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質量部門應該被干掉,你覺得呢?
“質量部門有啥用哈?可以干掉嗎?”
這不是段子,而是最近一位朋友咨詢我的問題,因為他覺得:
- 質量部門作用不大;
- 實際質量他們管不了,本質是個“管控組織”;
- 反而讓業務部門的質量意識削弱了……
說實話,這些話看起來有點“狠”,但又未必不是一些公司質量現狀的真實寫照。
質量是管不出來的
在不少組織中,質量部門還停留在“監控、審查、指標”的角色上,像個糾察隊。它越“上心”,業務團隊越把它當作“最后一道防線”,結果就是只要過了質量部門那一關就行了,至于真正的質量恐怕就不好說了…
因為質量的復雜度不是固化的流程和指標能定義的,如果缺乏統一的質量文化,沒有團隊整體為質量負責的意識,只是為了不違背流程和滿足指標,那么,所有的流程都可能趨于形式化,所有的指標都可能變成指標陷阱。
質量不是靠一個部門“盯”出來的,而是要從源頭就被“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反復提到的質量內建。
管不好,干脆不管?
當然,如果你正好是質量部門的人,那也不用擔心,其實并不是說質量部門就該被“干掉”。恰恰相反,它要變——從“質量管控中心”轉型為“質量賦能中心”。
質量部門可以做什么?
- 引導:幫助團隊建立質量意識與方法。
- 賦能:提供流程、工具與機制支持,讓業務能“自帶質量”。
- 協同:構建跨部門質量共識,推動從需求到線上全鏈路的質量內建。
- 倡導:建立真正的質量文化,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我就是質量的第一責任人”。
因此,質量部門的同事們,不要再把自己定義為管控質量的人員,而是要跟測試人員一起,成為質量的賦能者。
賦能,我能行嗎?
很多質量部門同仁其實早已習慣了制定流程、規范、指標,和業務、開發團隊之間也并非天然是一條戰線的“自己人”。說到“賦能”,難免會有點心虛:我怎么賦?他們會聽嗎?
其實,想要真正轉變角色,成為一個被需要、被信任的賦能者,不妨從以下幾點開始嘗試:
- 贏得信任:別再做“審查員”,先成為伙伴。從對立走向共贏,把質量工作和業務目標捆在一起,才有可能說得上話。
- 換位思考:站在開發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難處和考量,別急著評判,而是嘗試共情,理解他們為什么這么做。
- 把人當人:少些“用規則管人”的套路,多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是靠指標壓人,而是靠一起解決問題建立連接。
賦能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而是彼此成就的過程。從這一點出發,質量工作就可能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協作”。
思而不學則殆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