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都在追求什么?
轉自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gaofei_upc/article/details/4963328
首先,我以自問自答開始。
Q 什么人在當程序員?
A 基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Q 為什么?
A 因為這些孩子沒有社會關系,長大后基本只能靠手藝吃飯。
Q 為什么選程序員這樣的工作?
A 相對于風吹雨淋的烤紅薯和修車,程序員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是城管看不起烤紅薯的人,因為烤紅薯的人如果能做高薪程序員的話,他還是繼續一天烤幾個紅薯? 烤紅薯的人其實是不想烤紅薯的,同理,程序員其實是不想當程序員的。
Q 那么,如果這些孩子在大學的時候非常優秀,除了學習優秀,又成為了學生會主席什么的,各方面都不錯,那么可以走上領導的道路么?
A 除了留校當行政以外(那還是N多人競爭一個名額的),沒有可能了。社會關系指的是"父母"的社會關系,你認識某某名人,某某領導,除非是連帶關系,否則這種社會關系沒有什么用處。能擺的上臺面的成功秘訣都是廢話,不會有用的。
Q 那么,一定是從某個行業的底層開始干嗎?
A 看起來是的,無論哪個行業,包括程序員,除了自己開公司的以外都得靠自己剝削自己來積累財富,慢慢往上爬。
Q 但是還是有變成了鳳凰的山雞啊,你看那幾個IT名人,不都是這樣的么?
A 可是概率多大呢? 大多數人還是窮人----拿著不錯的薪水但是大部分都孝敬了磚頭和車輪,自己消費的少之又少,真是趕上孺子牛了。而且有什么其它的內幕和不見光的過程,人家也不會告訴你。
Q 能改變么?
A 基本不能改變。因為我們程序員喜歡自己騙自己。
話歸正題,剛剛看到幾個才畢業的網友在談論事業,薪水,婚姻,房價等問題。最后歸納成一個問題"程序員的未來在哪里"?
我說,"我不是什么前輩,我已經,也只上了4年的班。但是,我想負責任的說: 哪怕你月薪稅后到N萬了,仍然沒有未來。"
這是所有人的問題。錢是水漲船高的。"你"那時候的目標是,啊,想在北京買個X百平的房子,似乎下輩子都攢不夠錢啊。
為什么?
社會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從個人來看,是建設個人美好的未來;但是從整體來看是大家一起努力來把"未來幸福"的門檻整體抬高。我們很大一部分努力的結果,最后變成了相互之間造成的痛苦,這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個人追求幸福的結果是整體的不幸,這個是永恒無解的問題-----就好像我們所有的人小的時候,都犧牲童年的幸福去追求比別人更成功一樣(什么奧賽班,美術課等等),結果就是所有的人成功幾率都不會增加,得到唯一結果的就是所有的人童年都不幸福。
這個悖論問題就是囚徒困境,永恒無解。
過去的青年是這樣的迷茫,現在的青年是這樣的迷茫,等我們成了灰,未來的青年還是這樣的迷茫。
在這個問題上,不止是80后,所有的x0后,我們的父輩,我們的后代,都逃不出這個怪圈。
關于烏托邦:
我們的期許其實就是一個烏托邦。
我們一遍又一遍的談論,如何發展,如何加薪,如何升職,如何xxx...xxx,為何?
因為我們害怕未來!所以我們給自己一個期許----未來會更好。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大部分人,自己都是心虛的。生活,它并不美好,也并不糟糕,從來就是那樣。痛苦更多的來自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我們定下一個生活和事業的目標,與其說是胸有大志要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不如說是來自于對"低收入低社會地位以及沒有安全感"的恐懼預感,所以我們才不斷的鞭策自己,自己給自己畫大餅。
80年代的程序員最喜歡談論硬件如何節省內存,用匯編提高效率;90年代程序員喜歡談論微軟,學習微軟和Borland的技術OLE,activeX,VBA,com,delphi,崇拜比爾蓋茨;00年代的程序員愛好談論Google,巴不得鄙視世界上所有不用gg搜索引擎的人;現在的我們看到M$,baidu,Google的筆試題面試題就有一種打開網頁研究一番的沖動-----------好像是看完了以后,馬上就被能其中的某個大公司錄取了,然后幻想著和一同研究的朋友們高喊著"同去,同去"... ...
寫道這里,我發現我還是在做著手上那雖然無聊無法改變世界,卻一直能給我一份薪水的工作。能養家,還能上網。
人有一種弱點,就是會不斷的陷入"想要得到某種解脫的渴望"的痛苦,就像程序員不斷的問自己"我什么時候才能不再編程了",攤煎餅的問自己"我什么時候不再攤煎餅了"。我們自己的理性,并不能使我們從痛苦的泥沼當中,解脫出來。未來是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因為造物主沒有給與我們某種預定的期望.與其為了未來犧牲掉現在眼前的幸福,不如,在當下,做什么事情都對自己好一些。只要是有機會的時候,就優待一下自己。彌賽亞明天不會來了。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