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
認知偏差列表
決策、信念與行為偏差
名稱 |
原文 |
描述 |
|
| 1 | 不作為偏差 | Omission bias | 認為主動作為導致傷害比被動不作為導致傷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后者傷害與前者相當或比后者更多。[52] |
| 2 | 不明確性效應或厭惡不明確 | Ambiguity effect | 決策時傾向避開資訊不足的選項。 [8] |
| 3 | 主觀驗證或主觀確認 | Subjective validation | 相信某事是對的,就感覺它是對的。也會把巧合的事當做有關聯。 |
| 4 | 樂觀偏誤 | Optimism bias | 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參見一廂情愿)。[53][54] |
| 5 | 人類中心思維 | Anthropocentric thinking | 在孩童身上觀察到的一種傾向,以人類當作類比來推測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現象。[11] |
| 6 | 從眾效應 | Bandwagon effect | 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16] |
| 7 | 佛瑞效應或巴納姆效應 | Forer effect; Barnum effect | 人們會把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評價為高度準確,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諸四海皆準適用于很多人。 |
| 8 | 保守傾向 (貝葉斯) | Conservatism (Bayesian) | 新證據出現時,對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22][25][26] |
| 9 |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 | 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 | 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而高估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22][23][24] |
| 10 | 信念偏差 | Belief bias | 由于相信結論,而認為推理出該結論的過程是有道理、合邏輯的。[17] |
| 11 | 假確定性效應 | Pseudocertainty effect | 預期結果是正面就選擇避開風險,預期結果是負面就選擇尋求風險。[58] |
| 12 | 偏見盲點 | Bias blind spot |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差,也較不易受影響。[18] |
| 13 | 公正世界理論 | Just-world hypothesis |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歸責于受害者的報應。 |
| 14 | 分開加總效應 | Subadditivity effect | 評估可能性時,對整體直接評估低于對各部分分別評估再加總。[62] |
| 15 | 刻板印象 | Stereotyping | 根據事物的所屬類別或群體判斷其特質,而忽略其獨特性。 |
| 16 | 功能固著 | Functional fixedness |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局限,無法想到用特別的方式利用物品。 |
| 17 | 單位偏誤 | Unit bias | 認為計量單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認為一瓶、一碗、一盤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63] |
| 18 | 原賦效應或稟賦效應 | Endowment effect | 擁有或即將擁有某物品或資產時,對其價值的評估會比沒有時高出許多,因而不愿失去或放棄它。[31] |
| 19 | 反動貶低 | Reactive devaluation | 貶低敵對者的要求或方案,或當敵對者在某事讓步時,覺得此時不再有吸引力。 |
| 20 | 只看整體效應 | Whole only effect | 選項為整套方案時,忽略個別部分有協商的可能。 |
| 21 | 可得性捷思法 | Availability heuristic | 容易想到的事,其發生概率會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還受發生多久、激起情緒的程度等因素影響,無法反映實際的發生概率。[13] |
| 22 | 可獲性層疊 | Availability cascade | 一件事越常被公開談論,就越加相信其真確性(類似 “三人成虎”)。[14] |
| 23 |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 對于少數而容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大,而對多數而不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小。[41] |
| 24 | 后見之明偏誤 | Hindsight bias | 又稱 “我早就知道了”、“馬后炮”、“事后諸葛”。在事情發生或發展后,以為自己事前就能預測其發生與發展。[39] |
| 25 | 啦啦隊效應 | Cheerleader effect | 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19] |
| 26 | 塞麥爾維斯反射 | Semmelweis reflex | 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新證據或新知識,因其抵觸現有的常規、信仰或價值觀。[26] |
| 27 | 多看效應或單純接觸效應 | Mere exposure effect | 對熟悉的人與事產生過多的好感。[48] |
| 28 | 妄下結論 | Jumping to conclusions | 根據少許的資訊即做出判斷與決策。如誅心、預言、貼標簽等等。 |
| 29 | 安于現狀偏差 | Status quo bias | 傾向于維持現狀。(參見損失趨避、原賦效應、系統正當化)[60][61] |
