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鏈抗體(IgG2、IgG3)與傳統抗體的核心區別:從結構到功能的全方位解析
在駱駝科動物(如單峰駝、羊駝)的免疫系統中,同時存在兩類功能與結構差異顯著的抗體 —— 傳統抗體(以 IgG1 為代表)與重鏈抗體(IgG2、IgG3)。二者的區別不僅體現在分子結構的 “有無輕鏈” 這一核心特征上,更延伸至抗原結合模式、理化特性、生物學功能等多個維度,這些差異也決定了它們在免疫防御、生物技術應用(如納米抗體制備)中的不同價值。以下從結構組成、抗原結合機制、理化特性、功能定位、技術應用五大核心維度,系統拆解重鏈抗體與傳統抗體的關鍵區別。
一、核心區別 1:分子結構 ——“輕鏈缺失” 是重鏈抗體的標志性特征
抗體的結構決定其功能,重鏈抗體與傳統抗體的最根本差異,在于重鏈恒定區與輕鏈的組成不同,具體可通過 “鏈組成”“恒定區結構”“分子量” 三個層面對比:
| 結構特征 | 傳統抗體(如 IgG1) | 重鏈抗體(IgG2、IgG3) |
|---|---|---|
| 鏈組成 | 2 條重鏈 + 2 條輕鏈(完整四鏈結構) | 僅 2 條重鏈(天然缺失輕鏈,二鏈結構) |
| 重鏈恒定區(CH) | 含 3 個恒定區:CH1、CH2、CH3 | 僅含 2 個恒定區:CH2、CH3(天然缺失 CH1 區) |
| 可變區組合 | 抗原結合依賴重鏈可變區(VH)+ 輕鏈可變區(VL)協同 | 抗原結合僅依賴重鏈可變區(VHH,即納米抗體核心區域) |
| 分子量 | 約 150 kDa(完整四鏈結構) | 約 90 kDa(僅重鏈,為傳統抗體的 60%) |
傳統抗體的四鏈結構(2 重 + 2 輕)是脊椎動物抗體的 “經典模式”,需 VH 與 VL 通過疏水作用、二硫鍵形成 “VH-VL” 抗原結合位點;而重鏈抗體通過進化丟失了輕鏈與 CH1 區,僅保留重鏈的 VHH 區與 CH2、CH3 區,形成 “VHH-VHH” 的二聚體結構,其中 VHH 區可獨立完成抗原結合 —— 這也是重鏈抗體能衍生出 “納米抗體” 的核心結構基礎。
二、核心區別 2:抗原結合機制 ——“獨立識別” vs “協同識別”
由于結構差異,重鏈抗體與傳統抗體的抗原結合模式截然不同,直接影響它們對不同類型抗原的識別能力:
- 傳統抗體:依賴 VH 與 VL 的 “協同作用” 識別抗原 ——VH 與 VL 共同構成的抗原結合口袋,更傾向于結合蛋白質的線性表位(氨基酸序列連續的表位),或結構相對平整的構象表位;對于深度隱藏在抗原內部的 “裂縫表位”(如酶的活性中心、病毒表面的凹陷結構),因 VH-VL 組合的空間靈活性有限,難以深入結合。
- 重鏈抗體:僅依賴 VHH 區的 “獨立識別”——VHH 區的互補決定區(CDR)尤其是 CDR3 區,長度顯著長于傳統抗體的 VH(可達 20-25 個氨基酸,傳統 VH 約 8-12 個),能形成 “手指狀凸環結構”;這種特殊結構可直接插入抗原的深層裂縫或隱蔽構象表位,例如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pro)的活性口袋、G 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跨膜區結合位點 —— 這類表位是傳統抗體難以觸及的 “盲區”。
三、核心區別 3:理化特性 —— 重鏈抗體更適應極端環境與高效表達
結構的簡化使重鏈抗體具備傳統抗體難以企及的理化優勢,尤其體現在穩定性、溶解度、微生物表達效率上:
-
穩定性
傳統抗體的 VH-VL 界面依賴疏水相互作用維持,在高溫(>50℃)、極端 pH(<4 或> 9)或高濃度變性劑條件下,易發生界面解離導致變性;
重鏈抗體的 VHH 區框架區(FR)存在獨特的二硫鍵(如 CDR1 與 CDR3 之間的額外二硫鍵),且缺失輕鏈帶來的疏水暴露風險,可在 70℃高溫下保持 30 分鐘活性,在 pH 2-11 的范圍內穩定存在 —— 例如 IgG3 來源的 VHH,經 60℃處理 1 小時后,抗原結合活性仍保留 80% 以上,而傳統抗體在此條件下活性幾乎完全喪失。 -
