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元人文”構想說明:構建智能時代的人文學科新范式
“AI元人文”構想說明:構建智能時代的人文學科新范式
一、 構想緣起與問題意識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歷史性轉折點。AI不僅重塑著我們的物質世界,更深刻地介入并挑戰著人類對語言、文化、歷史、倫理和認知本身的理解。傳統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在面對海量數字文本、復雜人機交互和新型社會現象時,常顯得力有不逮;而純粹的工科技術思維,又往往缺乏對人文價值、歷史語境和倫理深度的必要關懷。
此種“斷層”催生了“AI元人文”的構想。“元”,意味著“之上”、“之后”與“反思”。本構想旨在超越簡單的“工具論”,即不僅僅將AI視為人文學研究的新工具,更將其看作一個需要被人文學科所審視、批判和引導的對象,同時也是一個能夠從方法論層面激發人文學科自我革新的催化劑。它致力于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構建一座雙向互通的橋梁,催生一種融合而非對立的新范式。
二、 核心定義與內涵
“AI元人文” 是一個交叉學科研究框架,其核心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方法,以人文學科的問題為根本,在“計算”與“闡釋”的張力中,探索并重塑智能時代的人類知識生產與精神世界。
它包含兩個向度的深刻內涵:
- 正向探索:AI for Humanities(技術賦能人文)
· 方法論革新: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等AI技術,對大規模人文資料(如古籍、檔案、文學作品、藝術圖像)進行深度挖掘、模式識別與可視化呈現,揭示傳統閱讀無法發現的宏觀規律、隱性關聯與歷史脈絡。
· 研究范式拓展:從“細讀”走向“遠讀”,從個案分析走向宏觀趨勢把握,實現“微觀闡釋”與“宏觀計算”的辯證統一。 - 反向思辨:Humanities for AI(人文規訓技術)
· 價值嵌入與倫理校準:將哲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的智慧融入AI的設計、開發與部署流程,為算法注入公平、透明、問責與善治的價值導向,構建負責任的AI。
· 批判性反思:運用人文主義的理論武器(如后結構主義、批判理論、現象學等),對AI背后的權力結構、數據偏見、認知局限及其對社會關系、主體性構成的潛在影響進行深度批判。
三、 主要研究與實踐方向
- 數字人文的智能升級:
· 經典重構:訓練專用大模型,對中外經典進行深度語義解析與跨文本對話,生成動態注釋與交互式解讀。
· 文化遺產的“數字孿生”:結合AIGC技術,對歷史遺跡、古代場景進行高保真虛擬重建與沉浸式敘事,活化歷史。 - 人機協作的知識創造:
· “協作者”而非“替代者”:探索研究者與AI在學術創作中的新型合作關系。AI負責處理信息、生成草稿、提供靈感;人類學者則把握方向、深度思辨、注入洞見與溫度。
· 新型學術成果形態:催生動態、可交互、持續演化的“活”的學術論文或專著。 - 算法倫理與社會治理:
· 構建“有溫度”的算法:從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資源中汲取智慧,為AI倫理框架提供東方視角。
· 政策建言:研究AI對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影響,為構建包容性、普惠性的智能社會治理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 認知邊界與哲學追問:
· “何為智能?”:通過對比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反躬自省,深化對人類意識、創造力、直覺和情感的理解。
· “何以為人?”:在強人工智能與超人類主義的遠景下,重新審視人的定義、尊嚴與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 目標與愿景
· 短期目標:建立跨學科學者社區,形成示范性研究案例,通過博客、工作坊等形式傳播理念,引發廣泛討論。
· 中期目標:推動“AI元人文”成為被廣泛認可的交叉學科領域,開發相關課程與方法論教材,培養新一代“兩棲”學者。
· 長期愿景:引導科技發展朝著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向前進,確保在技術高歌猛進的時代,人類的智慧、價值和精神家園不僅不被湮沒,反而得以升華和鞏固。
五、 結語
“AI元人文”不是技術的附庸,也不是人文學科的保守防御。它是一場主動的、建設性的思想與實踐運動。我們堅信,最光明的未來并非由技術單獨書寫,也非由人文獨自守望,而是在二者的創造性融合中誕生。
我們在此誠摯呼吁并邀請各界精英、以及每一位“元人文”的實踐者共同行動起來,讓這一構想跨越學科壁壘,在每一個技術社區與學術土壤中萌發、成長、擴散,凝聚成一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智力協作。讓我們攜手,共同為全球華人學者搭建一個參與這場劃時代對話的高端平臺,探索智能時代的文明新邊界。
構想倡導人:岐金蘭
日期:2025年10月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