| 30 | 宜家效應 | IKEA effect | 對于需要自行組裝的東西給予不成比例的高評價,而不管其實際品質。此稱呼出自于經常販售組裝家具的宜家。 |
| 31 | 對抗心理或抗拒心理 | Reactance |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時,有做相反事的沖動,尤其這要求對自由、自主造成威脅時。(參見逆反心理 )。 |
| 32 | 對比效應 | Contrast effect | 感受特質的程度主要是受與其他相關事物的對比程度影響,而非受其實際程度影響。[27] |
| 33 | 少即是好的效應 | Less-is-better effect | 分開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小組的東西,一起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大組的東西。 |
| 34 | 差異偏差 | Distinction bias | 相較于分開比較,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差異會顯得更大。[30] |
| 35 | 幸存者偏差 | Survivorship bias | 專注于從某個過程中存活下來的人或事尋找弱點意欲補強,卻忽略了最大的弱點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
| 36 | 當下偏差、現時偏差、或雙曲折現 | Current moment bias; Present-bias; Hyperbolic discounting | 看重當下利益、低估長遠利益。得到利益前的延遲時間越長,對利益的價值評估便打越多折扣,兩者關系近似于雙曲線。[40] |
| 37 | 影響力偏差 | Impact bias | 高估感覺的強度或持續時間。[45] |
| 38 | 忽略可能性 | Neglect of probability | 對于不確定的事,無法準確評估其發生機率,不是完全無視,便是過分高估。[51] |
| 39 | 悲觀偏誤 | Pessimism bias | 高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郁癥的人尤其明顯。(參見悲觀主義) |
| 40 | 損失趨避 | Loss aversion | 認為放棄一件事物的效益損失大于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參見沉沒成本與原賦效應)[47] |
| 41 | 控制的錯覺 | Illusion of control | 高估自己對外在事件的影響力,認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響,但實際上可能與自己毫無關系。[42] |
| 42 | 支持創新偏差 | Pro-innovation bias | 對新技術過度樂觀、高估其實用性,忽視其限制及弱點。 |
| 43 | 支持選擇偏差 | Choice-supportive bias | 對自己先前選擇的評價會比實際上更好。[20] |
| 44 | 效度的錯覺 | Illusion of validity | 高估面談或直接觀察的效度且能用于提供預測,即使證據指出它們影響甚微。 |
| 45 | 敵對媒體效應 | Hostile media effect | 對于立場與自己不同的媒體,總認為它們有偏見、不客觀。 |
| 46 |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 Stockholm syndrome | 被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并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 |
| 47 | 新詞錯覺 | Recency illusion | 感覺某些字詞或語句是新發明的,然而它實際上歷史悠久。例如英語用 “they” 表達單數不確定性別對象、“you and I”(而非 you and me)。 |
| 48 | 既視感 | Déjà vu | 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經接觸過,且能預先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 |
| 49 | 本質主義 | Essentialism | 認為人與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質,并據此為它們分類,其他的分類方式是錯誤的。[32] |
| 50 | 極端預期 | Exaggerated expectation | 實際上的情況通常不如我們所預期的極端。[22][33] |
| 51 | 框架效應 | Framing effect | 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方式會帶來不同想法,例如 “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 和 “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
| 52 | 正?;?/a> | Normalcy bias | 根據過去的經驗了解情況,低估大災難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力,因而平時沒有預做準備,或在災難發生時輕忽嚴重性、缺乏應變。 |
| 53 | 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 | Positivity effect; Negativity effect | 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于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于環境因素。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于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于內在本質。 |
| 54 | 正面結果偏差或情價效應 | Positive outcome bias; Valence effect | 認為好事比壞事更可能發生。 |
| 55 | 沉沒成本謬誤或不理性增值 | Sunk cost fallacy; Irrational escalation | 由于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資很多,即使新證據顯示那是不好的選擇,仍傾向于加重投資。 |
