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提示符的分隔符號
B、root :表示當前的登錄用戶
C、localhost :當前系統的簡寫主機名(完整主機名為localhost.localdomain)
D、@ :分隔符號,用于登錄用戶與主機名的分割
E、~ :代表用戶當前所在的目錄(~表示用戶的家目錄)
F、# :命令提示符。超級用戶用“#”表示,普通用戶用“$”表示
![]()
說明:
A、方括號表示可選項
B、選項:是用于調整命令的功能
C、參數:是命令的操作對象,如果省略參數,是因為有默認參數
D、Linux中的命令和參數、選項都是區分大小寫的
E、命令的換行輸入: “\”
F、命令行中執行多條命令:用分號(英文輸入下的 ";")隔開

A、ls命令主要作用是顯示目錄下的內容,基本信息如下:

B、ls命令使用格式:

C、顯示文件的完整屬性信息說明:共7列
![]()
第1列:權限。
第2列:引用計數。文件的引用計數表示文件的硬鏈接個數;目錄的引用計數表示該目錄下一級目錄的個數。
第3列:所有者,即文件屬于哪個用戶。默認是文件的建立用戶。
第4列:所屬組。默認一般情況下是建立用戶的所在組。
第5列:文件的大小。默認單位是字節。
第6列:文件的修改時間。文件狀態修改時間或文件數據修改時間都會更改這個時間。
第7列:文件名。
pwd命令是用于查詢當前工作目錄的命令,基本信息如下:

3、cd命令
A、cd是切換工作目錄的命令,基本信息如下:

B、cd命令使用格式:

C、cd使用技巧:

A、mkdir是創建目錄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5、rmdir命令
A、rmdir是刪除空目錄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格式:

A、touch是創建空文件或修改文件時間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說明:
touch本意是修改文件的時間屬性為當前系統時間。若文件已存在,更新文件的時間屬性;若文件不存在,則新建文件。
A、stat是查看文件詳細信息的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三個時間(atime、mtime、ctime)。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文件詳細信息說明(如:anaconda-ks.cfg文件):

A、cat命令是用來查看文件內容的。其基本信息如下:

B、指令的基本格式:

C、注意:cat命令一般用于查看小文件;在查看大文件的內容時,可能會顯示不全。
A、more是分屏顯示文件內容的命令。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more命令分屏顯示文件內容時,可以進行如下常用操作:

A、less是分行顯示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使用格式:

C、less命令在顯示文件內容時能夠進行交互操作。其常用基本操作如下:

A、head是用來顯示文件開頭內容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格式:

A、tail是顯示文件尾部內容的命令,默認顯示末尾10行。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格式

注意:
1)、在表示行數或者字節的num數前有一個“+”號,則表示從文件開頭的num項開始顯示,而不是顯示文件的最后num項。
2)、tail -f 監聽文件時,按“ctrl + c”鍵退出tail命令。
A、rm是用于刪除Linux系統中文件或目錄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格式

A、cp命令是用來將一個或多個源文件或者目錄復制到指定的目的文件或目錄。

B、基本格式:

C、舉例:
1)、cp -r /home/a/* /home/b/ # 將目錄a下的所有文件復制到目錄b下
2)、cp -r /home/a/ /home/b/ # 將目錄a復制到目錄b下,運行后目錄b下有個a目錄及a目錄下的所有文件
mv是移動文件的命令。其主要功能有2個:
一個是對文件或目錄重命名(當源文件和目標文件在同一個目錄下時);
一個是將文件從一個目錄剪切到另一個目錄中。
A、mv命令的基本信息

B、命令格式:

注意事項:
mv與cp的結果不同。mv移動文件,文件個數不會增加;而cp對文件進行復制,文件個數會增加。
A、wc命令用于統計指定文件中的字節數、字數、行數,并將統計結果顯示輸出。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格式:

