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總結
“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么,怎么說?”是我們溝通時希望達到的境界。達到此境界需要在溝通時弄明白“誰是聽眾,他們想聽什么,他們想怎樣聽?”。 《金字塔原理》介紹了一種總-分的金字塔結構,能夠清晰地傳達交流信息,重點突出,邏輯清晰。
本書從四個邏輯方面由淺入深地講解金字塔原理:
1、表達的邏輯: 介紹了金字塔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搭建基本的金字塔結構;
2、思考的邏輯:介紹如何細致地把握細節,保證真實明確地表達思想;
3、解決問題的邏輯:介紹如何在解決問題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框架組織分析,從而更方便地 應用金字塔原理;
4、演示的邏輯: 介紹如何演示ppt等一些演示技巧(不是重點)。
1、表達的邏輯
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與其他人交流:與同事合作,向上級匯報工作,給下級布置任務,跟業務合作方溝通需求或項目進展等。良好的溝通可以節省交流成本,使雙方快速地、無歧義地信息同頻,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溝通要求表達有條理,表達內容結構組織清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對聽眾來說,最容易理解的表達順序是先明確主要、抽象思想,后了解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次要思想。因為主要思想總是從次要思想概括總結出。表達內容的理想組織結構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即由一個總的思想統領多組思想。
1.1 為什么要用金字塔結構
無論表達多么簡短,聽眾仍需要理解每一句話,并尋找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表達采用金字塔結構,先提出總的概念,再列出具體項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達思想。 那么聽眾會更容易理解所表達的思想。將表達(的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需求做三件事:
1、歸類分組,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大腦會認為同時發生的任何事物有某種聯系,并會自動將事物按某種邏輯組織起來。如果將思想先于聽眾歸類,分組組織起來,聽眾會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記住。
2、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 聽眾會對所聽到的內容進行解讀,從而得出結論,如果不預先告知結論,聽眾可能會有理解偏差,即使沒有理解偏差,也會增加聽眾的理解成本。
3、自下而上的思考,總結概括:不斷地對思想歸納概括,可以幫助你檢查各內容之間是否互相聯系,從而了解是否正確理順表達結構。
1.2 金字塔內部結構
條理清晰的表達,基于各思想之間都具有明確的邏輯關系,組織總體上的金字塔結構。表達思想必須符合以下結構規則:
1、縱向結構:上一層次思想必須是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通過縱向聯系可以引導一種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從而使聽眾帶著興趣了解你的思路進展。因為縱向聯系迫使聽眾按你的思路產生符合邏輯的反應。(放在金字塔結構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想在本書中定義為: 向聽眾發出新信息并引發聽眾疑問的語句)
2、橫向結構:每組中的思想必須屬于同一邏輯范疇;每組中的思想必須按邏輯順序組織,可以是時間順序,結構順序等。
3、有序言:序主的目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確定初始問題(即聽眾將提出的第一個疑問)。序言包括背景、沖突、聽眾的疑問與表達者的回答,即SCQA(Situation, Complication, Question and Answer)模型。 此模型在讓聽眾了解你的思維之前,與你站在同一位置上。
1.3 如何構建金字塔
當開口表達時,你只是大致知道要說什么,知道表述是一個金字塔結構,但不清楚具體表達什么或怎么表達。你對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其實了解很多,只是需要組織方式,將其構建成金字塔。可以使用自上而下法,或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法會更容易操作些。
1、自上而下法
a. 確定所要表述的主題
b. 設想讀者疑問
c. 給出答案
d. 檢查背景和沖突是否引發讀者提出疑問
e. 證實答案
f. 填寫關鍵句要點
2、自下而上法
a. 列出所有想表達的要點
b. 找出各要點之間的聯系
c. 得出結論
d. 倒推出序言
1.4 序言的具體寫法
序言(開場白)概述聽眾已知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所要所表達的內容及內容所要回答聽眾的疑問建立聯系。然后你就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提供回答聽眾疑問的答案上。序言采用講故事的結構,以便引起聽眾的興趣,專注于話題。
1.4.1 序言的SCQA模型中涉及幾個重要概念:
1、背景:關于文章(談話)主題的公認事實。引入背景是在談與主題有關且聽眾肯定會同意的內容。
2、沖突: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并引發讀者提出疑問的因素。
3、關鍵句要點(或稱核心觀點、一級結論、一級論點、重要結論)要回答由文章主題思想引起的聽眾的新疑問,還要呈現文章的框架結構。 關鍵句的每一個要點都應按照與全文的序言相似(但簡單得多)的背景-沖突-疑問-回答結構逐個引出。
1.4.2 構思序言需要注意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聽眾而不是“告訴”聽眾某些信息。不能含有圖、表類信息。
2、序言必須包含講故事的3個要素, 即"背景"、“沖突”和答案。 可以不按標準順序,但必須都有。
3、序言的長度取決于聽眾和主題的需要。
1.5 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
在金字塔橫向結構中,同一組中的思想之間存在著邏輯順序,具體的順序取決于該組思想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演繹推理關系,還是歸納推理關系。
1.5.2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過程中,上一層次的思想是對演繹過程的概括,重點是在演繹推理過程的最后一步,即由“因此”引出的結論。歸納推理是將具有共同點的事實、思想或觀點歸類分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論點)。
演繹推理需要完成3個邏輯步驟:
1、闡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種情況。
2、闡述世界上同時存在的相關情況。如果第二個表述是針對第一個表述的主語或謂語的,則說明這兩個表述相關。
3、說明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時隱含的意義。
1.5.3 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需要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具有的共性,然后將其歸為同一組,并說明其共性。歸納推理需要創造性思維,相比演繹推理困難得多。
正確的歸納推理需要清晰無歧義:
1、正確定義該組思想。找到一個能夠表示該組所有思想共同點的名詞。
2、識別并剔除該組思想中與其他思想不相稱(不屬同類、不具有共同點)的思想。
2、 思考的邏輯
搭建好表達總體框架后,需要對每個關鍵句要點之下的層次展開論述。此時可能會犯兩種常見錯誤:用一個名詞概括關聯性很小的思想(如 10個步驟,5個問題等),而這些思想可能沒有關系。另一個是關鍵句要點缺乏思想(如該公司存在5個問題)。羅列信息是思考的步驟,但不應止于此,還應找出將這些思想聯系起來的邏輯框架,并確定邏輯順序,然后概括總結出各組思想隱含意義,即所謂的歸納躍進。這一步是艱難的,因為艱難所以經常會被忽略。而忽略這一步,意味著你無法將自己的思想清晰、明白地呈現給聽眾,更糟的是,你可能根本沒有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核心。
2.1 應用邏輯順序
在金字塔橫向結構中,同一組中的思想之間存在著邏輯順序。確保同一組中的思想實屬這一組,還可防止你遺漏任何相關思想。邏輯順序主要有三類:
1、時間順序
2、空間(或結構)順序
3、重要性順序
如果在某一組思想中找不出以上順序說明這些思想之間不存在邏輯關系,或你思考得還不周全。 可以將每個句子改寫成說明實質的短句,以便歸納總結。
2.2 概括各組思想
位于金字塔結構中的上一層次思想必須是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因為上一個層次的思想實際都是從下一個層次的思想提煉總結出來的。 概括各組思想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人們在難以得出明確結論的時候,很容易寫一句缺乏思想的句子(如3 個理由,5個原因)應付了事,而不是努力完成自己的思路。 這是掩蓋思考不完整的事實,會錯失有邏輯性與創造性思考的絕好機會。可以對思想進一步評論,或找出與之類似的思想。有思想的句子是這樣:對于行動性思想,需說明采取行動之后的結果;對于描述性思想,需說明這些思想的共同含義。
1、總結句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目標:對行動性思想進行介紹、建立聯系和總結概括,以說明采用某種行動的方式或某事運作的方式。這是非常難難的思維過程。不過可以遵循以下邏輯技巧:
a. 行動、步驟之間相互獨立,不重不漏;
b. 必須說明行動產生的直接結果,措辭明確;
c. 先明確語句表述行動、流程,再區分不同抽象層次,再概括出行動結果。
2、找出各描述性結論之間的共性:是否針對同一主題,是否涉及同一行動,是否針對同一類對象,是否包含同一觀點等。
3、解決問題的邏輯
在準備交流一個項目或研究報告等通常用來說明如何解決問題的思想時,你經常會淹沒于大量需要分類整理的事實、數據中,從而無從下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理想流程是:界定問題---> 結構化(分析問題) ---> 分析/找到(解決方案) ---> 組成金字塔(與他人交流)。序言的作用是對問題定性,金字塔則用來說明,分析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的步驟或理由。提高寫研究報告的秘訣是界定問題,與有條理地搜集和分析數據,轉換為金字塔形式。
3.1 界定問題
問題是指已有的(現狀)與你想要的(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條件下產生的。
界定問題的框架需要回答以下3個問題:
1、發生了什么事情
2、我們不喜歡它什么
3、我們想要什么