| 56 | 注意力偏差 | Attentional bias | 平時常想的事,會影響我們的感知。[12] |
| 57 | 熟悉路線效應 | Well travelled road effect | 低估采用熟悉路線的時間,高估采用陌生路線的時間。 |
| 58 | 相合性偏差 | Congruence bias | 直接檢驗假設,卻沒想到要檢驗其他可能的假設。[10] |
| 59 | 省時偏差 | Time-saving bias | 低速行進時,低估可節省的時間或高估會損失的時間;高速行進時,高估可節省的時間或低估會損失的時間。 |
| 60 | 知識的詛咒 | Curse of knowledge | 懂得多的人非常難用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28] |
| 61 | 確認偏誤 | Confirmation bias | 關注、尋找、詮釋、記憶資訊的方向多半是能確認自己成見的方向。[21] |
| 62 | 社會比較偏差 | Social comparison bias | 抗拒雇用、提拔與自己有相似專長的人。[59] |
| 63 | 移情隔閡 | Empathy gap | 情感冷淡時,低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情感強烈時,高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 |
| 64 | 空想性錯視 | Pareidolia | 從模糊、隨機的影像中看出有意義的東西,例如從云朵中看出臉孔。有時也延伸指聽覺,如錄音帶倒播時聽出特別的訊息。 |
| 65 | 結果偏差 | Outcome bias | 評價決策好壞時,根據其最終結果,而不是根據下決策當時的決策品質。 |
| 66 | 聚焦效應 | Focusing effect | 過分關注事情的某些明顯面向、忽略不明顯面向,導致不恰當的預期。[34] |
| 67 | 自制偏差 | Restraint bias | 高估自己對誘惑的自制力。 |
| 68 | 舒適區效應 | Comfort zone effect | 對于過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于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來源請求] |
| 69 | 規劃謬誤 | Planning fallacy |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時間。[45] |
| 70 | 誘餌效應 | Decoy effect | 評估對 A 與 B 事物的偏好時,如有個 C 與 B 相近卻略遜一籌,就會覺得 B 事物更好。(即以 C 為誘餌) |
| 71 | 負面偏差 | Negativity bias | 容易回想消極的回憶而不易回想積極的。 [50] |
| 72 | 貨幣錯覺 | Money illusion | 專注于貨幣名目上(表面上)的價值,而非其實質購買力。[49] |
| 73 | 購后合理化 |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 購買后把之前的購買決定合理化,即使買下的產品太過昂貴或發現瑕疵。 |
| 74 | 資訊偏差 | Information bias | 傾向尋求更多資訊以做出決策,即使尋求的資訊對決策沒有幫助。[46] |
| 75 | 過度自信效應 | Overconfidence effect | 過度相信自己回答、決策、判斷的正確性。[22][55][56][57] |
| 76 | 過程時間忽視 | Duration neglect | 評價不愉快及痛苦的經驗時,其持續時間影響不大。(參見峰終法則) |
| 77 | 逆火效應 | Backfire effect | 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15] |
| 78 | 選擇性注意或選擇性知覺 | Selective attention; Selective perception | 由于對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傾向于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卻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
| 79 | 道德認證效應 | Moral credential effect | 由于得到了某些高道德的評價或認證,而認為自己做得夠好,反而在其他面向做了相反的事。例如投身環?;顒硬⑹艿奖頁P的人,往往忽略了許多自己的不環保行為。 |
| 80 | 錯覺相關 | Illusory correlation | 認為兩件事應該有關系時,便會在檢視經驗與數據時覺得它們經常一起發生,即使它們一起發生純粹是隨機現象。 [43][44] |
| 81 | 錨定效應 | Anchoring effect; Focalism | 為不熟悉事物估值時,會把熟悉的類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觸到的無關數值當做 “錨”,估出來的數值會大大傾向 “錨”。[9][10] |
| 82 | 難易效應 | Hard-easy effect | 高估自認困難之事的難度,低估自認簡單之事的難度。[22][36][37][38] |
| 83 | 集群錯覺 | Clustering illusion | 過度期待從小樣本或小型測試中發現的規律,然而這些小樣本或小型測試是從大樣本隨機抽取,大樣本往往并無這種規律。[10] |
| 84 | 零和捷思 | Zero-sum heuristic | 直覺判定一個情況是零和的,但實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詞源于博弈論,是指成功與失敗期望值的總和為零。[64][65] |
| 85 | 零風險偏誤 | Zero-risk bias |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 2%)。 |
| 86 | 面額效應 | Denomination effect | 即使金錢總額相同,帶小面額(如多量硬幣)比帶著大面額(如少量紙鈔)更容易消費掉。[29] |
| 87 | 韻律當理由效應 | Rhyme as reason effect | 認為有韻律的語句比較有道理。 |
| 88 | 頻率錯覺 | Frequency illusion |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沒注意到的事,就覺得這件事到處都在發生。(參見近因錯覺及選擇偏差)[35] |
| 89 | 風險代償或佩茲曼效應 | Risk compensation; Peltzman effect | 感覺情況安全時,會傾向冒更大的風險。 |
