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精英為何在中小公司水土不服?
大廠精英為何在中小公司水土不服
兩種價值體系的碰撞,不只是能力問題
作為一名曾在大廠擔任技術總監,又在中型公司做過CTO、技術VP,還參與過天使輪創業的互聯網人,我親眼見證了許多優秀的大廠同事在中小公司環境中折戟沉沙。這不是簡單的“誰行誰不行”的問題,而是兩種完全不同價值體系的碰撞所產生的不兼容和落差。
一、能力模型:專才與全才的鴻溝
在大廠,組織如同一臺精密的龐大機器,每個人都是高度專業化的“螺絲釘”。崗位邊界清晰,各司其職,員工可以在特定領域深耕細作,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而在中小公司,沒有如此奢侈的職責劃分,需要的是多面手,是“啥活都能干”的通才。大廠出來的人往往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極為出色,但中小公司需要的是全才——從前端到后端,從架構到運維,甚至偶爾還要客串產品經理。
這種能力模型的差異,導致了許多大廠精英在中小公司環境中顯得“偏科”嚴重,難以適應全方位的挑戰。
二、做事思維:邊界感與無界化的沖突
大廠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權責體系。各司其職久了,大廠人習慣于只專注于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邊界感清晰明了。在大廠,干了別人的工作可能會帶來問題,甚至引發部門沖突。
相反,中小公司需要的是心態開放、不設邊界的員工,需要“指哪打哪,干的越多越好”的作風。這里看重的是“把事情做成了就行”,而不是誰應該做這件事。
大廠人那種清晰的邊界感,在中小公司往往被誤解為“不愿擔當”或“推諉責任”,而大廠人自己則對中小公司的混亂職責感到困惑與不適。
三、人際關系:規則化與江湖氣的對比
大廠無論層級多高,本質上都是職業經理人,能直接匯報給創始人的寥寥無幾。大家按照既有的規則玩游戲——搶活、邀功、甩鍋、PK,即使得罪了同事,最多也就是升職加薪時收到一張反對票。
中小公司則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這才是真正的“斗獸場”。幾百人的公司里,稍微資深一點的老員工,都可能和老板天天發微信、經常一起打球。大廠出來的人,習慣了就事論事的硬剛,覺得工作有分歧很正常,無非就是吵架、battle、PK,結果在中小公司的復雜人際關系中,“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所謂“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描述的就是這種環境。
四、變化速度:穩定與多變的矛盾
大廠有年度目標、半年目標、季度目標,做事情按部就班,非常穩定。可能幾年時間你都在負責同一款產品,進行持續迭代優化。
中小公司則是天天在變,老板一天一個想法,今天向東明天向西,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員工必須習慣朝令夕改,隨時準備調整方向。
大廠出來的人往往習慣了相對穩定的工作節奏,難以接受如此快速的變化。他們會覺得這樣做事情沒有任何意義,像是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從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五、思考方式:系統性與點狀思維的差異
大廠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每個人都是這個系統中的一環。大廠人習慣了系統性思維,做項目自上而下層層推進,考慮周全——因為不這樣你壓根調不動資源。
中小公司則多數是老板一言堂,其特點就是點狀或平面思維,缺乏立體性。做項目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試先做,跑起來再說。別說往前看三步了,連第二步都常常看不到,幾乎沒有長遠規劃。
大廠出來的人往往會覺得其他人都沒有系統性思維,同時自己也不愿接受這種“短視”的工作方式。
本質剖析:價值體系的碰撞
有人說大廠出來的人心態驕傲、眼高手低、看不上中小公司,句句不離大廠。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上述這些深層次的差異,讓大廠人難以消化。
坦白說,大廠的環境更簡單、更規范,生存更容易一些,對打工人也更友好——否則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大廠呢?
致命的錯位: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這里還存在一個明顯的雙向錯位:
大廠人對自己的能力和中小公司的期待存在誤判——他們覺得在更高級別的公司都待過了,中小公司肯定是平躺。結果去了之后發現環境惡劣、成分復雜,才發現世界原來這么大,自己也沒想象中那么厲害。
中小公司對大廠人同樣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認為大廠人來了就是自帶體系,能一個人把整套體系都建立起來。結果來了之后發現對方只是個執行者、匯報選手,或者真的只是一顆螺絲釘,于是大失所望。
結語:保持空杯心態,重新學習
大廠有大廠的玩法,中小公司有中小公司的生存之道,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價值體系。想在兩種環境中都游刃有余,關鍵在于因地制宜,重新學習,時刻保持空杯心態。
無論你來自哪里,只有放下過去的榮耀與習慣,真正理解并融入新的環境,才能在職業道路上不斷突破自我,實現真正的成長。
本文基于真實經歷與觀察,希望對正在或計劃從大廠轉向中小公司的朋友有所啟發。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