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小米高管創業,融資近2億元,要做AI影像消費硬件丨智能涌現獨家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在小米工作的11年,從一線員工做到管理層,馬驥“創業”過不止一次。
曾經作為小米管理層的年輕一代,馬驥負責過MIUI系統,到統領小米全球互聯網業務及商業化,再到中國區建設小米新零售體系和小米網。橫跨軟件、硬件以及不同部門和崗位,這讓馬驥被公認為“能打硬仗”的一位——每接手一個新業務,都像是重新創業。
但在2024年11月,當馬驥決定離開小米創業,卻選擇了一個看似“反常識”的方向:做一款AI影像消費硬件。
在他的設想中,用戶只需按下快門,這款相機就會自動生成幾種當下最流行的風格化照片,無需思考參數、構圖或后期。
智能手機出現后,數碼相機銷量從巔峰期的超1億臺跌至如今超過800萬臺。“用戶還需要手機之外的攝影設備嗎?為什么要做硬件,而不是一個App?”這是在創立新公司“光啟之境”后,馬驥遇到最多的提問。
光啟之境的天使投資人,弘暉基金董事總經理肖立第一次見到馬驥時,心里也有顧慮:AI相機的新品類邏輯還成立嗎?
但兩次深談后,肖立就下定決心領投。除了馬驥“極強的拆解問題能力”之外,打動他的另外一點,是馬驥對影像這件事的洞察:“用戶缺的不是設備,而是創作能力。AI的價值,是要解決人的思考問題。”
“今天所有攝影設備大都服務“記錄”這個環節,卻沒解決創作的問題——用戶依然要為構圖、參數、運鏡和后期P圖耗費巨大的思考勞動。”馬驥說,“讓用戶不費力地獲得好的影像,這才是根本需求。”
人們對于美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最近幾年,大疆、影石已經用Pocket 3、Insta360等產品的爆火,證明了這個賽道仍有新品類崛起的潛力;而價格連年瘋漲的富士和膠片相機,也證明人們愿意為獨特的“好看”而付費。
《智能涌現》獨家獲悉,光啟之境也完成了天使輪2700萬美元融資,由弘暉基金、鼎暉VGC及順為資本聯合領投,正軒資本、同歌創投、敦鴻資本、英諾天使等多家機構跟投,深渡資本為本輪獨家財務顧問。
目前,光啟之境的第一款產品還在研發,預計到明年才有發布計劃。不過,在“光啟之境”完成融資后,《智能涌現》和馬驥有過一次長聊。以下為對話實錄:
在小米11年,一直在“創業”
《智能涌現》:還是先從你創業的源頭開始聊吧,我們聽說你要創業的消息已經半年了,這個想法什么時候有的?
馬驥:2024年9月、10月份,差不多這個時候。
就是一種情懷吧,到了人生下半場,想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還不想退休,環游世界什么的,也閑不下來。
《智能涌現》:你在小米呆了11年,做過不少業務,之前的職業路徑是怎么樣的?
馬驥:我2013年加入小米,一直到2024年離開,主要負責過兩大板塊。
最早,我是負責MIUI系統的產品和研發,后來是小米的互聯網業務,主要負責小米國內和國際互聯網產品的研發、運營,商業化等,后來輪崗到中國區,負責小米新零售業務。
《智能涌現》: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一直內部創業。
馬驥:肯定的。做新的業務、開拓新的市場,無論是互聯網服務還是新零售,本質上都是在解決復雜的問題,要能快速地拆解問題——產品定義、技術研發、運營、銷售等等,每個方面都要系統化地去思考,然后找到最好的資源去做這件事。
這些經歷對我現在自己出來創業幫助很大。
《智能涌現》:決定創業后,你是怎么思考方向的?
馬驥:在創業方向的選擇上,我首先有一個思考的大框架:第一我考慮做消費電子產品,這和我過去的經歷相關。
其次我希望在我最終選擇方向上,用戶需求是明確的,但是還沒有被完全或者很好地滿足,這才意味著還有新的機會。
第三,我希望這是一個天花板比較高的賽道,這意味有做大做強的空間。
第四,我選擇的方向要有AI的發揮空間,這樣才會有更高的科技含量。AI無疑為全新的革命性技術,但還沒完全成熟,同時又在快速發展階段,所以即使是小的創業公司也有機會和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有了這個思考框架后,我就從消費電子的賽道從大到小往下分析,消費電子目前最大的兩大賽道分別是電動汽車和手機,但是這兩個行業顯然已經不適合我去創業了。
然后,消費電子的另一個大賽道就是影像,所以我就開始深入調研影像+AI的機會,才有了最終今天這個項目。
《智能涌現》:這次創業,你的目標會是什么?