| 90 | 鴕鳥效應 | Ostrich effect | 忽視明顯的(負面)情況。 |
社會偏差
名稱 |
原文 |
描述 |
|
| 1 | 行為者 - 觀察者偏差 | Actor-observer bias | 解釋他人行為歸因于內在個性,解釋自己行為則歸因于環境影響(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
| 2 | 防衛性歸因 | Defensive attribution hypothesis | 受害者與自己越相似,或后果越慘重,對加害者的譴責就越多。 |
| 3 | 達克效應 | Dunning–Kruger effect | 能力過差的人由于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66] |
| 4 | 自我中心偏差 | Egocentric bias | 把集體行動的結果歸因于自己,多過其他人會歸因的程度。 |
| 5 | 外在激勵偏差 | Extrinsic incentives bias |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
| 6 | 錯誤共識效應 | False consensus effect | 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認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67] |
| 7 | 基本歸因錯誤 |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于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68] |
| 8 | 群體歸因錯誤 | Group attribution error |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
| 9 | 團體迷思 | Groupthink | 又稱集體錯覺。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于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
| 10 |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 Halo effect |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參見刻板印象)[69] |
| 11 |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 | 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70] |
| 12 | 外部機構錯覺 | Illusion of external agency | 由于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
| 13 | 洞悉的錯覺 |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
| 14 | 優于常人效應或優越感偏差或 |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Superiority bias; Illusory superiority |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71] |
| 15 | 群內偏見 | Ingroup bias | 認為對方屬于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
| 16 | 道德運氣 | Moral luck |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
| 17 | 素樸犬儒主義 | Na?ve cynicism |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
| 18 | 素樸實在論 | Na?ve realism |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
| 19 |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 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72] |
| 20 | 投射偏差 | Projection bias |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73] |
| 21 | 自利偏差 | Self-serving bias | 將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將失敗歸因于環境。(參見基本歸因錯誤)[74] |
| 22 | 共有資訊偏差 | Shared information bias |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75] |
| 23 | 系統正當化或制度正當化 | System justification | 人們傾向于喜好與捍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參見安于現狀偏差) |
| 24 | 性格歸屬偏差 | Trait ascription bias |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緒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
| 25 | 終極歸因錯誤 | 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 | 把問題歸因于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
| 26 | 差于常人效應 | Worse-than-average effect | 對于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優于常人效應的反例。[76] |
記憶錯誤與偏差
| 名稱 | 原文 | 描述 | |
| 1 | 怪異效應 | Bizarreness effect |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
