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閱讀筆記
一、核心認知:重新定義 “編程”?
編程的本質:不是 “打字實現功能”,而是 “復雜的工程設計活動”?
核心目標:代碼需同時滿足 “能運行”+“好懂、好改、好擴展”?
反誤區:避免 “功能實現即完成” 的片面認知,忽視規范會導致后續維護成 “迷宮”,甚至引發邏輯漏洞?
代碼的屬性:是 “團隊共同資產”,而非 “個人作品”?
編碼需兼顧可讀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為團隊協作掃清障礙?
二、關鍵實踐:從細節提升代碼質量?
(一)代碼可讀性:寫給人看的 “語言”?
核心原則:代碼首先服務于人,其次才是機器?
具體方法:?
變量命名:體現 “用途” 而非 “類型”(例:避免a/b/c,用userLoginTime替代time1)?
注釋規范:聚焦 “為什么做”(而非 “做了什么”),復雜邏輯需補充背景說明?
代碼結構:拆分長函數(建議單函數不超過 20-30 行),用空行、縮進區分邏輯塊?
(二)錯誤處理:提前預判而非事后補救?
避坑指南:?
不濫用try-catch:避免簡單包裹異常,防止 “吞噬異常” 導致問題無法定位?
異常信息:需具體、可定位(例:“用戶 ID=123 查詢失敗:數據庫連接超時” 優于 “查詢失敗”)?
核心邏輯:覆蓋全異常場景(輸入錯誤、資源不足、依賴故障等),讓異常信息成為 “排查線索”?
(三)模塊化設計:解耦與復用?
核心思路:一個模塊只負責一個功能,降低模塊間依賴?
實踐要點:?
接口設計:明確輸入輸出,隱藏內部實現(“封裝變化點”)?
復用性:避免 “重復代碼”,通過工具類、公共組件提升復用率?
(四)團隊協作規范:統一標準?
關鍵共識:?
編碼風格統一(命名、縮進、注釋格式),減少 “理解成本”?
代碼評審(Code Review):聚焦邏輯正確性、可讀性、可維護性?
版本控制:規范分支管理、提交信息(例:“fix: 修復用戶登錄超時問題”)?
三、長遠價值:超越技術的底層思維?
不受技術迭代影響的原則:?
持續重構:定期優化代碼,避免 “技術債務” 累積?
測試驅動開發(TDD):先寫測試用例,再實現功能,保障代碼正確性?
程序員職業素養:?
對代碼質量的敬畏心:不妥協于 “能用就行”,追求 “優質代碼”?
工程思維:從 “單兵作戰” 轉向 “團隊協作”,關注整體項目價值?
書籍定位:不局限于某一語言 / 框架,聚焦 “編程底層邏輯”,可作為長期參考手冊?
四、實用場景:如何應用書中內容?
個人編程:?
遇到困惑時:查閱對應章節(如 “函數設計”“異常處理”)尋找思路?
編碼前:先明確 “可讀性、可維護性” 目標,避免后續返工?
團隊工作:?
制定編碼規范:以書中原則為核心,統一團隊標準?
新人培訓:將書中基礎理念(如 “變量命名”“模塊化”)作為入門內容?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