界定問題需要四個要素:
1、切入點/序幕:現有的結構與流程。
2、困擾/困惑: 指現在發生、即將發生或未來發生的事件,它對序幕中介紹的相對穩定的背景構成了威脅,并因此引發了非期望結果。
3、現狀, 非期望結果:需要設法解決或有可能面臨的問題,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機會。
4、目標,期望結果:基于現在結構或流程產生期望結果(如果非期望結果是機會,則希望利用它)。
3.2 結構化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的標準流程是:收集信息---> 描述發現 ---> 得出結論---> 提出方案。
4、演示的邏輯
書面用多級標題,首行縮進,下劃線、編號等,結構間有過渡,主要思想組間有過渡。PPT盡量簡明扼要,簡要說明整體結構,然后需要大量排練。
金字塔原理 讀后
“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對聯中國人非常熟悉,也深以為然。然而,如何“洞明”,怎樣“練達”,卻鮮有人能說明白,而給出具體操作方案更是少之又少。幸運地是,來自麥肯錫的芭芭拉 · 明托(Barbara Minto)為我們帶來了《金字塔原理》這本書,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這本書是芭芭拉 · 明托從寫作中抽象出表達的邏輯,并推而廣之,揭示思考的邏輯與解決問題的邏輯。高效、明確的表達、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是符合金字塔原理結構的。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其特征是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金字塔原理思維方式的基本結構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因其結構類似埃及金字塔方錐結構而得名。 整本書每個字都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概括各組思想”,也稱為歸納躍遷。它讓我們了解,適時歸納,可以發現思維盲點。在以后的工作、學習過程中,應時刻注意多運用,幫助自己決策。
概括各組思想
“概括各組思想”出現在“思考的邏輯”一章中。 金字塔結構是以上統下的,上一層次的思想必須是從下層次思想歸納總結出來的。這一步是艱難的,從而我們經常會用缺乏思想的關鍵句(如簡單羅列:上海封城有以下七點影響)敷衍了事。這意味著你無法將自己的思想清晰、明白地呈現給聽眾,更糟的是,你可能根本沒有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核心。我們應進一步思考,以保證每組思想存在某種內在邏輯關系,并明確表達出這種邏輯關系。
思考問題時,我們會羅列很多信息,1,2,3,...等很多個點,有時要點越多我們會下意識的認為思考的全面,而事實并非如此,羅列信息只是思考問題的第一步,我們還需要對這些信息歸納總結,提煉思想,以進一步明確我們要表達的思想核心。思想核心主要可分為行動性思想與搭檔性思想兩大方面。
1、 對于行動性思想,關鍵句需要說明行動結果或目標,并且保證行動不重不漏,言辭明確、具體。如下面:
為提高在非洲市場的手機銷售量,我們應當:
1. 按地區、按客戶的收入潛力、將客戶排序;
2. 確定希望在各地區的市場占有率;
3. 相應地調整各地區的銷售力量分配;
這樣的描述是不正確的,因為手力銷量這一概念太寬泛,而相應的方法又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明確行動的目標。 可以以提問的方式,比如為什么需要對客戶排序,不排會怎么樣?此問題答案是明確的,即不排序,有一些客戶是沒有能力買、換手機的,后面加大在此類人群的銷售資源意義不大。然后,為什么要確定市占率? 市占率非常高的地區,潛在用戶也不多,增長有限。經過對自己提問我們知道了這具體地行動目標:
為提高在非洲市場的手機銷售量,需要將銷售資源重點集中在挖掘潛力大的客戶身上:
1. 按地區、按客戶的收入潛力、將客戶排序;
2. 確定希望在各地區的市場占有率;
3. 相應地調整各地區的銷售力量分配;
其實還可以更具體,比如根據目標周期,我們可以加上限制,比如需要將下半年的銷售資源重點集中在挖掘潛力大的客戶身上。這是概括思想的力量,它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我們具體的目標是什么,從而促進我們進一步思考,比如要挖掘客戶潛力,除了收入,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維度,比如年齡是不是也可以作為篩選條件,在沒有總結歸納之前,這個角度不一定能想得到,或需要更長的思考路徑。
2、對于描述性思想,需說明思想的共同含義。比如在調研是否應進入印尼手機配件市場的調研:
我們的結論:
1. 市場巨大, 且正高速度增長;
2. 配件市場有利可圖,;
3. 市場的主要特征顯示,進入有較大障礙;
4. 配件市場總體趨勢喜人,但因疫情原因,一些細分市場前景不明確;
5. 總體上,市場有吸引力, 但也高度分散。
其實,以上5點,仔細思考,發現可從兩方面說:一是有利因素,市場巨大,在增長,有利可圖,形勢喜人等,二是不利因素, 市場準入有障礙,有不確定因素, 市場分散。 基于以上兩點進一步總結:細分市場有吸引力,但細分市場難以進入。這句話不是結論,盡管總結的很精辟,我們無法判斷是否進入市場,仍不知結論是什么。工作還沒有做完。通過組織歸納,找到這各個論點的共同含義,如上例中,多條論點共同含義是進入有印尼手機配件市場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通過總結其中的公共因素,我們發現,對于最終結論,我們并沒有思考完全。這就是歸納總結的力量。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