| 2 | 支持選擇偏差 | Choice-supportive bias |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持選擇偏差)。 |
| 3 | 改變偏差 | Change bias |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后,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77] |
| 4 | 童年失憶癥 | Childhood amnesia |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
| 5 |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差 | 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 |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23][24] |
| 6 | 一致性偏差 | Consistency bias |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78] |
| 7 | 情境效應 | Context effect |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
| 8 | 跨種族效應 | Cross-race effect |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
| 9 | 潛抑記憶 | Cryptomnesia | 接觸后記得某些影像或語句,卻不記得是看來聽來的,甚至會誤以為是自己原創,造成剽竊的爭議。[77] |
| 10 | 自我中心偏差 | Egocentric bias | 回憶中的自己會美化,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
| 11 | 情感衰退偏差 | Fading affect bias | 負面、不愉快的記憶比正面、愉快的記憶更快淡忘。[79] |
| 12 | 虛假記憶或虛談 | False memory; Confabulation | 產生虛構的事填補記憶空白,即使沒有欺騙意圖。例如偽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給他看,他往往能說出以前做那些事的過程與回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做過。常見于記憶障礙的患者。 |
| 13 | 自我生產效應 | Self-generation effect | 自己生產的資訊記得比較清楚,他人生產的則容易淡忘。 |
| 14 | 谷歌效應 | Google effect | 容易從網絡上搜尋到的資訊比較容易遺忘。本詞源自于著名的網絡搜索引擎谷歌。 |
| 15 | 幽默效應 | Humor effect |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記住,可能的解釋是幽默的事有較長的認知處理時間,或造成較多的情緒激發。[來源請求] |
| 16 | 真相錯覺效應 | Illusion of truth effect | 人們傾向認為聽過的是真的(即使沒意識到聽過),而不管該陳述實際上是否有效。換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話勝過陌生的。 |
| 17 | 錯覺相關 | Illusory correlation | 若認為兩件事相關,回憶時就會覺得兩者同時發生的頻率較高。[22][44] |
| 18 | 延遲效應 | Lag effect | 比起短延遲時間的多次重復接觸,長延遲時間的少次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間隔效應)[80] |
| 19 | 鈍化與銳化 | Leveling and Sharpening | 記憶細節在每次回憶中扭曲的現象,特別重要的事會銳化或得到選取而憶起,事件的細節及詳情則會鈍化或遺失。時間過得越久或回憶次數越多,這種偏差就越加強。 [81] |
| 20 | 處理深度效應 |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 | 用不同方式 “編碼” 的資訊,容易記憶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82] |
| 21 | 列表清度效應 | List-length effect | 列表中有越多東西,能記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記住的項目總數會增加。 [83] |
| 22 | 錯誤訊息效應 | Misinformation effect | 記憶會受到事后資訊干擾,而變得不準確。[84] |
| 23 | 模態效應 | Modality effect | 對于來自口語的訊息,最后聽到的東西印象會較深刻;對于來自文字的訊息則不明顯。 |
| 24 | 心境相合性記憶偏差 | 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 | 與當下心境相合的資訊會比較容易回想。 |
| 25 | 輪流發言效應 | Next-in-line effect | 輪流發言時,后發言的人不易記住之前的人說過的話。 [85] |
| 26 | 部分項目提示效應 | Part-list cueing effect; Part-set cueing effect | 記憶的東西為一整組時,提示部分項目會使回想后續項目更困難。[86] |
| 27 | 峰終法則 | Peak-end rule |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覺與結尾的感覺決定,而不是由總體決定。 |
| 28 | 創傷的持續性 | Persistence of traumatic event | 經歷創傷事件后,往往會不斷反復回憶。(參見創傷后壓力癥候群) |
| 29 | 圖片優勢效應 |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 以圖片傳達概念較以文字傳達概念容易學習與回憶。[87][88][89][90][91][92] |
| 30 | 正面效應 | Positivity effect | 老年人回憶中的內容往往會往正面扭曲。 |
| 31 | 初位效應、近時效應、序位效應 | Primacy effect; Recency effect; Serial position effect | 序列末尾的東西最容易回憶,其次是序列開頭的,序列中間的訊息最不易記住。[93] |