A、ln命令的功能為文件在另外一個位置建立同步的鏈接。分為硬鏈接和軟鏈接(即符號鏈接)。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讀取文件內容:
(1)、每一個文件都會占用一個inode節點,文件內容存放在inode節點中記錄的block塊中;
(2)、讀取文件內容,即經過目錄的block中記錄的文件名來指向到文件的inode號,再根據inode中文件的實際block塊號進行文件內容的讀取。
D、硬鏈接:是在原文件所在目錄block塊中新增的一個“目標文件名與源文件inode號關聯的”記錄。硬鏈接的inode號與源文件的inode號相同。
硬鏈接的特性:
a、創建硬鏈接時,磁盤的空間與inode的數量一般不會有改變。
b、硬鏈接不能跨分區,也不能鏈接目錄。
c、源文件和硬鏈接文件擁有相同的inode和block
d、修改任意一個文件,另一個都會改變
e、刪除任意一個文件,另一個都能使用
f、硬鏈接一般不建議使用
E、軟鏈接(即符號鏈接):
就是再新建一個獨立的文件,該新建文件(即軟鏈接)的block塊中記錄源文件的inode號和文件名。刪除源文件后,軟鏈接失效。
可將軟鏈接比作window系統下的快捷方式。
軟鏈接的特性:
a、軟鏈接和源文件擁有不同的inode和block
b、兩個文件修改任意一個,另一個都會改變
c、刪除軟鏈接,源文件不受影響;刪除源文件,軟鏈接不能使用
d、軟鏈接沒有實際數據,只保存源文件的inode號,軟鏈接的block塊保存源文件的包含目錄的文件名;軟鏈接的大小即為源文件名的字符個數,
不論源文件多大,軟鏈接大小不變
e、軟鏈接可以跨分區,可以鏈接目錄
f、實際中,建議使用軟鏈接
A、 chmod命令是用于修改文件權限的命令,基本信息如下:

B、 基本格式:

C、 常用的權限
a、文件的基本權限:644(代表所有者擁有讀、寫權限;所屬組和其他人只有只讀權限)。
b、目錄的基本權限:755(代表所有者擁有讀、寫、執行權限;所屬組和其他人擁有讀、執行權限)。
c、文件的執行權限:755
d、Linux系統中的最大權限:777
特別注意:在實際生產服務器中,要盡量避免給文件或目錄賦予最大權限,因為這會早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D、 舉例
a、將文件file設為所有人皆可讀:chmod ugo+r file 或 chmod a+r file
b、將目錄dir及其內的所有文件設成最大權限:chmod -R 777 dir
A、chown是修改文件和目錄的所有者和所屬組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說明:
a、普通用戶不能修改文件的所有者,即使自己是這個文件的所有者也不行。
b、要更改的所有者或所屬組必須已在Linux系統中,即 在“/etc/passwd”文件中
B、基本格式:

C、舉例說明
a、chown root file #將file文件的所有者設為root
b、chown root:root file #將文件的所有者設為root,所屬組設為root
c、chown :root file #將文件所屬組設為root,不改變所有者
A、chgrp是修改文件和目錄的所屬組的命令。chgrp允許普通用戶改變文件所屬的組,只要該用戶是該組的一員。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基本格式:

A、umask命令用于設置創建文件或目錄時預設的權限掩碼。

B、基本格式

C、參考示例:
a、查看當前用戶的權限掩碼
![]()
b、字符形式顯示
![]()
c、選項“-p”的顯示效果
![]()
D、創建文件或目錄的默認權限的計算方式
計算機中新建文件目錄時默認權限的標準算法是通過二進制邏輯與和邏輯非運算
a、linux系統中,對于文件而言,最大權限為666(即rw-rw-rw-);對于目錄而言,最大權限為777(即rwxwrwxrwx)
b、普通用戶的umask值默認為002(即-------w-);超級用戶(如root)的umask值為022(即----w--w-)
c、新建文件、目錄時,系統設置的默認權限:最大權限去除掉umask中的權限后,保留下來的權限即為文件或目錄的默認權限。

E、修改umask值
a、臨時修改:在命令行中輸入: umask mode;如;umask 033
![]()
b、永久性修改:修改系統環境配置文件(/etc/profile)中的umask值
A、whereis命令可以搜索系統命令;它不能搜索普通文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說明
linux會將系統里的所有文件統一記錄在一個數據庫文件中,當用戶使用whereis命令時,它是直接從這個數據庫文件中查找。而不是遍歷硬盤查找,
所以,相對于find命令查找速度角塊。
A、which指令的作用是,在PATH變量指定的路徑中搜索某個系統命令的位置,并且返回第一個搜索結果。其基本信息如下:

B、格式:which 可執行文件名稱
C、說明:
·which顯示的結果中,若查詢的命令有別名,也會顯示別名信息。
·which是根據使用者所配置的PATH環境變量內的目錄進行搜索,故不同的PATH配置內容所找到的命令不一樣。
·which是找不到bash內建命令的,如cd命令等。
A、locate命令是可以按照文件名搜索普通文件的命令。其基本信息如下:

B、命令介紹:
·locate命令是通過mlocate.db數據庫來進行搜索,而不是搜索整個硬盤,所以相較于find -name命令而言搜索速度快,消耗資源小。
·locate命令用到的數據庫:/var/lib/mlocate/mlocate.db
·Linux系統自動創建這個數據庫,并且每天自動更新一次。
故有時會查詢到已經刪除的數據或無法查詢到剛剛建立的文件(原因是未能及時更新數據庫)。
·在使用locate命令之前,應該先使用updatedb命令先手動更新數據庫文件。
·updatedb命令的配置文件:/etc/updatedb.conf,該配置文件內容如下:

