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財產安排曝光:3個兒女,沒人學物理卻個個成才,教育思路太絕了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前兩天刷到楊振寧先生離世的新聞,心里挺感慨的。
103歲,是真正的世紀人生。
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對家國的貢獻,大家都明白,也都記得。
新聞里也提到了他的財產安排——他和前妻杜致禮的三個孩子,會繼承大部分現金資產,約十億;
而現任妻子翁帆,擁有他們現在住的這棟清華別墅的“居住權”,房子本身不歸個人。
此外,楊振寧再婚這21年來,每月約百萬的收入,幾乎都交給了她,讓她在經濟上完全自主。
他生前不只一次公開說,希望自己走后,翁帆能再婚。甚至曾建議她凍卵,為將來留一份可能。
這些安排,像是一個人用一生積累的智慧,在生命盡頭做出的清醒布局。
很早之前,我就陸續讀過他的采訪,也翻過他寫的《曙光集》和翁帆合著的《晨曦集》。
他的教育觀、生活觀,不張揚,卻有力——字里行間,能感受到他不僅是位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有智慧的父親和丈夫。
家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
更是一種“慢養育”的底氣
楊振寧和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有兩子一女。
按理說,以他的學術地位和人脈資源,子女走物理這條路,會順利很多。
但三個孩子,沒有一個人選擇物理。
長子楊光諾是量子計算機專家;次子楊光宇是化學家兼天文學家,還發現過多顆小行星;女兒楊又禮是醫生,曾隨無國界醫生組織遠赴非洲行醫。
楊振寧的教育觀,深受他父親——數學家、教育家楊武之的影響。
這里插一句:楊武之是中國近代數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華羅庚的伯樂。
父親楊武之
楊振寧曾在回憶中提到,他小時候數學就顯露出過人天賦,但楊武之并沒有急著教他高等數學,反而在他初中一二年級的暑假,請了清華大學歷史系的高材生丁則良來教他《孟子》。
兩個暑假下來,楊振寧能把整本《孟子》背下來。
他說,那段經歷“對我這一生思路的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
楊武之知道兒子有天分,學數學是遲早的事。
但他更看重的是,在孩子心智成長的初期,用經典的人文思想打下人格與思維的底子——不急,不趕,不功利。
楊武之與夫人羅孟華、兒子楊振寧
這種“慢教育”,也延續到了楊振寧對子女的教育中。
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就像他父親當年容許他爬樹、摘果、調皮一樣。他相信,真正的成長,需要空間,也需要時間。
教育觀一:
喜歡什么,比應該學什么更重要
楊振寧在清華座談時,有學生問他: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他笑著講了個故事:
“我小時候,父親教我雞兔同籠、韓信點兵這些數學問題,我學得很快,也很喜歡。后來我有了孩子,我也教他們這些,他們同樣學得快。
但不一樣的是,一年后,他們忘得一干二凈,而我卻還記得。
這不是訓練的問題,而是我天生對數學的結構敏感,覺得這些東西妙不可言。我的孩子沒有這種感受,所以他們最終也沒走上數學或物理的路。”
他總結說,一個人對某樣東西有“天生的偏好”,如果能發現并培養它,那將是非常幸運的事。

楊振寧在不同場合都提過他的“發現偏好”理論:
“一個孩子、一個年輕人,他感興趣的東西,通常是他能做好的。所以,一個人的教育方向和人生偏好,多半是他自己找到的。”
這讓我想起現在不少家長的做法:孩子內向,就報口才班練膽;孩子活潑,就報書法班磨性子。
仿佛總想“修正”孩子的天性。
而楊振寧的做法恰恰相反:給孩子環境,讓他自由嘗試、自由探索;家長要做的,是觀察、支持,而不是干預。
教育觀二:
不懂沒關系,先“泡”在其中
楊振寧特別推崇一種學習方法,叫“滲透法”。
我們通常認為,學習就得一步一個腳印,從易到難。
但他認為,在孩子還不太懂的時候,就讓他大量接觸某個領域的氛圍、概念和語言,知識會像水一樣,“滲透”進他的感知里,形成一種直覺。
他小時候,父親的書架上有很多數學書。他常常隨手翻看,雖然看不懂細節,但知道了“群論”“拓撲”這些名詞。
后來他做物理研究,這些早年“滲透”進大腦的概念,竟成了他靈感的一部分。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他也有意營造這樣的環境:
家中藏書豐富,科學界的朋友常來做客,餐桌上討論的是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孩子在不自覺中,就被“泡”在了知識和思維的海洋里。
他不擔心孩子“看不懂”,他相信,那種非功利的、浸潤式的接觸,會在未來某一天,悄然發芽。
教育觀三:
好的教育,藏在日常的陪伴里
盡管科研繁忙,楊振寧非常重視陪伴家人。
親友回憶,他常帶孩子們去書店,讓他們自己選書。
老照片里,他也總是把孩子扛在肩上,笑得像個普通的父親。
沒有學術大家的架子,只有溫暖松弛的父愛。
翁帆也曾分享過一些生活細節:
楊振寧有早起看報的習慣。
有一次住酒店,只有一個房間,他怕開燈影響她睡覺,就躲進衛生間看報紙。
他喜歡開車,曾帶著翁帆走過很多地方。從黃石公園到太浩湖,一路風景,一路陪伴。
翁帆開車時,他會在旁邊輕聲提醒:“不要急轉彎,不要緊剎車。”
她在書里寫:
“那些年,我們甚至曾在夜里開車到火山附近,看熔巖流入海中。如果沒有楊先生的冒險精神,我大概不會擁有這些難忘的經歷。
有人問我是不是他的學生,是不是他教我物理。我說不是,他沒有教我物理,他教我開車。”
從這些細節里,你看到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諾貝爾獎得主,而是一個細心的丈夫、有趣的旅伴、溫暖的家人。
回頭看,楊振寧留給子女的,從來不只是錢。
他給的,是尊重興趣的成長空間、是浸潤式的學習氛圍、是溫暖陪伴的家庭記憶。
這些,才是真正的、無可爭奪的財富。
他的教育,不是刻意“教”出來的,而是用一生的言行“活”出來的。
就像他父親教他《孟子》,不是要他成為歷史學者,而是讓他理解何為格局、何為思辨;
就像他教孩子雞兔同籠,不是要他們成為數學家,而是帶他們感受思考的樂趣。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知識的堆疊,而是生命的點燃——點燃興趣,點燃感知,點燃一個人對他自己、對這個世界最本真的熱愛。
楊振寧用他的一生,做到了。
微信視頻號:sph0RgSyDYV47z6
快手號:4874645212
抖音號:dy0so323fq2w
小紅書號: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參考文獻鏈接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