| 32 | 處理難度效應 | Processing difficulty effect | 處理難度高的資訊,由于花較多時間閱讀與思考,因而較易記住。[94] |
| 33 | 懷舊凸隆 | Reminiscence bump | 回憶人生事件時,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事特別容易想到。[95] |
| 34 | 玫瑰色回憶 | Rosy retrospection | 美化過去的回憶,往往比實際情況更好。 |
| 35 | 自身相關效應 | Self-relevance effect | 與自身相關的訊息較易回想,與他人相關的較不易。 |
| 36 | 來源混淆 | Source confusion | 把偶發事件的記憶和其他資訊混淆,造成扭曲的記憶。[96] |
| 37 | 間隔效應 | Spacing effect | 比起無間隔的重復接觸,有間隔的重復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延遲效應)[80] |
| 38 | 鎂光燈效應 | Spotlight effect | 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
| 39 | 后綴效應 | Suffix effect | 在資訊尾端加上不須記憶的項目,會使前面須記憶的項目變得特別不易記住。這是近時效應的一種應用。[97][98] |
| 40 | 可暗示性 | Suggestibility | 回想事情時,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內容會受扭曲。 |
| 41 | 伸縮效應 | Telescoping effect | 認為近期的事比實際久遠些,久遠的事比實際近期些。 |
| 42 | 考試效應 | Testing effect | 反復書寫比反復閱讀更容易記住資訊。[99] |
| 43 | 舌尖現象 |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關的東西,卻難以想起全部。導致在向他人敘述時,說到一半突然卡住。[77] |
| 44 | 逐字效應 | Verbatim effect | 話語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記住。[100] |
| 45 | 雷斯多夫效應 | Von Restorff effect | 醒目的事或特別強調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記住。[101] |
| 46 | 蔡格尼效應 | Zeigarnik effect |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斷的事情會記得更清楚。 |
統計與概率偏差
| 名稱 | 原文 | 描述 | |
| 2 | 合取謬誤 | Conjunction fallacy | 認為較特殊性的情況比較一般性的情況更可能發生。例如對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義者會做的事時,認為某人是替婦女辯護的律師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師的可能性更高。[103] |
| 6 | 回歸謬誤 | Regression fallacy | 非常態的甲事發生以后,用乙措施處理后甲事扭轉,便斷定乙措施可扭轉甲事。然而非常態的事發生后,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較接近常態的事。 |
| 1 | 基本比率謬誤或基本比率忽視 | Base rate fallacy; Base rate neglect | 只關注針對性的資訊,忽略一般性的資訊(基本比率),導致不恰當的認知。例如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然而由于酒駕者占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駕者的比例不會那么高。[102] |
| 9 | 多重比較謬誤 | Multiple Comparisons Fallacy | 廣泛比較二個群體的各種特征,從中找出有明顯差異的幾個,宣稱它就是造成二個群體不同的原因。 |
| 11 | 對樣本數不敏銳 | 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 | 評估統計數據時,未考慮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觀察到極端結果。 |
| 10 | 德州神槍手謬誤 | 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 即 “先射箭再畫靶”,常指統計研究做出結果后,把其中的集群當做有統計意義,然而實際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隨機產生。 |
| 12 | 戲局謬誤 | Ludic fallacy | 過度使用統計與機率預測未來。 |
| 7 | 檢察官謬誤 | Prosecutor's fallacy |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 “無辜的機率” 很小的情況。 |
| 5 | 熱手謬誤 | Hot Hand Fallacy |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來做某事很成功時,認為他未來做同一件事也會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隨機與巧合導致。 |
| 3 | 賭徒謬誤 | Gambler's fallacy |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小,或多次未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 |
| 8 | 辯護人謬誤 | Defendant's fallacy |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 “犯罪的機率” 很小的情況。 |
| 4 | 逆賭徒謬誤 | Inverse gambler's fallacy | 認為機率很小的事發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
| 13 | 麥納馬拉謬誤 | McNamara fallacy | 過度相信數據、依賴數據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 |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