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數據指標
1、IP (Internet Protocol) : 獨立 IP 數。
2、UV (Unique Vi/sitor) : 獨立訪問客數。
3、PV (Page View) : 頁面瀏覽量/閱讀量。
4、VV (Visit View) : 訪問次數。
5、DAU (Daily Active User) : 日活躍用戶數。
6、MAU (Monthly Active User) : 月活躍用戶數。
日均活躍用戶數量(DAU)是用于反映網站、互聯網應用或網絡游戲的運營情況的統計指標。日活躍用戶數量通常統計一日(統計日)之內,登錄或使用了某個產品的用戶數(去除重復登錄的用戶)。受統計方式限制,互聯網行業使用的日均活躍用戶數指在統計周期(周/月)內,該App的每日活躍用戶數的平均值。
通常 DAU 會結合 MAU 一起使用,這兩個指標一般用來衡量服務的用戶粘性以及服務的衰退周期。
7、DNU (Day New User) : 日新增用戶。
8、活躍留存率 : 指某日新增用戶在其后 N 日仍啟動該 APP 的用戶數,占所選日期新增用戶數的比例。
9、TGI (Target Group Index) : 目標群體指數。
TGI(Target Group Index)指數,是反映目標群體在特定研究范圍(如地理區域、人口統計領域、媒體受眾、產品消費者)內的強勢或弱勢的指數。
TGI指數 = [目標群體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體所占比例 / 總體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體所占比例] * 100
TGI指數高于100,代表該類用戶該特征比例高于整體水平,即具有更高的相關傾向或偏好;小于100,則說明該類用戶相關傾向較弱;等于100表示在平均水平。
TGI指數常用于用戶畫像的評判中,它可以清晰地反映不同群體某一特征的關聯程度,并進行直觀的比較,挖掘更多潛在的用戶價值。
行為數據指標
用戶訪問類的指標有13個:PV、UV、DV、日新增用戶數、獲客成本、用戶訪問時長、人均頁面訪問量、人均瀏覽頁數、平均訪問頁面、訪問來源、平均停留時間、跳出率、搜索訪問次數占比。(其中PV、UV、DV同用戶行為指標定義相同,請參考上面介紹,這里省略)
1、日新增用戶數:在某個時間段內使用網站或應用的新用戶總數(統計周期一般為天)。
2、獲客成本:獲取一個客戶所花費的平均成本。
3、用戶訪問時長:一次會話持續的時間。
4、人均頁面訪問量:人均頁面訪問量 = 通過瀏覽器訪問的 Session 來記錄的訪問數 / UV
5、人均瀏覽頁數:每個唯一身份訪問者(UV)頁面瀏覽量(PV)的平均數,人均瀏覽頁數 = PV / UV
6、平均訪問頁面:平均每次訪問瀏覽的頁面數量,平均訪問頁數 = 瀏覽量 / 訪問次數
7、訪問來源:也稱為“推薦來源”,通常互聯網用戶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某網站訪問,這里的“渠道”就是“訪問來源”。
8、平均停留時間:訪客在一次訪問中,平均打開網站的時長,即每次訪問中,打開第一個頁面到關閉最后一個頁面的平均值。
9、跳出率:只訪問了入口頁面(如網站首頁)就離開的訪問量與所產生總訪問量的百分比。
跳出率 = 訪問一個頁面后離開網站的次數 / 總訪問次數
10、搜索訪問次數占比:搜索訪問次數就是訪客點擊搜索結果到達網站的次數。
搜索訪問次數占比 = 搜索訪問次數 / 總訪問次數
用戶轉化類指標共有15個:最近購買間隔、購買頻率、購買商品種類、平均每次消費額、單次最高消費、日應用下載量、一次會話用戶數、用戶會話次數、漏斗轉化--第一步進入次數、漏斗轉化--中間步進入次數(漏斗中)、進漏斗轉化--進入率(漏斗中)、漏斗轉化--進入次數(漏斗中)、漏斗轉化--進入率(漏斗中)、漏斗轉化--退出次數、漏斗轉化--退出率。
1、最近購買間隔:用戶最近一次購買距離當前的天數。
2、購買頻率:用戶在一段時間內購買的次數。
3、購買商品種類:用戶在一段時間內購買的商品種類。
