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人團隊如何效率拉滿?——創聯云的開發方法論
原文鏈接:https://www.nocobase.com/cn/blog/shenzhen-chuanglianyun-tech-development-methodology
引言
在很多技術團隊眼中,寫代碼似乎是項目進展的全部。
但對深圳創聯云科技來說,寫代碼只占整個項目周期的 20% 左右。
真正影響交付速度的,從來不是代碼,而是需求、發版、運維與安全測試這些“非編碼環節”。
這支 8 人的技術團隊,常年服務于食品檢測行業——兩個月交付三個項目,項目投入人力減半,交付質量仍保持穩定。他們不靠加班,而靠方法論和工具,讓效率成為體系。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創聯云如何構建這套體系:讓 8 人團隊跑出企業級交付節奏的開發方法。
代碼先行 vs 業務先行
在技術圈里,關于低代碼平臺的討論常常兩極化。
有人擔心它限制靈活性、難以維護,也有人認為它能顯著提升效率。但創聯云的實踐表明,這個爭議的根源其實不在工具,而在開發思維。
“我們團隊成員最早在 2009 年就開始接觸低代碼,之前我們也在釘釘生態里做過大量低代碼項目,也用過框架自研。我們對低代碼一直都是積極的態度。”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他們總結出一個關鍵差別:有的團隊以代碼表達邏輯,有的團隊則以文檔或可視化表達邏輯。前者強調實現,后者強調理解。
創聯云屬于后者。“我們的討論通常不會從代碼開始,而是從業務邏輯和數據結構開始。等到數據模型搭好、關系清晰了,界面和流程自然就能拼出來。”吳正杰說。
這種“業務先行”的方式讓他們在項目初期就能直觀看到結構和可行性,客戶溝通也更高效。對他們而言,寫代碼只是業務落地的一種方式。
從框架到平臺
創聯云一直以“業務先行”的方式思考開發,關注如何讓系統更快落地、邏輯更直觀。多年的項目實踐讓他們看到了兩類路徑的邊界:
- SaaS 低代碼:上手快,卻難以滿足客戶的私有化、安全以及復雜定制要求;
- 傳統框架:靈活,但協作與維護成本高。
“我們的客戶幾乎都是內網環境,他們不可能讓系統跑在外部服務器上。些平臺雖有私有化版本,但動輒幾十萬,成本太高?!?/p>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這讓他們意識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一種兼顧私有化、可擴展性與可配置性的底層平臺。
當他們第一次在 1Panel 的應用面板上看到 NocoBase 時,立刻決定嘗試。
-98rrye.png)
在 1Panel 的應用商店中,NocoBase 已經被下載超過8千次
很快,他們發現 NocoBase 幾乎正好契合團隊的思路:
- 基于數據模型驅動,可從業務邏輯出發構建系統;
- 支持插件擴展,方便項目級定制;
- 允許完全私有化部署,安全合規。
“我們用其他框架和產品做過的項目,在 NocoBase 里重建幾乎不用寫多少代碼。對我們這種小團隊來說,這就是放大器?!?/p>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實踐驗證:兩周完成一個系統
這種以業務邏輯為核心的開發方式,在他們的第一個項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當時,團隊需要為食品檢測過程構建一個“樣品拍照系統”,既包括后臺管理,又包含移動端 App。
他們先在平臺中定義數據源和數據結構,界面自然不是難題;這一步完成后,API 接口也自然形成。
App 團隊直接根據接口文檔進行并行開發,無需等待后端聯調。
不到兩周,整個系統就交付完成——后臺與 App 同步上線,數據通過工作流自動推送到甲方的業務系統。

