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估值-A股主流指數的估值方法
A股主流指數的估值方法
我們看盤的時候主要看的是什么東西?
- 不應該僅僅是價格,因為決定一個指數或者股票貴不貴的核心評估標準是價格比其價值低還是高。價格是在股票app里實時可見的,但價值的判斷可就是一門大學問了,不同業務模式的公司有不同的評價方法。
- 除了價格和估值,情緒是我們看盤的主要目標,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說過 文章1, 文章2, 公司的基本面變化和估值的變化是緩慢的而情緒的變化是瞬間的,尤其當散戶蜂擁入場導致市場整體情緒上頭的時候,是不看估值的,因為此時的估值肯定不便宜了,這個時候就要用一些技術指標去指導止盈止損策略的制定。
現在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主流指數的估值方法。
要理解主流指數的估值邏輯,核心是抓住一個原則:指數估值方法由其成分股的「行業屬性」和「企業生命周期」決定——成熟行業看盈利,成長行業看增長,新興行業看潛力。我們從「估值核心邏輯」「核心指標」「實戰用法」三個維度拆解:
一、先明確:指數估值的「底層邏輯」
所有指數估值,本質都是「市場對成分股未來價值的集體定價」,但不同指數的成分股特性天差地別,導致估值方法完全不同:
- 成熟藍籌指數(如滬深300):成分股多是盈利穩定的大公司(如茅臺、招行),估值邏輯是看「當前盈利能否支撐股價」,核心是「盈利類指標」。
- 中小盤成長指數(如中證500、中證1000):成分股是中等規模、盈利快速增長的公司,估值看「增長速度能否匹配股價」,核心是「盈利+增長結合的指標」。
- 科技創新指數(創業板指、科創50):成分股多是高研發、高成長但盈利不穩定的公司,估值看「營收增長和行業地位」,核心是「營收類指標+成長預期」。
二、6大主流指數估值方法拆解(表格更清晰)
指數名稱 | 成分股特性(一句話概括) | 核心估值邏輯 | 核心估值指標(按重要性排序) | 實戰用法(通俗解讀) |
|---|---|---|---|---|
滬深300 | A股300家最大、最成熟的藍籌股(如茅臺、工行) | 看「當前盈利的性價比」 | 1. PE-TTM(市盈率) | - PE低于10倍(歷史20%分位以下),算「便宜」; |
中證500 | A股第301-800名的中小盤股(多為細分行業龍頭) | 看「盈利增長能否覆蓋估值」 | 1. PE-TTM | - PE低于25倍(歷史20%分位以下),性價比高; |
中證1000 | A股第801-1800名的小盤股(更偏向成長股) | 看「小公司的成長潛力」 | 1. PE-TTM | - PE低于35倍(歷史20%分位以下),小盤股估值不貴; |
創業板指 | 創業板中1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信息技術、新能源、醫藥為主) | 看「營收增長+行業賽道潛力」 | 1. PE-TTM | - PE低于30倍(歷史20%分位以下),算低估; |
科創50 | 科創板中5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半導體、生物科技為主) | 看「技術壁壘+營收擴張速度」 | 1. PS-TTM | - 超60%公司沒盈利,PE失效,用PS(PS<4倍算便宜); |
恒生指數 | 港股50家最大藍籌股(金融、地產、消費為主) | 看「低估值+高分紅的安全墊」 | 1. PE-TTM | - PE低于9倍(歷史20%分位以下),全球主要指數中最便宜; |
上面最后一列中的具體的PE倍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歷史分位數,也就是該指數在此前所有歷史PE數據中,僅排在20%的低位。
三、關鍵指標通俗解讀
上面提到的PE、PB、PS、PEG,很多人看著眼熟但不懂用,這里用「買奶茶」的例子講透:
1. PE-TTM(市盈率):「多久能回本」的指標
- 公式:股價 ÷ 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利(簡單理解:市值 ÷ 過去12個月凈利潤)。
- 通俗類比:你買一家奶茶店,奶茶店每年賺10萬,你花100萬買,PE就是10倍——意味著「不考慮增長,10年能回本」。
- 適用場景:盈利穩定的公司(如滬深300里的茅臺,每年賺幾百億,PE能算準);不適用:虧損公司(如科創50里的早期生物公司,沒盈利,PE是負數,沒法算)。
2. PB(市凈率):「買資產劃不劃算」的指標
- 公式:股價 ÷ 每股凈資產(簡單理解:市值 ÷ (公司賬面總資產-總負債))。
- 通俗類比:奶茶店的設備、門店等資產值50萬,你花100萬買,PB就是2倍——意味著「你花2塊錢,買1塊錢的實物資產」。
- 適用場景:重資產行業(如滬深300里的工行、中國建筑,資產主要是貸款、廠房);不適用:輕資產行業(如創業板里的軟件公司,資產是代碼,賬面值低,PB沒意義)。
3. PS-TTM(市銷率):「看營收規模的指標」
- 公式:股價 ÷ 過去12個月的每股營收(簡單理解:市值 ÷ 過去12個月總營收)。
- 通俗類比:奶茶店每年賣50萬的奶茶,你花100萬買,PS就是2倍——意味著「你花2塊錢,買1塊錢的營收流水」。
- 適用場景:沒盈利但有營收的成長公司(如科創50里的半導體公司,研發投入大,短期虧損但營收在漲);不適用:營收不賺錢的公司(如某奶茶店每年賣50萬但虧20萬,PS再低也沒用)。
4. 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看增長是否匹配估值」的指標
- 公式:PE-TTM ÷ 未來3-5年的盈利增速(比如PE20倍,增速25%,PEG=0.8)。
- 通俗類比:奶茶店PE20倍(10年回本),但每年盈利能漲25%(明年賺12.5萬,后年15.6萬),PEG=0.8——意味著「增長速度比回本速度快,未來回本會越來越快」。
- 適用場景:成長型公司(如中證500、創業板里的公司);不適用:盈利增速不穩定的公司(如周期股,今年賺10萬,明年可能虧5萬,增速算不準)。
四、指數估值的避坑指南
- 不要只看單一指標:
比如科創50,若只看PE,很多公司虧損導致PE失真,必須結合PS和研發投入;滬深300若只看PE,忽略股息率,可能錯過「低PE+高分紅」的安全墊,因為你可能買到只是便宜但是不賺錢的公司股票。 - 不要脫離「歷史分位」談估值:
比如滬深300的PE=12倍,單獨看不算低,但如果是歷史10%分位(意味著過去10年里90%的時間PE都比現在高),就是「相對便宜」;反之,創業板指PE=40倍,若處于歷史80%分位(過去10年里80%的時間PE都比現在低),就是「相對貴」。 - 不要忽略「行業權重」的影響:
比如創業板指2024年新能源占比超40%,若新能源行業PE集體下跌(如鋰價暴跌),創業板指的PE也會跟著跌,這時候不是「創業板整體低估」,而是「新能源板塊拖累」,需結合行業估值一起看。
五、總結
- 滬深300/恒生指數:看PE+股息率,越便宜、分紅越高越值得買;
- 中證500/中證1000:看PE+PEG,估值低、增長快的性價比高;
- 創業板指/科創50:看PS+研發,營收漲、技術硬的才靠譜。
指數估值不是「算準一個數字」,而是「找到當前市場的合理定價區間」——結合歷史分位、行業特性和指標組合,才能避免「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