馬驥:我希望光啟之境能夠讓更多人拍出讓自己滿意的照片——不需要學習復雜的相機參數,不需要花很長時間修圖,只要按下快門,就能得到讓自己開心、讓朋友點贊的影像。
技術很重要,AI很重要,但它們都是手段。最終,用戶只會為解決問題而買單,而不是為技術買單。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這個產品就是有價值的。
不定義美,而是跟隨美
《智能涌現》:出來創業之后,被挑戰得最多的是哪些問題?
馬驥:很多人會質疑,在今天手機已經普及的情況下,用戶是否還需要除了手機之外的攝影設備。第二是,為什么不能通過一個軟件,來解決問題。
《智能涌現》:你怎么解釋這個問題呢?
馬驥:我之前找了很多用戶去聊——我要做一個新的AI影像產品,功能怎么怎么樣。大家都說“挺好挺好”,第二是問“多少錢”,最后都會問一句:“你拍得怎么樣?”
這句話好像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廢話——拍照功能當然要問拍得好看,但那一瞬間給我非常大的觸動。用戶不care任何具體的產品形態,他只關心最后的效果好不好。那我就要解決“拍得好看”這個問題。
今天用戶在手機之外的攝影設備普及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女性市場。因為手機的普及讓攝影的群眾基礎變大了,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并不滿足于手機的拍攝表現。
而對于純軟件解決方案來說,一方面軟件主要是在后期的修圖處理,好的照片還是需要好的硬件層面的配合。另一方面,不同手機相機的硬件差異很大,拍出的原照片的基礎差異就比較大,后期軟件處理的結果就不穩定。
《智能涌現》:做一個專用的拍照設備,你們怎么知道用戶的需求?用戶能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嗎?
馬驥:拍照實際是個創作過程,是個需要理論結合實踐的事情,而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并不是專業創作者,很多用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比如你今天去翻社交媒體,看到別人拍的一些照片,可能會感嘆:“哇,這個好好看”。但如果之前你從來沒見過,也不知道它叫“膠片風”,你沒見過的事情,普通用戶就很難自己想象得出來。
《智能涌現》:所以你們要猜用戶喜歡什么?具體到技術層面,怎么實現?
馬驥:在我們的解決方案里,分三大塊,第一塊是硬件,第二塊是軟件,這兩個是傳統的東西。但是我們還會多一塊最難的點,AI。
我們會做自己的垂直模型,只要解決拍照這個具體問題。我們要訓練的是如何follow美、如何拍出社交媒體上流行的風格,這是要自己去做的垂直數據訓練。
《智能涌現》:但“拍好看”這個需求是很泛泛的描述。什么叫好看?
馬驥:大家都覺得好看的大概率就是好看的。
美是很難用工程的方法去直接定義和描述的,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唯一答案,會隨著潮流不斷變化,或者產生新的趨勢,我們要做的是追隨美。
《智能涌現》:這有點算法推薦的感覺。
馬驥:對,大家都喜歡的,大概率你也會喜歡。比如“肯豆風”最近很火,這個事情我可以通過大數據獲取到。現在我需要思考的是——我能不能做出來。
你拿著自拍,或者讓別人幫你拍,拍出來就是社交媒體上今天最流行、最火的效果,而且不止一種,可能是三種最火的效果。
《智能涌現》:解決“跟隨美”的解決方案有很多,P圖軟件上的濾鏡,包括現在的手機廠商研究拍照算法,可以一鍵做到換濾鏡。你們的方案會好在什么地方?
馬驥:有一個大前提——我今天站在這里要給別人拍照,腦子里面要先構圖、要有對最終拍攝效果的構思,這件事情還沒有被解決。
單反的確可以拍出好的的照片,但問題是,用戶需要學習什么叫光圈、快門、焦距、白平衡、ISO,把相機的功能搞清楚就已經很難了,還要學習用什么參數組合能拍出什么效果,哪怕是選濾鏡也很費力。
大家缺的不是設備,缺的是怎么使用設備的技能。
打乒乓球的人可能會問“世界冠軍用什么球拍、穿什么球鞋”,但跟你最終能不能打出好球,其實主要還是取決于打球的技術。馬龍、樊振東拿個鍋鏟都能秒殺我們,對吧?
