構的專家和業界人士匯聚在這個盛會,探討和展示機器人行業最前沿的技術。
本屆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王賀升出任大會主席,IEEE 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IEEE RAS)、IEEE 工業電子學會(IEEE IES)、日本機器人學會(RSJ)、日本儀器與控制工程師學會(SICE)聯合發起,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計量大學及浙江省自動化學會共同主辦,以“人機協作前沿”為核心議題,吸引了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500余名專家學者前來研討分享、4400余名領域學生前來交流學習,亦有300余位企業代表參與到會議展示中,創下IROS歷屆參會人數新高。
網易靈動入選論文:破解工程機械控制難題
網易靈動此次入選的論文題目為《High-Precision and High-Efficiency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Excavators Based on Closed-Loop Dynamics》,聚焦工程機械(以挖掘機為典型代表)的控制技術痛點展開研究。

論文指出,在實際作業場景中,挖掘機的動力學特性呈現出顯著的復雜性與非線性,不僅存在關節間的動態耦合、系統輸入響應延遲,還伴隨控制信號死區與飽和等問題。傳統解決方案依賴繁重的機理建模來刻畫這些非線性因素,而主流學習類方案又需海量數據支撐,兩者在效率層面均存在明顯瓶頸;在策略學習領域,強化學習等方法不僅需要大規模環境探索,其跟蹤誤差估計還常出現高方差問題,難以進一步提升控制精度。
為突破上述困境,研發團隊創新地將基于模型的學習與閉環動力學有機融合,將學習重心從全局動力學轉向參考軌跡附近的局部動態特性 —— 所構建的動力學模型專注于學習閉環系統對參考輸入的響應方式,而參考軌跡本身為預測提供了可靠初始估計,模型僅需捕捉殘差跟蹤誤差,大幅提升了學習效率。同時,團隊設計的實時策略可動態調整參考軌跡,通過主動前瞻性補償控制誤差,引導系統實現高精度軌跡跟蹤。通過仿真對比與真機測試的雙重驗證,該方法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證實:仿真實驗顯示,其在收斂速度與跟蹤精度上優勢顯著,尤其在閉環動力學環境下,名為 “EfficientTrack” 的技術方案僅需極少交互數據,即可實現高精度、平滑的軌跡跟蹤;真機測試進一步表明,該方法在作業效率、泛化能力及持續學習性能上均表現突出。
目前,該研究的實現細節與源代碼已公開于GitHub平臺(鏈接:https://github.com/ZiqingZou/EfficientTrack),供領域內研究者參考。據悉,該內容由來自浙江大學的實習生鄒梓晴在網易實習合作完成。

此次論文入選標志著網易靈動在工程機械設備控制領域的研究獲得國際認可,為中國在人機協作前沿研究貢獻了創新思路。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此類創新方法有望在工業應用、智能建造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技術對話:網易與ETH Zurich共探前沿趨勢
本屆IROS 2025不僅是中國團隊展示成果的舞臺,也促成了國際頂尖團隊的深度技術交流。除網易靈動外,國際上在挖掘機智能化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團隊,也在此次會議上展示了工程機械智能化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會議期間,網易靈動團隊與ETH Zurich團隊圍繞工程機械智能化的技術路徑、核心挑戰及未來方向展開了深入對話。雙方一致認為,工程機械智能化是機器人技術落地產業的重要賽道,當前均在該領域持續投入研發資源,在技術認知與發展方向上高度契合。通過各自的前沿工作分享,兩家團隊的技術水平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顯示出中國本土團隊在全球機器人領域已具備與國際頂尖團隊同臺交流的實力,共同引領工程機械智能化的未來趨勢。
作為一場在中國舉辦的全球頂級機器人會議,IROS 2025不僅為國際同行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臺,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本土創新力量在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突破與產業實踐成果。未來,中國機器人領域將繼續深耕技術創新,深化產學研融合,在人機協作、具身智能等核心方向穩步探索,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持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