溶解度
傳統抗體的 VH 區 FR2 存在較多疏水氨基酸(如 Val、Leu),當制備成抗體片段(如 Fab、scFv)時,易因疏水區域暴露發生聚集;
重鏈抗體的 VHH 區 FR2 通過進化,將疏水氨基酸替換為親水氨基酸(如 Gly、Ser),大幅提升溶解度 —— 即使在高濃度(100 mg/mL)下仍無明顯聚集,而傳統抗體片段在濃度超過 10 mg/mL 時即可能出現沉淀。 -
微生物表達效率
傳統抗體因含輕鏈,需在真核細胞(如 CHO 細胞)中實現重鏈與輕鏈的正確組裝,表達量低(通常 < 50 mg/L),且需復雜的糖基化修飾;
重鏈抗體僅含重鏈,可在大腸桿菌、畢赤酵母等微生物中高效表達 —— 大腸桿菌中 VHH 的表達量可達 200-500 mg/L,且無需組裝過程,通過簡單的親和層析即可獲得純度 95% 以上的產品,生產成本僅為傳統抗體的 1/20。
四、核心區別 4:生物學功能 —— 免疫防御中的 “分工差異”
在駱駝科動物的免疫應答中,傳統抗體與重鏈抗體承擔不同的防御角色,這種分工源于它們的結構與結合特性:
- 傳統抗體(IgG1):作為 “常規防御力量”,主要針對普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線性表位或表面平整表位,通過激活補體系統、介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ADCC)清除病原體;其功能與人類傳統 IgG 高度相似,是駱駝科動物應對常見感染的基礎免疫防線。
- 重鏈抗體(IgG2、IgG3):更偏向 “特殊防御任務”——
IgG3 憑借 VHH 區的長 CDR3 與高靈活性,能高效識別病毒的隱蔽構象表位(如西尼羅病毒的受體結合位點),中和活性顯著強于 IgG1;
IgG2 則更擅長結合細菌的多糖抗原或毒素的活性中心,通過阻斷病原體與宿主細胞的結合發揮防御作用;
此外,重鏈抗體因分子量小(約 90 kDa),組織穿透性更強,可抵達傳統抗體難以觸及的感染部位(如組織間隙、黏膜表面)。
五、核心區別 5:技術應用 —— 重鏈抗體是納米抗體的 “唯一來源”
從生物技術應用角度,傳統抗體與重鏈抗體的價值差異集中在 “納米抗體制備” 上:
- 傳統抗體:無法直接衍生出納米抗體 —— 其抗原結合依賴 VH 與 VL 的協同,單獨克隆 VH 區會因結構不穩定、親和力驟降失去功能,僅能制備 Fab、scFv 等較大片段(分子量約 25-50 kDa),且易聚集、穩定性差。
- 重鏈抗體:是納米抗體(VHH)的 “天然來源”——VHH 區可獨立保持抗原結合活性與結構穩定,克隆后即可獲得分子量僅 12-15 kDa 的納米抗體;這種納米抗體繼承了重鏈抗體的高穩定性、高溶解度、強隱蔽表位結合能力,已廣泛應用于疾病診斷(如快速檢測試紙)、臨床治療(如腫瘤靶向藥物)、基礎科研(如分子探針)。
總結:重鏈抗體是傳統抗體的 “結構簡化、功能特化” 版本
重鏈抗體(IgG2、IgG3)并非傳統抗體的 “缺陷形式”,而是駱駝科動物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 “高效特化版本”—— 通過丟失輕鏈與 CH1 區,實現了 “分子量減小、穩定性提升、表位識別范圍擴大” 的優勢,同時保留了抗體的核心功能;而傳統抗體則維持了經典的四鏈結構,更適合應對常規免疫挑戰。二者的區別不僅是分子結構的差異,更體現了免疫系統對不同病原體、不同感染場景的 “適應性分工”,也為生物技術領域提供了兩種功能互補的抗體工具。
泰克生物聚焦重鏈抗體與納米抗體制備技術,提供重鏈抗體分離試劑盒、VHH 基因克隆服務及納米抗體表達純化套裝,助力科研人員高效利用重鏈抗體的獨特優勢,加速納米抗體在診斷、治療領域的應用轉化。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