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杭之爭,到拉開差距,前有蘇州,后有合肥,南京腹背受敵,長三角煉蠱場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南京和蘇州存在競爭、合肥原本是沒資格上桌的,過去十幾年合肥快速崛起,有了競爭關系。
南京與蘇州,一個是省會,一個是經濟強城,常年在爭奪省內話語權;
南京與合肥,相距不過150公里,有人戲稱他們在爭奪安徽省會的位置。
1990 年代,蘇州拿到了工業園區的紅利,再加上安心當上海的配套車間,省內操盤手也支持。
當時的蘇南特指蘇錫常,江蘇把80%的資源都放到了這里,南京屬于被壓制的狀態。
無錫GDP很長時間高于南京,本地人甚至有點瞧不上南京人。
他們真覺得,南京不如無錫發達。
這種發展傾向,被民間總結為【臭名昭著】的八個字:
板塊劃分,梯度發展。
之后高層認為江蘇的發展模式,貧富差距太大,區域不平衡問題突出。
南京被劃分進入蘇南板塊,蘇北也拿到了很多對口幫扶項目。
例如蘇州幫助的宿遷,是一個標桿案例。
無錫,因為2008年太湖藍藻案,搬走了幾萬家污染企業。
之后來到2013年,無錫搬走企業的后遺癥發作,再加上操盤手的保守思路,讓本市經濟落寞了幾年。
南京拿到了江蘇省內 GDP老二的位置。
合肥,則是一個經濟奇跡,是強省會的標桿案例。
從2008年后,安徽接收沿海的產業轉移,養出了第一批好苗子。
即培養了熟練工人、優秀企業家、懂產業的操盤手;
又對接上了長三角的貿易網絡、產業轉移網絡。
就說安徽的宣城,很多國企奉命拿地開發產業園,并打骨折出租。
每年收上來的服務費,甚至都不夠貸款利息。
但就這,安徽的國企也不得不干,就是為了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筑巢引鳳。
之后,一大批浙江的小老板,都被產業補貼政策吸引而來。
當他們看到本地的營商環境,尤其是政策補貼的一致性,紛紛豎起大拇指,并轉手在朋友圈里推薦了安徽。
這就是招商引資、區域合作,教科書式的案例。
可以看到,安徽緊抱著長三角的大腿,在某些領域已經形成了氣候。
之前文章里提到過,二線城市崛起的密碼,無非是電子、汽車產業鏈。
若是對比蘇州、南京、合肥的產業,你會發現:
蘇州是王者級別,電子產業鏈全國第二梯隊,產值是深圳的一半左右,和東莞是一個水平;
而南京與合肥,二者的產業鏈極其相似。
就說電子和汽車,以前是南京的長板,結果現在都被合肥反超了。
因為合肥壓中京東方,面板產業,算是電子的一部分;
壓中江淮汽車、蔚來汽車,引入比亞迪工廠,都是新能源車的龍頭。
有人會說,南京靠近長江,能夠發展石化產業,這是南京的優勢。
南京這些老牌國企工廠,大船難掉頭,操作系統老舊,南京人自黑的原因之一。
這批本地國企,能為南京本地家庭提供兜底崗位,是中流砥柱。
南京科教文衛又是一個龐大群體,本地有房家庭,支撐了南京了基本盤。
本地人把國企看作是泛體制內的一部分,能在婚戀市場上,產生【議價空間】。
現在,這種【議價空間】正在變得可疑。
蘇州、南京、合肥,放在整個亞洲都是有競爭力的城市,但絲毫不妨礙,網友從各個角度黑:
提到蘇州,就說外資撤退,就業崩盤;
提到南京,就說長三角小東北、外包之城;
提到合肥,就會說吸血鬼,大號縣城。
一片罵聲中,有妨礙蘇州GDP 遠超杭州么?
沒有。
有妨礙合肥崛起么?
沒有。
有妨礙南京城市排名提升么?
也沒有。
合肥,十幾年前就是個大號縣城,人們對它的期待很低,現在的發展是意外之喜。
安徽人一邊罵合肥吸血,一邊身體很誠實,跑到合肥找工作、買房、完成遷徙。
從不理解、到理解【強省會】邏輯,完成利益綁定后,最終成為合肥堅定支持者,覺得虹吸安徽速度還不夠猛。
南京,六朝古都,三省省會,人們對它的期望很高。
表現不夠好,罵南京的烈度會無限高。
從利益結構進行分析,蘇州、南京、合肥非常不一樣。
蘇州是三足鼎立之勢。
外資、民企很強,占了絕大部分,國企占比極低,這種結構導致蘇州民富較高。
合肥因為發展時間短,產業很多是長三角遷徙過來的,大致也是國企和民企相當,外資占比較低。
南京則不同,這張餐桌上大神很多,民企占比一般。
若是從空間俯瞰南京,你會依次發現:
J方、國央企、醫生公人員、銀行體系以及高校研究所。
這【五方大神】,是南京最核心的基本盤,幾乎虹吸了整座城市的人才和資源。
從年輕人的選擇就能看出來:
去杭州,那肯定是優先創業,人家是小老板文化;
去蘇州,進入外企和民企打工,也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在南京,【五方大神】才是第一優先級。
想進去?