4、平均每次消費額:也稱為客價,平均每次消費額 = 用戶在一段時間內的消費總額 / 消費次數
5、單次最高消費額:用戶在一段時間內購買的單次最高支付金額。
6、日應用下載量:單個用戶賬戶下載的應用數量。
7、一次會話用戶數:即下載完App,僅打開過產品一次,且該次使用時長在 2 分鐘以內的新用戶數量。
8、用戶會話次數:用戶會話(Session),是用戶在時間窗口內的所有行為集合。用戶打開App、搜索商品、瀏覽商品、下單并且支付、最后退出的整個流程算作一次會話。
9、漏斗轉化 — 第一步進入次數:第一步進入次數 = 含有此頁面的訪問次數
10、漏斗轉化 — 中間步進入次數(漏斗中):在漏斗上一步進入次數中以上一步為前鏈進入此步的次數。
11、進漏斗轉化 — 進入率(漏斗中):進入率 = 在漏斗上一步進入次數中以上一步為前鏈進入此步的次數 /上一步進入次數
12、漏斗轉化 — 進入次數(漏斗中):在當前步驟的進入次數中,沒有進入漏斗下一步而去了其他頁面的次數。
13、漏斗轉化 — 進入率(漏斗中):進入率 = 在當前步驟的進入次數中沒有進入漏斗下一步而去了其他頁面的次數 / 當前步驟的進入次數。
14、漏斗轉化 — 退出次數:在當前步驟的進入次數中,沒有進入漏斗下一步直接退出網站的次數。
15、漏斗轉化 — 退出率:退出率 = 當前步驟退出次數 / 當前步驟進入次數
用戶留存類指標共有15個:用戶留存率、渠道留存率、次日留存率、退出率、活躍度、活動參與率、活躍交易用戶數、DAU、MAU、用戶回訪率、用戶流失率、功能使用率、GMV、復購率、退貨率。
1、用戶留存率:留存用戶數占當時新增用戶數的比例(這里的“當時”指的是用戶首次使用網站或App的時間點,一般統計周期為天)。
2、渠道留存率:不同用戶渠道的用戶留存率。
3、次日留存率:次日留存率 = 當時新增用戶中在第 2 天依然使用網站或App的用戶數 / 當時新增用戶數
次日留存分析需要結合產品的新手引導設計和新用戶轉化路徑等一起進行。
4、退出率:退出率 = 從該頁退出的頁面訪問數 / 進入該頁的頁面訪問數
5、活躍度:線上產品的用戶在線時長以及登錄頻次。
6、活動參與率:參加活動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
7、活躍交易用戶數:和活躍用戶一樣,活躍交易用戶也可以區分成首單用戶(第一次消費)、忠誠消費用戶、流失消費用戶等。
8、DAU:日活躍用戶數量(Daily Active User),指的是一個統計日內登錄或使用某個產品、獨立不重復的用戶數。
9、MAU:月活躍用戶數量(Monthly Active Users)。
10、用戶回訪率:用戶回訪率 = 回訪用戶數 / 統計周期內流失的用戶數 x 100%
11、用戶流失率:如果在某段時間內消費的人群中,一部分人在一個流失周期后邊為流失人群,那么流失人群人數與消費人群的總人數之比被定義為流失率。首先要確定如何定義客戶流失行為,不同運營人員對流失行為的定義不同。
12、功能使用率:產品重要功能的使用指標,如收藏率、點贊率、評論率等。
13、GMV :一段時間內的成交總額。
14、復購率:計算復購率有兩種方法:
1. 復購率 = 重復購買客戶數量 / 客戶樣本數量。
2. 復購率 = 客戶購買行為次數(或交易次數)/ 客戶樣本數量
15、退貨率:退貨率 = 產品售出后由于各種原因被退回的數量 / 同期售出的產品總數量
用戶社交類指標共8個:好友數量、帖子數量、看帖數量、回復數量、分享數量、點贊數量、轉發數量、評論數量。
1、好友數量:用戶分享渠道可以細分為微信好友/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
2、帖子數量:發帖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3、看帖數量:瀏覽帖子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4、回復數量:回復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5、分享數量:分享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6、點贊數量:點贊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7、轉發數量:轉發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8、評論數量:評論數量級按自定義時間窗口統計。