那就可以把問題收斂到:我們能不能解決人的思考問題。大多數需要人類腦力參與的事情,我認為都有AI的機會。
《智能涌現》:如何看待手機廠商也在著重在影像能力上發力?而且,很多手機廠商現在也在做端側的AI助手。
馬驥:手機首先是手機,才是相機。手機要解決的問題特別多,除了能拍照還要能打游戲,刷視頻、打電話等等,同時又要流暢、續航長、重量輕。
但如果是一個專門的相機,它的目標就很明確——拍照好看。所有的資源都可以聚焦在這一件事上。
《智能涌現》:如果只看To C市場,過去兩年里,有不少做AI生圖的產品,比如最早的Midjourney、妙鴨、甚至抖音的AI濾鏡,在C端都有過破圈,但這種高熱度很難持續,真正賺到錢的產品寥寥無幾。怎么看這種現象?
馬驥:這個問題要回到最源頭去思考:用戶為什么需要拍照來進行社交?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拍照記錄然后分享,展示自我。那么,攝影就有三個很重要的約束:真實、像我、美。
真實是什么?真實就是這件事情是真實發生的。拍照是有記錄價值的,它是生活的片段。純粹的文生圖畢竟是沒有真實發生的事情,缺少記錄這個點。
像我是要像本人。如果只是單純追求好看,我把照片中的臉換成吳彥祖就可以了。你坐在深圳,然后生成一張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照片,穿著漢服,雖然非常非常美,但你大概率不會發個朋友圈。因為你沒有去過啊,看起來很假,容易社死。
我們要生產社交貨幣,但不是負向的社交貨幣。
《智能涌現》:所以你們要做的,只要比今天用戶所有的設備都拍得好一點。
馬驥:這是最本質的需求,但已經很難很難做到。
《智能涌現》:這款產品預計定價會在什么范圍?
馬驥:價格預計是一個中端價位,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首先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價格可以接受的產品。
今天的AI To C,商業模式比技術實現更難
《智能涌現》:在這個產品上,為什么你覺得只有硬件才能解決?
馬驥:這是商業模式上的問題。在AI領域,我們只說To C市場,軟硬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創業的范式,純軟件在國內商業化難度很高。
單獨說軟件、硬件或者AI,可能都很難有商業壁壘,但組合起來就是壁壘。要讓這件事情能夠無縫銜接,其實是很難的。
就像現在很火的Plaud。單獨看它的每一個功能,錄音,手機有了;轉寫,能幫你做摘要和整合,一堆的Agent都可以干這件事情。但這兩個結合起來,Plaud估值已經好幾十億美金了。
《智能涌現》:創業到現在,你覺得今天什么事情變難了?什么事情變容易了?
馬驥:技術實現相對變簡單了,因為基建越來越成熟。連代碼都可以用AI來輔助寫了,現在難的是商業模式,供給越來越多,營銷和獲客越來越貴。
《智能涌現》:純軟件的商業模式難在哪里?
馬驥:難的是流量獲取、商業模式設計、純軟件的ROI的計算等等。AI畢竟還是偏軟件的技術,而純軟件的商業模式一般是后置的,即要先花錢獲客,然后再通過LTV變現。
在AI領域,AI+影像已經是這么大的賽道,需求這么旺盛,為什么大家想一想AI生圖產品,很多普通用戶大概率就只能想起美圖?主要還是大家的付費意愿低,但獲客是要錢的。
《智能涌現》:你們現在階段還很早,你怎么看大廠在AI+影像這個賽道的競爭?
馬驥:如果想做大,在巨頭的劇烈競爭壓力之下,我們要想清楚競爭的優勢和劣勢。我們沒有優勢,那我就在想,我能不能減少我的劣勢。
今天AI對大家是相對平權的。今天字節、騰訊、所有手機廠都在思考AI應用,但嚴格來說大家都還在起跑線上,在AI應用上都在早期。
AI肯定是一個產業革命,我相信它就可以了。我在20年前趕上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但那時候能力還沒有ready。今天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知、資源、社會關系、影響力,現在就是實戰的時候。
《智能涌現》:你們現在定位的競爭者是誰,類似大疆、Insta360這樣的公司嗎?
馬驥:目前不是,這是一個新品類。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很好的把想法付諸于實踐,把產品真正做到我想要做到的程度。
《智能涌現》:你現在最希望或者最缺什么資源?
馬驥:缺人才。錢還算充足,時間是最公平的,我現在每天都在招聘。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參考文獻鏈接
人工智能芯片與自動駕駛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