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政和一中的求學歲月(1993-1997)
一、命運的起點:從“跳出農門”的夢想到踏入一中
1993年的夏天,命運將我帶到了政和一中,這并非我中考的第一志愿。在那個年代,對于像我這樣的農村孩子,考入中專或師范是“跳出農門”的終極夢想——這意味著“農轉非”,吃上“國家糧”,為家族爭光。村子里鮮有大學生,城關的堂哥堂姐們也未能叩開大學之門。盡管我的成績是鎮前中學第一名,卻遺憾地與心儀的重點中專失之交臂,最終以高分進入了政和一中的高中部。
學費是一道坎。一百多元的費用讓常年抱病的父親愁眉不展。幸得在外經商的姑姑家表哥慷慨解囊,特意回鄉為我備齊學費,父親隨后也隨表哥遠赴江西務工。這份支持,是我求學路的起點。
二、高中伊始:目標的確立與奮斗的開始
我被分在高一(4)班,教室孤零零地位于高中部一樓,緊鄰校醫室。那時的校園布局清晰:進門左手邊是初中部與補習班,邊上是通告欄;前方小廣場左側是辦公樓,正前方矗立著高中部和實驗樓,樓墻上醒目地寫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個子小,高中三年始終坐在前排。
雖然未能圓中專夢,但從踏入一中的第一天起,我就暗自立誓:必須考上大學。盡管對大學所知甚少,但我深知那是實現“農轉非”、改變家庭命運的階梯。這信念支撐著我度過了四年苦讀的時光,學業成績也始終保持良好。
三、住宿生涯:生活的艱辛與同窗的情誼
整個高中,我都住在學校宿舍。五層宿舍樓,男生住低層(1-3樓),女生住高層(4-5樓),中間一道鐵門相隔。十二人一間的宿舍,六張上下鋪,條件簡陋卻充滿人情味。住宿讓我結識了許多來自各鄉鎮的同學和高年級學長,相處中收獲良多。
一日三餐離不開那個鋁制飯盒。放學后,我們帶著米杯沖向食堂,找到自己的飯盒,吃完洗凈、淘米、加水,再放回巨大的蒸屜等待下一餐。蒸飯生活從初中就開始了。在鎮前中學,每周從家帶一瓶咸菜(蘿卜干、酸菜、筍咸、豆豉、豆腐乳...種類繁多,無一不咸,只為防腐),便是一周的菜肴。到了一中,雖然告別了頓頓咸菜的日子,但因家境拮據,食堂打菜也僅限于能下飯的簡單菜肴。
四、分科與加壓:高考迷霧中的堅持
高二文理分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條讓我毫不猶豫選擇了理科,進入高二(5)班(文科兩個班,理科四個班)。此時,高考的腳步聲漸近。宿舍里與高三補習生的接觸,讓我對大學有了具象認知,更慶幸自己選擇了高中這條路。看著社會飛速發展,也更加堅信唯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小縣城,擁抱廣闊天地。回望當初選擇中專的同學,不免覺得他們若讀高中,或許能考上更好的大學。
學習氛圍日益緊張。金庸武俠小說風靡一時,不少同學沉迷其中,不惜花錢租書(約一元一本),耽誤學業。我深知家境的艱難和學業上的差距(成績尚在中上,但未達年段頂尖),考大學的巨大壓力像鞭子一樣時刻抽打著我,抵御住了小說的誘惑,始終未曾觸碰《射雕》《神雕》等名篇。
五、高三折戟與“完整人生”的預言
高三的班主任是數學魏老師。他的話令我記憶猶新:一是激勵——“你們若真夠強,學校這一屆將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像‘朱國懷那屆’”(朱國懷因高考全省名列前茅而聞名)。另一句卻仿佛宿命的預言——“沒有經歷過補習(高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1996年高考,我們班遭遇滑鐵盧,成績慘淡,大部分同學包括我在內,都踏上了復讀之路,應驗了魏老師的話。750分總分,我只考了四百多分(具體分數已模糊),連省專線(470分)都未達到,更遑論本科線(486分)。
六、補習歲月:磨礪與新生
高考失利后的暑假,我在鎮前老家默默幫農。去復讀,是我心中無聲的決定。父母雖未明言,那份期望落空的煎熬我能感受,但他們依然信任我能拼出來。
我加入了補習班(理科兩個班之一)。教室位于校門左手邊初中部三樓盡頭,寬敞卻擁擠著七八十人。這個混合班里有高四、高五甚至更高復讀生,每個人都帶著高考的傷痕和重新證明自己的決心。補習期間,我與幾位同學在校外合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幾次月考后,我的排名穩步上升,躋身理科補習班前列。
補習生活壓抑沉重。有同學去縣城錄像廳包場解壓(據說警察查場時會喊“一中二中的滾出去”),而我從未涉足。大家埋頭苦讀,經歷過“社會第一次毒打”,深知高考這座“獨木橋”的殘酷。期間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碎的事:一位來自同鄉鎮前的同學壓力過大,從教學樓跳下(所幸送醫后脫險并康復)。這悲劇也波及到他同在補習的姐姐。它時刻警醒著我們:那些當時看似無法逾越的困難,隨時間流逝,終會顯出它真實的尺寸。
七、金榜題名:圓夢西北旗艦
1997年,高考改革節點之年,大學畢業分配走向終結。當福建省重點本科(第一批院校)分數線(546分)公布時,我以631分的成績跨越了這道門檻(當年試題難度大,普通高中重點大學升學率僅約10%)。在信息閉塞的年代,等待錄取通知書尤為煎熬。直到郵遞員送來那份燙金大紅封面的特快專遞——我被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大學數學系錄取!
雖有同學調侃“蘭州洗澡都難”,但于我而言,省會的條件遠勝于農村的艱苦。當時的蘭州大學,以其雄厚的實力(SCI論文全國前三、基礎學科競賽強勁、國家戰略支點地位)被譽為“西北學術旗艦”,是響當當的“211工程”重點大學。這為我現在從事的人工智能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
八、尾聲:時光荏苒,祝福母校
二十八載光陰如白駒過隙,當年青蔥學子兩鬢已染風霜。欣聞母校正值期頤盛典,更得知同窗摯友葉君積友執掌杏壇,恍然如見少年時共窗苦讀、揮斥方遒之景。衷心祝愿他,祝愿政和一中,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桃李芬芳,再創輝煌!
歡迎大家掃描下面二維碼成為我的客戶,扶你上云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