“以前要寫代碼、要編譯、要發版、還要反復溝通,現在我們直接用接口文檔協同,一步到位。”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這次實踐讓團隊更堅定了自己的方向:數據模型驅動 + 可視化協作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極大地降低了溝通與返工成本。
自此,他們開始探索出一套基于無代碼/低代碼平臺的標準開發模式。
方法一:讓復雜項目可控
創聯云的客戶大多要求源代碼交付。過去使用傳統框架開發時,每個功能往往被拆成多個模塊、庫或服務。結果是——隨著項目數量增長,版本管理、文檔同步、運維切換的成本急劇上升。
“技術人員總想抽象出通用模塊,但在交付型項目里,這反而會增加管理負擔?!?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得益于 NocoBase 的插件化架構,他們把每個項目的定制邏輯獨立封裝,形成清晰的版本邊界與可控的擴展方式——“一項目一插件”。 這讓每個項目擁有獨立的定制空間與可追溯的維護路徑:
- 版本隔離清晰:不再因為不同項目的更新互相影響;
- 維護路徑短:后續修復或擴展時可直接在單插件中操作;
- 交付效率高:對甲方而言,源代碼結構直觀、部署快速。
換來的是更穩定的交付節奏與更輕的運維成本。
方法二:讓版本迭代高效
在食品檢測行業,幾乎所有系統都需要部署在客戶的內網環境中。
這意味著開發人員無法像在互聯網項目中那樣快速上線、遠程更新,而必須經過層層安全防護:VPN、堡壘機、內網跳板、再到 Linux 服務器。
這種傳統模式不僅效率低下,也極易引發版本錯亂和維護疲勞。
“以前每改一點東西,都得連 VPN、進堡壘機、再上傳代碼?!?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切換到 NocoBase 后,系統仍在客戶內網運行,但通過可視化配置直接作用于運行實例,不再頻繁遠程編譯與發版。這不僅節省時間,也減少協作摩擦——從前一次發版需要開發、測試、運維多方配合;現在開發與運維幾乎合并為同一動作。
“我們以前在內網更新一個版本要半天,現在可能十分鐘就能看到效果?!眳钦苷f。

創聯云使用 NocoBase 開發的食品檢查數字化系統
方法三:讓交付質量提升
在項目交付領域,速度往往與質量被視為對立。
但當開發方式從“框架”轉向“產品化”后,這兩者不僅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進。
創聯云的項目幾乎都需要通過甲方的安全測試與漏洞掃描。過去使用傳統框架開發時,每次掃描都會暴露出 5 到 8 個高危漏洞,有的源于依賴庫更新不及時,有的則是代碼集成中的兼容性問題。
“以往我們改來改去,一個安全測試下來要修一星期。”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而在采用 NocoBase 之后,他們最近三份安全測試報告顯示:每份報告僅檢測出 1 個高危漏洞,而且在反饋后數小時內就被修復。
吳正杰坦言,這種響應速度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團隊在交付時更有信心。
這一變化的關鍵在于架構差異。
傳統框架下,集成商通常需要自行拼裝依賴庫、前后端框架、權限系統和日志模塊,每個部分都可能成為漏洞入口;而在平臺化架構中,這些組件由核心團隊統一維護與更新,開發者關注的只是業務邏輯。
這種職責分層帶來了三重效益:
- 漏洞面收斂:減少自研與第三方依賴混用帶來的不確定性。
- 安全響應快:平臺團隊集中修復,用戶無需逐個排查依賴。
- 質量穩定:產品化積累經驗,避免重復踩坑。
對創聯云來說,他們可以把精力從“修 bug”轉移到“優化業務”。
給垂直行業技術團隊的啟發
創聯云的故事并不僅僅關于食品檢測行業。他們總結出的一套適用于各類垂直行業小團隊的開發方法論。無論是制造業的質檢平臺、醫療機構的隨訪系統,還是政務審批、倉儲物流等場景,這些經驗都具有普適意義。
- 業務驅動,而非代碼驅動。
以可視化和文檔表達邏輯,讓團隊在項目早期就對系統結構和可行性達成共識。這樣做不僅減少了“寫錯代碼”的風險,也讓客戶更容易參與到設計階段。
- 模型先行,前后端并行。
通過數據模型定義出系統的核心結構,再自動生成界面和接口,讓前端、App 團隊與后端同時推進。這種方式極大地壓縮了交付周期,也提升了協作穩定性。
- 標準化是質量的起點。
通過統一架構、流程與交付規范,讓質量控制從事后修復轉向過程可控,確保每個項目都以可復用、可驗證的方式穩定運行。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在于:它們把 70%–80% 的非編碼環節可視化、可協作、可控化。
“低代碼并不是削弱技術,而是讓技術人員把精力用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結語
效率是一種系統能力。
在這樣的體系中,開發者擺脫瑣碎重復,客戶更早看到成果,團隊在每一次交付中積累可復用的能力。
這正是小團隊最寶貴的競爭力。
“小團隊并不意味著小產出,只要方法對,八個人也能做出八十人的成果?!? —— 吳正杰,創聯云科技負責人
這也是創聯云希望傳遞給更多垂直行業開發團隊的信念。
更多 NocoBase 的用戶故事:

一支 8 人的技術團隊,常年服務于食品檢測行業——兩個月交付三個項目,項目投入人力減半,交付質量仍保持穩定。他們不靠加班,而靠方法論和工具,讓效率成為體系。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