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斷代碼》讀書筆記01
在代碼作業里規避“未來的坑” 讀《夢斷代碼》時,最讓我有共鳴的不是Chandler項目的宏大愿景,而是團隊在寫代碼、改bug時的手忙腳亂——這像極了我每次趕編程作業的場景。作為還沒接觸過真實項目的大學生,我總覺得“代碼能跑就行”,卻忽略了很多看似微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夢斷代碼》中團隊陷入困境的根源。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代碼習慣,也讓我明白:好的程序員,從學生時代就要學會規避“夢斷”的風險。
一、過去的我:“能跑就交” 的代碼陋習
我過去寫編程作業,總抱著 “先跑通再說” 的心態,很少考慮代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比如大一學 C 語言時,老師讓寫一個 “學生成績管理系統”,我為了快速完成,把所有功能都寫在 main 函數里,變量名用 a、b、c 代替,也沒有任何注釋。
當時代碼確實能運行,我也順利交了作業,但后來老師讓我們在此基礎上增加 “成績排序” 功能時,我翻自己的代碼都找不到對應的邏輯 —— 不知道哪個變量存的是成績,也不知道哪段代碼是計算總分。最后只能重新寫一遍,反而花了更多時間。這和書中 Chandler 團隊 “代碼混亂、缺乏規范” 的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我的 “項目” 只有一個作業,影響范圍更小。如果未來進入職場,這樣的代碼習慣只會讓自己和團隊陷入困境。
二、遇到的問題:“臨時抱佛腳” 的時間危機
做編程作業,很容易因為拖延陷入 “臨時抱佛腳” 的困境,我也不例外。比如大二上學期的 Python 數據分析作業,要求用 pandas 處理一份銷售數據并生成可視化圖表,我原本計劃花 3 天完成,卻因為追劇拖延到截止前一天才開始。
真正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對 pandas 的分組統計函數不熟悉,查資料花了 2 小時;生成圖表時,又因為數據格式錯誤導致圖表無法顯示,調試到凌晨 2 點才解決。最后提交的作業雖然完成了基本要求,但圖表樣式粗糙,數據分析也只做了表面功夫,成績很不理想。這和書中 Chandler 團隊 “多次延期、趕工湊數” 的情況很像,都是因為前期規劃不足,后期只能用 “低效加班” 彌補,最終影響成果質量。
三、未來的改正:在學生時代養成 “專業習慣”
《夢斷代碼》讓我意識到,職場中的項目問題,往往源于學生時代的不良習慣。未來無論是寫作業還是參與小組項目,我都會從三個方面改正:
首先,用 “規范” 約束代碼習慣。不再把變量名寫成 a、b、c,而是用有意義的名稱,比如用 student_score 表示學生成績,用 total_score 表示總分;每個函數都寫清楚功能、參數和返回值的注釋;把復雜功能拆分成多個小函數,比如把 “學生成績管理系統” 拆分成 add_student(添加學生)、calculate_score(計算成績)、print_score(打印成績)等函數,讓代碼結構更清晰。這樣不僅方便自己后續修改,也能讓團隊成員快速理解代碼邏輯。
其次,用 “拆分計劃” 替代 “拖延”。拿到編程作業后,不再 “堆到最后做”,而是把任務拆分成 “學習相關知識點”“編寫核心邏輯”“調試修改”“優化完善” 四個階段,并給每個階段設定明確的時間節點。
最后,主動 “復盤” 每次作業的問題。每次作業提交后,花 30 分鐘總結 “這次遇到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遇到”“下次如何避免”。比如發現自己因為不熟悉函數導致拖延,下次就提前花時間學習相關知識點;發現代碼調試花了很多時間,下次就寫一段代碼測試一段,而不是等到全部寫完再調試。通過不斷復盤,把每次作業都變成提升自己的機會。
雖然我現在還沒進入職場,但《夢斷代碼》讓我明白:優秀不是突然達成的,而是在一次次小實踐中積累的。未來的我,會把每一次編程作業都當成 “職場項目的預演”,用專業的習慣要求自己,避免讓未來的工作項目,因為今天的 “小陋習” 而 “夢斷”。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