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Apps SDK:核心價值、競爭格局與發展猜想
OpenAI Apps SDK:核心價值、競爭格局與發展猜想
0x01 從聊天工具到 “AI 操作系統” 的野心
目前看來,OpenAI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終身陪伴的“個人AI伙伴”,以ChatGPT為入口,通過Apps SDK整合第三方應用,借助API拓展服務,利用“Pulse”功能主動觸達和提醒用戶,并基于歷史數據深度理解用戶需求。
OpenAI的幾項工作的具體分工如下:
- ChatGPT 扮演了 “AI 操作系統 + 應用分發渠道” 的雙重角色。
- 在運營和用戶連接方面,OpenAI 希望通過 App SDK 牢牢掌握應用分發權。App SDK 是開發者將外部應用接入 ChatGPT 的工具包。它背后依靠的是 “模型上下文協議”(MCP)這套技術框架。借助這個工具包,開發者能夠順利地將自己的 APP 改造成能集成進 ChatGPT 的形式,相當于為各種 APP 搭建了一座通往 ChatGPT 的橋梁。
-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 則是 ChatGPT 內應用實現即時交易和變現的關鍵渠道。例如,用戶在 ChatGPT 里看到一款喜歡的商品,無需跳轉到購物 APP,直接在當前界面就能下單付錢。
- 借助 “Pulse” 等功能主動觸達和提醒用戶,并在服務過程中進一步獲取用戶偏好等信息,從而強化對用戶需求的理解。
其實,從這里就能看出,ChatGPT 支持第三方應用,早已不只是 “把聊天工具變強大” 這么簡單。它已經有了從 “超級 APP” 向 “AI 操作系統” 進化的跡象。
0x02 ChatGPT 與 Comet 瀏覽器的 “一站式” 對決
在當前的 AI 領域,能夠讓用戶 “一個工具辦所有事” 的產品備受關注。例如,融合了各種第三方 APP 的 ChatGPT,就有一個強勁對手 —— Perplexity 推出的 AI 瀏覽器 Comet。二者都致力于成為 “一站式平臺”,但到底誰更能滿足用戶需求,還需仔細分析。
Perplexity創始人稱:
Comet瀏覽器——用戶第一次真正擁有一個可以和你一起思考、還能代表你采取行動、甚至自己去執行任務的瀏覽器。 他希望Comet能幫忙解決的事:讓用戶能夠快速做出高質量的決策,把那些繁瑣的、耗費精力的認知勞動交給Comet。因為它有記憶,Comet不僅能回答問題,還能給你量身定制的建議。 用戶和AI助手(Comet)之間存在“握手協議”—— 用戶掌握了屬于自己的“需求端智能”,可以根據提示詞、記憶和偏好去召喚AI助手(Comet)、讓AI助手(Comet)替用戶執行任務。這等于是用戶和助手之間的契約,而這個契約第一次給了用戶對抗大科技公司的力量。這是第一次,AI真正掌握在用戶手中。
以下是Comet瀏覽器的一些核心場景
- 信息提取與處理:可自動讀取長視頻字幕(如 1 小時訪談),篩選關鍵新觀點(如識別 Jensen “GPU 就像時間機器” 等未提及過的表述,排除重復內容),并整理多維度信息(如規模化與靈活性、科學應用、Omniverse 相關觀點)。
- 跨場景任務執行:無需復制粘貼、打開新標簽頁或手動操作,可直接完成多步任務,例如將信息總結發送郵件(支持編輯、潤色,如添加 “Sent from Comet”)、安排會議、在 Amazon 等平臺查找特定商品(如 Jensen 同款皮夾克,不直接下單)。
- 個性化內容篩選與消費:觀看 YouTube 時可指令其 “跳過廣告、抓取核心內容”;查看 Instagram 網紅動態時,能基于用戶情況推薦適配產品,甚至協助下單。
- AI 驅動的商業交互:作為用戶的 AI 商業助手,可過濾廣告主直接推銷,僅呈現對用戶有利的信息;未來廣告可能在 AI 助手與應用間進行(如訂車時 Uber、Lyft 等平臺向助手競爭提供服務),助手會結合用戶偏好(如更愛 Uber)權衡,并向應用收取 “引流費用”,將部分收益返還用戶。
不過,盡管 Comet 功能眾多,融合了第三方 APP 的 ChatGPT 也能做到這些事,甚至能做得更好。畢竟 ChatGPT 本身具備強大的 AI 能力,再加上各種 APP 的加持,無論是提取信息、執行任務,還是個性化推薦、幫助用戶與商家打交道,都能更精準、更順手地滿足用戶需求。如此看來,在這場 “一站式平臺” 的比拼中,ChatGPT 顯然更具勝算。
0x03 AI 賽道的 “入口戰”
雖然 “誰的模型算得更準、回答更聰明”很重要,但是同樣不能忽視的是 “用戶能在哪用到這個 AI”。簡單來說,就是搶 “分發權”:誰能將自己的 AI 塞進用戶每天都接觸的設備里,誰才算握住了主動權。
如果 Apps SDK 能持續發展,吸引越來越多開發者將 APP 搬進來,形成一個龐大的應用生態,那對手機廠商來說將是一個重大挑戰。要知道,手機廠商原本依賴自家系統里的應用商店和各種預裝 APP,在 “應用分發” 上握有較大話語權。用戶想裝 APP,大多得從它們的渠道走。但一旦大家習慣了在 ChatGPT 里使用各種應用,不再單獨下載安裝 APP,手機廠商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減弱,相當于手中的 “生態主動權” 被分走了一部分。
像蘋果、谷歌這類做手機系統、賣電腦的廠商,會愿意將 OpenAI 的 App SDK 裝進自己的設備里嗎?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以谷歌為例,它對 Perplexity 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 —— 一直明里暗里阻撓。Perplexity 想直接找摩托羅拉等手機硬件廠商合作,希望讓自己的 AI 助手從手機出廠時就預裝在系統里,變成像 “Siri” 一樣的原生功能。但事情并不順利。有消息說,每次 Perplexity 快要和手機廠商簽合同的時候,谷歌總部(位于山景城)就會打電話過來 “溝通”。明眼人都懂,谷歌絕不想讓手機里那個 “一喊就應” 的默認 AI 入口,被別人搶走 —— 畢竟這個入口攥在手里,才能留住用戶,后續的各種服務和收益才有保障。
Perplexity 想讓自己的 AI 助手從手機出廠時就預裝在系統里,成為 Android 設備上的默認 AI 工具。那么,OpenAI是否也會采用類似的方法?或者更激進一些,直接下場做手機? 目前雖無明確答案。不過,確實有國內做大模型的公司,已經在招人、搭團隊,往 “自己做 AI 設備” 這條路上走了。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