C、基本格式

A、find的命令在目錄結構中搜索文件并執行指定的操作。find命令提供了相當多的查詢條件,功能強大。
find命令是根據文件的屬性進行查找,如文件名、文件大小、所有者、所屬組、是否為空、訪問時間、修改時間等,其基本信息如下:

B、find的工具是findutils包提供的。find搜索是從磁盤進行指定目錄開始掃描,而不是從數據庫搜索,所以是會消耗一定資源的。
C、find搜索常用功能總結
a、按照文件名搜索:-name -iname -inum

b、按照文件大小搜索:-size

c、按照文件類型搜索:-type

d、按照權限搜索:-perm

補充:“-perm /權限模式”與“-perm +權限模式”的含義相同
e、按照修改時間搜索:-atime -ctime -mtime

f、按照所有者和所屬組搜索:-user -group -nouser -uid -gid

說明:可以使用 -nouser 查找系統中的垃圾文件(沒有所有者的文件)
D、find命令中的條件的邏輯運算:-a(與) -o(或) -not(非)
find命令中多條件查詢時,不寫邏輯運算符時默認是用 “-a” 的運算符。

E、其他選項:-exec -ok
![]()
·-exec選項的作用是將find命令的結果交給由“-exec”調用的命令2來處理。其中,“{}”就代表find命令的查找結果。
·-ok選項的作用和 -exec 選項的作用一致。區別是 -ok在執行命令2前會先詢問用戶是否執行,在得到確認后,才會執行。
A、grep命令是文本內容搜索工具,它能使用正則表達式搜索文本,并把匹配的行打印出來。

grep命令的簡要說明:
a、Unix系統中的grep子系統包括grep、egrep和fgrep。egrep是grep的擴展,支持更多的re元字符;egrep和fgrep將所有的字母都看作單詞,
即將正則表中的元字符表示回其自身的字面意義,不再具有特殊含義。
b、Linux使用GNU版本的grep。它通過-G、-E、-F選項使用egrep和fgrep的功能。
c、grep命令在一個或多個文件中搜索字符串模板。若模板包括空格,必須被引號括起來,模板后的所有字符串被看作文件名。
搜索的結果在終端顯示,不影響源文件內容。
B、grep命令的常用用法

C、grep用法舉例
(1)、只顯示目錄下的隱藏文件

(2)、通過管道過濾ls -l輸出的內容,只顯示“以a開頭”的行
![]()
(3)、通過管道過濾ls -l輸出的內容,只顯示以“a結尾”的行
![]()
(4)、顯示只是單詞hello為文件名的行
![]()
(5)、過濾shell文件中的注釋(舉例)
![]()
(6)、過濾shell文件中的空行
![]()
(7)、在多個文件中查找匹配的字符串所在行(舉例)
![]()
Linux中常見壓縮格式有十幾種,如:“.zip”、“.gz”、“.bz2”、“.tar”、“.tar.gz”、“tar.bz2”等。
a、zip命令:壓縮文件成.zip格式

基本格式如下:(zip壓縮文件時能保留源文件)

在zip命令中其他常用選項如下:

b、unzip命令:解壓格式為.zip的文件

命令格式如下:

a、gzip命令:壓縮文件成.gz格式(壓縮后不保留原文件)

說明:
·gzip命令通常用于文件壓縮,壓縮完原文件默認不保留;它不能壓縮文件夾
·gzip命令只會壓縮文件,而沒有打包功能
基本格式如下:
舉例:保留原文件進行壓縮

說明:上面的例子中,在重定向壓縮文件時,指定文件路徑,即可實現指定保存壓縮文件位置的功能
b、gunzip命令:解壓縮.gz格式的壓縮文件(解壓后不保留原壓縮文件)

基本格式如下:

舉例:解壓縮后仍保留原壓縮文件,可以使用-c選項,如下:
![]()
c、對.gz格式的壓縮文件進行解壓縮的方法總結:
方法一:gzip -d 壓縮文件名 方法二:gunzip 壓縮文件名
a、bzip2命令:將文件壓縮成格式為“.bz2”的壓縮文件(不保留原文件)

說明:
·bzip2命令壓縮完文件后會產生“.bz2”的壓縮文件,并刪除原文件
基本格式如下:

舉例:

b、bunzip2命令:將格式為“.bz2”的壓縮文件解壓縮(不保留原文件)