先拿到好的學歷,當敲門磚才行。
【五方大神】,不是最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模式,但這是城市歷史以及經濟機構決定的。
南京自古是江南重鎮,承擔安全責任、以及【政策性負擔】。
高層不愿看到南京坐大,也不愿看到上海旁邊的蘇州坐大,所以才設計了這樣的結構:
讓江蘇左右開弓,沒有一個核心點,從而無法形成鐵板一塊。
若是讓南京甩開膀子發展,以南京的經濟底蘊、行政級別,估計早就吞并土地、虹吸人口,走強省會那一套了。
周圍的馬鞍山、滁州,甚至是鎮江,估計都會被南京消化吸收。
哪怕是削弱版的南京,若是仔細研究數據,你會發現:
南京人均個稅收入,甚至比蘇州更高。
這說明【五方大神】的含金量很足,為南京提供了高質量就業崗位。
縱觀南京最近15年的發展,一個詞就能概括:
城運不濟。
現在很多人說:
南京培養新產業的力度不夠,被杭州、合肥,甚至是北京上海,挖走了不少好苗子。
許多細分賽道的獨角獸,需要一致性的政策,以及大量的投資。
南京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好。
但要知道,在2015年左右,無論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半導體還是生物醫藥,南京都曾嘗試過。
養出了一批有潛力的企業。
若是把這股勁頭保持下去,在某一兩個領域實現突破,是能培養出更多本地的巨頭,從而打破【南京無大廠】。
但10年過去,南京的目標只實現了一半。
核心還是人員變動頻繁。
無論是板塊的發展,還是給企業的政策補貼,南京這方面高度依賴于人。
人變了,其他的也就變了。
南京城運如此,只能說可惜了。
若是像蘇州、合肥那樣,城市發展戰略定力更強,南京不至于和杭州差太多。
蘇州就是當上海的小弟,哪怕被全省罵,操盤手也愿意繼續把錢砸入蘇南;
合肥就是要推強省會,哪怕把全省的發展動力都吸走,也在所不惜。
而南京,從發展的板塊上,就能窺得一絲天機:
最早發展河西區,15年時間成功了;
之后發展江北新區,10年過去,發展了一半,估計還需要 5-10年才能成熟;
之后又去發展紫東板塊,雨核板塊,甚至是江寧板塊,分散了很多資源。
若是從一而終,發展完河西,全力搞江北,早就打造出了一座新城。
杭州為了發展第二中心、擁江發展,把市府從西湖邊搬到了錢塘江邊,錢江新城+奧體板塊徹底崛起;
合肥為了拉開骨架,把市府從老城搬到了天鵝湖邊、把省府搬到了濱湖新區;
南京如果有魄力,把市府或省府,搬到江核,集中發力,不要追求多點開花,效率會好很多。
還有人說,【五方大神】模式,不如蘇州或合肥的模式。
這不夠客觀。
因為每個城市歷史不同,注定會走不同的發展路線。
南京的產業發展,以國央企、高校研究所為主,需要從長周期的角度來看。
不能用短期的利益得失,去否定一種模式。
另外,南京樓市之所以有未來,就是因為有這批人,他們才是樓市的中流砥柱。
提兩個細節:
1,南京某些群體的孩子,面對父母時,總是抬不起頭。
因為自己在外面拼命賺錢,一個月也就1-2萬,還不如父母一方的退休金多;
有人對此的評價是:
爸媽隨便一根腿毛,都比自己腿粗。
2,南京某些群體的退休金,最開始按照最后一個月計算,之后逐漸遞增。
所以很多單位,臨退休會把員工提半級,從而提高工資基數,算是順水人情。
這就是為什么南京多孝子的原因。
寧愿讓父母住ICU,也要繼續領這筆高額退休金。
若是真能理解這兩個小故事,你也就會明白:
為啥江蘇人均GDP比浙江高,但民間收入不如浙江。
天宮一角,無非如是。
當然,達叔團隊不是為了批評南京,只是說南京錯過了很多機會,本可以更好。
畢竟從科教文衛水平來看,南京是江蘇第一梯隊,甚至放在全國,都有極強競爭力。
能持續虹吸蘇北、安徽人。
現在南京只有960萬人,10年后規劃是1300萬,中間還有300-400萬的空間。
這意味著,南京還能拿到300-400萬個家庭資產轉移。
即使在全國人口停滯、甚至下跌的前提下,蘇州規劃還要增長 509 萬,南京要搶 351 萬,合肥要搶 337 萬人口。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參考文獻鏈接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