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院士高瞻遠矚:三大趨勢勾勒中國AI發展路徑,元人文構想恰逢其時
潘院士高瞻遠矚:三大趨勢勾勒中國AI發展路徑,元人文構想恰逢其時
拜讀潘云鶴院士在2025網易未來大會上的深刻洞見,深受啟發。院士提出的三大趨勢——專業大模型崛起、具身智能泛化深化、AI引領平臺經濟2.0——精準描繪了中國人工智能邁向“人工智能+”深水區的戰略藍圖。
我們尤為贊同院士對專業大模型發展路徑的前瞻判斷。當前依賴通用大模型進行垂直應用的路徑,其核心瓶頸正是“幻覺問題”。院士指出,破解之道在于匯集學科、產業、應用三類“教科書級”專業數據,直接訓練高質量的專業大模型,并提出了“先專后通”這第二條可能更自然、更通暢的發展路徑。這一思路與我們在“AI元人文”構想中的核心主張不謀而合。
我們認為,在解決“數據從哪里來”的技術問題之上,還存在一個更根本的“價值如何權衡”的文明命題。當多個專業大模型(即多個“專才”)為同一目標提供決策支持時,它們所代表的專業價值(如醫療模型的“生命權至上”與工程模型的“成本最優”)可能發生沖突。這正是“AI元人文”構想致力于解決的核心問題。
我們的構想旨在為此提供一個“價值操作系統”:
- 價值原語解構:將院士強調的各類專業知識和產業訴求,原子化為可計算、可觀測的“價值原語”,例如在醫療領域將“療效”、“成本”、“可及性”量化為可博弈的向量。
- 悟空之眼洞察:當不同專業模型的價值主張在具體應用中產生張力時,系統不進行武斷的取舍,而是通過全景記錄和并行審閱,洞察那個“全局價值張力最合理”的平衡點,為最終的人類決策提供最清醒的參考。
此外,院士對具身智能將向群體智能和人機融合深化的判斷,也極大地拓展了“AI元人文”的應用場景。無論是智能碼頭中異構智能體的協同,還是外骨骼系統與人的融合,其背后都是復雜價值流的交互,都需要一個能夠容納并創造性轉化價值張力的框架來支撐。
潘院士的演講,從國家戰略和產業實踐的高度,指明了AI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而“AI元人文”構想,則試圖從文明架構的底層,為這些強大的技術注入持續的價值清醒與倫理韌性。岐金蘭團隊將努力促成二者結合,或能為中國在智能時代走出一條既強大又智慧的發展道路貢獻綿薄之力。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