基本格式如下:

c、“.bz2”格式的壓縮文件解壓方法總結:
![]()
tar工具是linux中的打包工具,可以將多個文件或目錄打包成一個。
A、tar工具的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tar命令打包舉例:

D、tar命令打包壓縮成“.tar.gz”或“.tgz”格式舉例:

E、tar命令打包壓縮成“.tar.bz2”格式舉例:

sync命令是用于數據同步,即將系統中緩存數據寫入到物理磁盤上;它在關閉Linux系統時使用。
其基本信息如下:

A、shutdown命令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

C、常用關機指令舉例


halt命令和poweroff命令時關機命令,直接執行即可。他們不會完整關閉和保護系統的服務,不建議使用。
init命令是Linux系統下的進程初始化工具,init進程是所有Linux進程的父進程,進程號為1;init進行是Linux內核引導運行的,是系統中的第一個進程。
A、基本格式:

B、Linux系統的7個運行級別:

C、其他說明
·init的配置文件:/etc/inittab
·查看系統當前運行的級別: runlevel命令
·查看系統進行命令: ps -ef | head
D、關機、重啟
·關機:init 0 ·重啟:init 6
方法一:setup命令,調出圖形化界面
說明:若沒有setup命令,則需要手動安裝,如下:

方法二:修改網卡配置文件(以centOS6為例)
a、vi編輯網卡配置文件,如下:
![]()

b、重新啟動網絡服務,如下:
![]()
A、ifconfig命令用來查看和配置網卡設備。通常需要root身份或sudo來使用ifconfig工具。基本信息如下:

B、最主要的作用:查看IP地址信息,即直接輸入 ifconfig 命令 即可

C、啟動、關閉指定網卡

A、ping命令主要通過ICMP協議進行網絡探測,測試網絡中主機的通信情況。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如下:

A、netstat命令是用于查看網絡狀態的,既可以查看本機開啟的端口,也可以查看客戶端連接情況。其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如下:

C、netstat命令顯示信息說明:

D、netstat命令常用例子總結:

九、用戶間通信
write命令可向指定的登錄用戶終端上發送信息。當信息輸入完后,鍵入“ctrl + d”表示信息輸入完,對方終端上顯示“EOF”。
A、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如下:


wall命令用于給所有登錄用戶發送信息,包括自己。基本信息如下:

格式如下:
![]()
mail命令是命令行的電子郵件發送和接受工具。mail命令是一個軟鏈接。
A、基本信息如下:

B、基本格式如下:

說明:Linux系統用戶接收到的郵件都保存在 “/var/spool/mail/用戶名”文件內。
C、mail工具使用說明
(1)、發送郵件:
例子1:給Linux系統中的其他用戶直接發送郵件:mail 用戶名

說明:若不發送,需要按2次“ctrl + c”,終止命令
例子2:其他常用發送郵件格式
格式一:echo “郵件內容” | mail -s 標題 -a 附件 收件人 # 用管道符指定郵件內容
格式二:mail -s 標題 -a 附件 收件人 < file # 以file文件內容為郵件內容發信
(2)、查看已接收的郵件:直接輸入 mail指令,進入mail的交互命令中,信息如下:

說明:mail工具的交互命令行常用指令總結如下:

w命令是顯示“系統當前登錄用戶及用戶正在執行哪些命令”的命令;同時,也能顯示系統運行時長、當前系統時間和系統平均負載情況。
A、其基本信息如下:

說明:w命令查看的系統登錄日志文件:/var/run/utmp
B、w命令基本格式:

C、w命令顯示信息說明:

平均負載:當前正在運行或等待磁盤I/O的作業數的度量。(系統繁忙程度)
who命令用于顯示當前登錄用戶信息,包含了系統的啟動時間、活動進程、用戶ID、登錄終端等信息。是系統管理員了解系統運行狀態的常用命令。
A、who命令的基本信息:

說明:who命令的輸出信息默認來自文件:“/var/run/utmp”
B、基本格式如下:

last命令用于查看系統中所有登錄的用戶信息,包括正在登錄和之前登錄過的用戶。
lastb命令用于顯示用戶錯誤的登錄列表,此指令可以發現系統的登錄異常。
A、其基本信息如下:

說明:
· last命令顯示信息的默認日志文件為:“/var/log/wtmp”
· lastb命令顯示錯誤登錄用戶的默認日志文件為:“/var/log/btmp”
B、基本格式如下:

說明:last命令中的選項同樣適用于lastb命令
C、last命令顯示信息說明:

lastlog命令是查看系統中所有用戶最后一次的登陸時間的命令。
A、其基本信息如下:

說明:lastlog命令顯示的信息默認日志文件:“/var/log/lastlog”
B、基本格式如下:

C、舉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