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團野心有點大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王曉秋和賈健旭究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放著好好的車不造,偏要整些不一樣的活兒。
這難道是尚界和華為給的勇氣?
最近一個月,上汽集團除了重奪中國上市車企集團銷量冠軍寶座,還搞出一系列看似“不務正業”的動作。
全資成立前沿科技公司、間接持股國產GPU獨角獸、投資布局前瞻性科技公司……
這并非上汽集團一時“腦洞大開”,而是上汽集團從“擁抱華為”的借力,到“自主造魂”的一次戰略躍遷!
上汽集團的目標,已不僅僅是奪回銷量冠軍那么簡單,而是要重塑一家具有深厚底蘊中國汽車巨頭的“靈魂”。
01
上汽集團最近的“不安分”,集中體現在兩個標志性事件。
其一,10月22日,上汽前行汽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該注冊資本2000萬元的全資子公司,經營范圍涵蓋智能輸配電、充電樁、計算機軟硬件等前沿領域。
這并非簡單的業務拓展,而是上汽集團面向未來打造的“科技觸角”和“創新試驗田”。
其二,也更具象征意義的,是上汽集團對沐曦集成電路的投資。
這家專注于高性能GPU的國產廠商,其科創板IPO已于10月24日上會通過,擬融資39.04億元投入AI推理GPU研發。
在AI算力成為全球科技領域核心競爭力的時代,GPU被譽為數字世界的“發動機”。
上汽集團此舉,意味著它不再滿足于在應用層面集成技術,而是要深入到最底層、最核心的算力領域,去布局未來智能汽車的“心臟”與“大腦”。
02
投資沐曦股份涉足GPU,以及此前戰投地平線,在未來可能為上汽集團智能駕駛研發、制造具身智能提供更穩定、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底層算力支持。
若將視野放寬,上汽集團科技棋局,遠不止于此。
縱觀其投資版圖,一條清晰的技術生態鏈已悄然浮現。上汽集團的這些投資絕非散點式的財務投機,而是一張精心編織、相互關聯的“全棧技術生態網”。
上汽集團投資清陶能源,瞄準的是下一代固態電池技術,關乎其電動化的核心命脈。
投資Momenta、縱目科技等企業,覆蓋從高階自動駕駛到自動泊車的高頻使用場景,更像是完成上汽集團在智駕領域的“神經網絡”搭建。這與華為合作相輔相成,殊途同歸,都是為打造一個更強大的上汽集團,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投資斑馬網絡、中科創達,則讓上汽集團補齊智能座艙和軟件領域的拼圖。
而天使輪便投資智元機器人,可視為上汽集團對于具身智能的探索,長遠看更為上汽集團在智能制造、人機共融等領域搶得先手。
誰能保證上汽集團的工廠,未來不會成為AGI的流水線呢?不要忘了,特斯拉也表示擎天柱機器人是其未來發展方向。
這套投資組合拳,一旦形成技術突破并實現產業化,將直接反哺上汽集團的主營業務,形成從核心硬件到上層軟件的技術閉環,大幅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提升產品競爭力,甚至讓上汽集團從技術的“使用者”,蛻變為核心技術的“標準制定者”和“輸出者”。
03
從2017年投資Momenta開始計算,上汽集團科技投資布局已持續多年。這一系列動作,與幾年前因“靈魂論”而引發的爭議形成了鮮明對比。
如今看來,當初上汽集團顧慮背后并非保守與封閉,而是對產業主導權與核心價值的堅持。
從上汽集團這樣一家汽車巨頭角度看,“借魂”無疑存在不確定性,于是它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但也更具主導權的道路——親自下場“造魂”。
這種戰略思路,與李書福對吉利控股集團堅持科技移動出行公司的戰略布局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吉利早已通過旗下千里科技、星紀時代、時空道宇等公司,在芯片、算力、手機、衛星等領域構建了龐大生態體系,還戰略投資了宇樹科技等獨角獸公司。
上汽集團的投資版圖,同樣清晰地指向了機器人、芯片、算力、能源等前瞻領域。這表明,中國頭部車企掌舵者已達成一種共識,即未來的汽車公司,必須是一家科技公司。
