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企業遇上大數據
大數據絕對可以算得上當下的流行話題,購物要大數、出行要大數、看病要大數、上學要大數……,好像什么行業都能與大數據搭上邊,又似乎一切都可以大數據了。對于經歷過多年企業信息化的傳統企業來說,大數據對于他們既清晰、又迷茫,他們有過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商業智能(BI)概念的洗禮,但又看不懂“大數據”與之前的概念有哪些不同。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釋,大數據技術(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顯然上述解釋僅僅是描述了大數據的一些特征,對于企業如何開發大數據、利用大數據進行運營管理,并沒有過過多的指導。
本文建議傳統企業在建設大數據系統的過程中,不僅要建設數據分析平臺,更要構建起一個數據分析的生態圈,讓人人都是分析師,讓數據分析滲透到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真正實現數據運營、科學決策的管理模式。構建數據分析生態圈,可以概括為“兩個市場,一個平臺”,兩個市場是指業務數據市場、分析工具市場,一個平臺是分析觀點分享平臺。
一.業務數據市場,讓業務數據變得開放透明。
業務數據是分析的源泉,沒有數據就談不上大數據。企業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一般都會有多套業務系統在運行,如辦公自動化系統(OA)、財務管理系統、ERP系統等不一而足,但這些業務系統都是孤島式隔離,數據缺乏整合,而且底層數據庫都是經過專業設計、復雜度較高,非廠家技術人員難以使用,通常都是利用定制報表的方式進行分析和使用。因此,在利用數據上存在著數據提取難度高、報表需求響應慢、數據準確性差等問題。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傳統數據結構復雜,對業務人員不開放,利用報表的方式提供數據時,需求人員期望的數據與技術人員提供的報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建設業務數據市場就是將各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抽取、清洗、整合之后,按照業務過程重新進行整合,封裝為統一粒度、統一維度的數據庫表。這些數據表的特點就是能被業務人員所理解并解讀分析,這樣業務人員可以在較早期就發現數據中間存在著的問題。在建設數據市場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l 采用維度建模方法,以“易懂性、易用性”為原則。業務數據市場的數據是供企業分析人員使用,他們更多的是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數據結構應該符合多數人的直覺,而非像傳統“三范式”那樣,需要借助復雜的ER圖才能表述清楚。對于專業的IT人員,尤其是要抵制將維度模型設計成“雪花模型”以節省數據重復、增加靈活性的誘惑,從而帶來模型復雜性的代價;
l 全面梳理業務,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傳統企業的業務系統,多數是煙囪式的軟件系統,若不在企業層面進行業務梳理,就不能很好地對數據進行整合,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在整合數據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統一的維度才能有效實現數據整合,比如,統一的客戶編碼、身份證號等,所以梳理企業層面的統一維度是實現數據整合的關鍵步驟;
l 分主題、穩步推進。企業運營涉及的業務過程眾多,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可能的。在建設企業數據市場時,要根據企業的特點,優先建設對運營最重要的業務,盡快投入使用,逐步完善,比如,一個銷售類的企業可以先將訂單業務整合起來;
二.分析工具市場,打造適合需要的分析框架。
數據是一座金礦,但還需要依賴好的工具才能將金子提煉出來。直接分析原始數據雖然靈活,但更加適用于高水平的人員,對于大多數的一線員工,應該提供更加易用的分析工具,如報表、圖表、報告等,將業務指標以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分析工具市場就是企業內部匯集分析工具的地方,提供給員工根據自身情況使用。
分析工具市場包含兩部分功能,一是制作分析工具的開發平臺,一是運行分析工具的門戶平臺。在建設分析工具市場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l 分析工具市場建設。從技術角度來看,分析工具市場可以找到眾多的軟件系統滿足需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采購、或使用開源,搭建這么一套軟件系統,既能讓企業自己定制報表、分析圖表,也能將制作好的分析報表展現出來;
l 分析工具的開發以企業自身為主,外購為輔。分析工具與業務特點、與人員使用習慣等因素緊密關聯,其需求變化頻率高,全部依賴外部廠家開發,則一方面費用較高,另一方面需求響應也不及時,可能等開發出來,分析的需求卻沒有了,因此企業要培養自己的開發隊伍,可以利用數據市場中的數據開發出各類查詢報表、分析圖表等;
三.分析觀點分享平臺,讓數據分析社交化。
大數據時代,在數據充裕的同時,帶來了有價值分析結果的匱乏。數據分析,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而是需要人人參與、百家爭鳴的氛圍,要在企業內部樹立人人都是分析師的理念。
分析觀點分享平臺的建設,采用類似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的機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對數據的分析觀點,通過轉發、評論機制,讓有價值的觀點浮上來,在這個過程中,分享觀點的個人可以獲得成就感,轉發、評論的人有參與感,企業從中獲取到對運營決策有價值的想法,基于數據分析過程實現了科學、民主的決策。在建設分享平臺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l 人員關注機制。由于企業運營不同于互聯網,存在著一定的封閉特性,不建議采用微博關注的開放性,而應該采用朋友圈類似的“關注-同意”的朋友機制,避免不適當的關注帶來的信息泄露;
l 分享范圍控制。由于企業數據的特殊性,員工在分析觀點的時候需要控制分享范圍,避免機密信息的泄露。控制分享范圍,既要有人工控制,也要從平臺層面通過權限控制,如財務數據的分享范圍僅限某幾個部門或人員等;
l 分享觀點排序算法。綜合多種因素對發表出來的觀點進行排序,以便讓展現到每個人眼前的都是最符合期望的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分享環境,避免劣質內容驅逐優質觀點給生態圈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相信企業通過建設“兩個市場,一個平臺”,一定可以充分發現數據價值,在大數據的浪潮中游刃有余,真正實現數據運營、科學決策的管理模式,避免經驗決策帶來的錯誤。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