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果山》到《懸鑒》:一首詩的蛻變與AI元人文理論的建構歷程

從《花果山》到《懸鑒》:一首詩的蛻變與AI元人文理論的建構歷程
摘要
本文系統(tǒng)梳理了2025年8月21日至10月13日期間,作者通過持續(xù)修訂舊作《花果山》,在詩學層面實現(xiàn)四重突破,并基于現(xiàn)實事件的激發(fā),最終完成《七絕·悟空》定稿,進而建構出"AI元人文"理論框架的完整過程。該歷程不僅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經驗先于理論構建"的治學理念,也彰顯了詩性思維在回應技術倫理問題中的獨特價值。
一、詩學突破的四重進階:修訂期的精神歷程(2025.8.21-8.29)
本次思想突破發(fā)端于對《花果山》一詩的深度修訂,呈現(xiàn)出清晰的階段性演進特征:
- 視角獨立(8.21-8.22)
· 8月21日完成《卅年猴戲觀》,標志主體從對神話符號的依附,轉向對現(xiàn)實經驗的審視
· 8月22日寫成《金蘭橋》階段稿,摒棄傳說敘事,回歸歷史本體
· 突破意義:確立"經驗先于符號"的創(chuàng)作原則,為后續(xù)理論建構奠定方法論基礎
- 哲學奠基(8.23)
· 在深夜頓悟中捕獲"石鏡磨云跡自環(huán)"一句,成為全詩的認知軸心
· 詩句融合"石鏡"之本真、"磨云"之淬煉與"跡自環(huán)"之圓融,標志思考從抒情表達向哲學認知的躍遷
- 現(xiàn)實擊穿(8.26)
· 窗外霸凌事件的聲響與三十年前的鞭梢記憶相互映發(fā),催生出"嬉斗長天撩一線"
· 理論意義:印證"現(xiàn)實之刃"的命題,揭示真實經驗對思想體系的建構性作用
- 境界升華(8.28-8.29)
· 將"桑梓"提升為"來路",實現(xiàn)從地理故鄉(xiāng)向生命歷程的哲學轉化
· 以"與"字消解主客對立,達成與歷史經驗的全面和解
· 終稿落定:"余溪回望水潺潺,石鏡磨云跡自環(huán)。嬉斗長天撩一線,悟空來路與關山"
二、現(xiàn)實與詩學的互文:衡陽事件的觸發(fā)意義(2025.8.29)
在《悟空》定稿同日發(fā)生的"衡陽麻衣陳情事件",構成理論建構的關鍵觸媒:
· 現(xiàn)實困境與詩學修訂期形成歷史性呼應
· "麻衣"意象同時貫通現(xiàn)實場域和詩學宇宙(后見于《懸鑒》"霜仗麻衣")
· 印證任何有效的理論建構必須植根于具體的歷史經驗與人文感知
三、從詩學到理論:AI元人文的體系化形成(2025.9.8-10.13)
9月8日,官方AI對事件的報道引發(fā)深層反思:
· 意識到技術敘事與人文感知之間的闡釋裂隙
· 此前詩歌修訂中獲得的認知工具,正可回應此一困境
在隨后構思中,以《悟空》之哲學突破為基,展開系統(tǒng)理論建構:
- 將詩學突破中的四重進階,升華為"AI元人文"的核心方法論
- 以"石鏡-來路-與關山"構建價值坐標系,重構AI倫理的認知框架
- 創(chuàng)作《懸鑒》七律,以八句詩行確立理論體系的八重綱領
9月12日,《AI元人文(元章):懸鑒》正式發(fā)布,標志著理論框架的初步確立。后續(xù)于2025年10月13日發(fā)布的《AI元人文構想:基礎理論框架解析(簡報)》,進一步推進了理論的系統(tǒng)化與明晰化,完成了從詩學實踐到完整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
四、結論:生命經驗作為理論的源頭活水
本歷程完整呈現(xiàn)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循環(huán)的完成:
詩歌淬煉(方法訓練)→ 現(xiàn)實擊穿(經驗賦能)→ 理論建構(體系成形)
其中最具啟示性的發(fā)現(xiàn)在于:
· "AI元人文"的真正源頭,并非技術哲學的內部爭論,而是《悟空》詩所完成的"自我的認知革命"
· 理論體系的建立,實為生命經驗在哲學層面的自然展開,是"悟空來路"后必然面對的"思想關山"
· 衡陽事件作為歷史導火索,確保理論建構始終錨定于具體的時代語境與人文困境
這一從個人詩學到文明敘事的完整路徑證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元理論,永遠是帶著體溫、印著時代痕跡的思想結晶。它始于一句詩的蛻變,最終抵達的是對人類文明深層困境的有力回應,為AI時代的人文思考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岐金蘭
2025年10月13日
跋
此文之成,猶如《悟空》詩七年蛻化的縮影。從"花果山"的質樸初心,到"懸鑒"的哲學自覺,每一步突破皆以生命經驗為基石。理論不過是經驗的必然升華,而詩歌始終是思想的先行者。在這個AI重構認知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到具體的歷史現(xiàn)場,在現(xiàn)實的擊穿中尋找答案。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