汽車產業的競爭,早已不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生態與核心技術體系的對抗。
有投資人向《汽車K線》表示,目前中國汽車產業,上汽集團和吉利應該是最具前瞻性的上市車企。
04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產業供應鏈的安全與自主可控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戰略投資布局關鍵領域的本土企業,上汽集團是在為自己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技術護城河”。
這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作為汽車“國家隊”成員,基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未雨綢繆。
而且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上汽集團投資的這些科技企業,本身都處于高速成長的黃金期。它們的成功,不僅能帶來豐厚的財務回報,為上汽集團的轉型“輸血”,其核心價值在于對上汽集團估值體系的重構。
目前,券商機構普遍分析認為,上汽集團的市值被嚴重低估。
《汽車K線》看來,當上汽集團能向資本市場證明,其營業收入不再僅依賴于銷售汽車,而是來自技術輸出,又或者孵化出例如機器人、智能硬件等全新的業務板塊,其估值天花板或將被徹底打開。
如今上汽集團已涉足人工智能、芯片、機器人、自動駕駛等資本市場長期追捧的熱門板塊,具備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科技企業潛在戰略轉型能力,并讓投資者對其業績增長抱有更多想象空間。
05
上汽集團轉型之路絕非坦途,其釋放自身“野心”的背后,潛藏著不容忽視的挑戰。
前瞻性研發與戰略投資意味著巨大且長期的資本投入,且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高。
在汽車行業利潤率普遍承壓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業績壓力與長期戰略投入,是上汽集團管理層必須面對的難題。
這一方面是對上汽集團管理層戰略定力的考驗,另一方面也是對投資眼光的一次檢驗。
更值得關注的是,投資眾多科技公司,如何將這些外部技術成果高效地整合進自身的產品研發體系,形成“1+1>2”的協同效應,也是對上汽集團管理和技術消化能力的巨大考驗。
在此之前,上汽集團首先要做的就是穩住銷量基本盤。
2025年9月,上汽集團以單月銷售43.98萬輛、同比大增40.39%的成績,超過比亞迪,重返巔峰。
更為關鍵的是,前三季度上汽集團累計銷量已達到319.33萬輛,向比亞迪快速逼近,讓中國車企年度銷冠的歸屬再生懸念。最新消息顯示,2025前三季度,上汽營業總收入4689.9億元,同比增長9.0%,凈利潤合計81億元,同比增長17.3%,扣除凈利潤71.2億元,同比增長578.6%。
自主與合資兩大業務板塊共同發力,成就上汽集團銷量強勢反彈。這在當下自主崛起、合資深受擠壓的市場背景下顯得頗為難得。
在自主品牌推動新能源轉型的同時,合資公司仍能為集團穩住現金流與利潤,證明上汽集團造車的深厚功底與市場應變能力并未丟失。這確保了其在向科技公司轉型的過程中,腳下仍有堅實的土地。
Views of AutosKline:
從一家被定義為“汽車制造公司”的傳統巨頭,向一家“科技平臺公司”進化的勇氣,讓資本市場看到了一個敢于打破自我邊界的上汽集團。
對于這家老牌上市車企,這或許是艱難的“二次創業”,其過程很可能會伴隨陣痛與爭議。但正如巴菲特所說,“船停在碼頭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對于投資者而言,上汽集團這艘“大船”當前的價值,既在于其被低估的市值,更在于展現出的清晰轉型路徑。
眼下銷量快速回暖,證明了上汽集團基本盤穩固,而科技布局則勾勒出上汽集團的未來。
充滿“野心”的上汽集團,能否真正蛻變為一家科技驅動的出行巨頭,值得資本市場長期關注。但至少目前看來,它勇敢地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參考文獻鏈接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