數據分析術語
用戶畫像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用戶的社會屬性、生活習慣、消費行為等信息而抽象的出的一個標簽化用戶模型。勾畫用戶畫像的核心在于給用戶貼“標簽”。(涉及的元素比如用戶的姓名、年齡、收入、喜好、購物習慣等)
1、海盜模型(AARRR):獲取用戶(Acquisition)、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率(Retention)、獲取收入(Revenue)、自傳播(Refer),這五個單詞的縮寫,分別對應用戶生命周期的 5 個重要環節。
RARRA模型:AARRR模型的核心在于獲客,而RARRA模型則專注于用戶的留存。
2、OSM模型:OSM模型(Object-Strategy-Measure)就是把宏大的目標拆解,對應到部門內各個小組具體的、可落地、可度量的行為上,從而保證執行計劃沒有偏離大方向。
3、RFM:根據客戶的交易頻次和交易額衡量客戶的價值,對客戶進行細分。RFM是衡量客戶價值的三個維度,分別是R(Recency)交易間隔、F(Frequency)交易頻度、M(Monetary)交易金額組成。
4、ABTest:AB測試是為App或Web的界面/流程制作的兩個(A / B)或多個(A/B/n)版本,在同一時間維度中,分別讓組成成分相同/相似的訪客群組(目標人群)隨機的訪問這些版本,收集各群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后分析、評估出最優版本,正式采用。
5、數據埋點:數據埋點是一種常用的數據采集方法,是數據產品經理、數據運營以及數據分析師,基于業務需求或產品需求對用戶在應用內產生行為的每一個事件對應的頁面和位置植入相關代碼,并通過采集工具上報統計數據,以便相關人員追蹤用戶行為和應用使用情況,推動產品優化或指導運營的一項工程。
6、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life time value)也就是用戶生命周期價值,是產品從用戶獲取到流失所得到的全部收益的總和。LTV 用于衡量用戶對產品所產生的價值,是所有用戶運營手段為了改善的終極指標,同時LTV也是應該是所有運營手段的最終衡量指標。
7、歸因分析:在數據時代,廣告的投放效果評估往往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而歸因分析(Attribution Analysis)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廣告效果的產生,其功勞應該如何合理的分配給哪些渠道。
統計學常用語
1、絕對數和相對數:
絕對數:是反應客觀現象總體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下的總規模、總水平的綜合性指標,也是數據分析中常用的指標。比如年GDP,總人口等等。
相對數:是指兩個有聯系的指標計算而得出的數值,它是反應客觀現象之間的數量聯系緊密程度的總和指標。相對數一般以倍數、百分數等表示。相對數的計算公式:
相對數 = 比較值(比數)/ 基礎值(基數)
2、百分比和百分點:
百分比:是相對數中的一種,它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稱為百分率或百分數。百分比的分母是100,也就是用1%作為度量單位,因此便于比較。
百分點:是指不同時期以百分數的形式表示的相對于指標的變動幅度,1%等于一個百分點。
3、頻數和頻率:
頻數:一個數據在整體中出現的次數。
頻率:某一事件發生的次數與總的事件數之比。頻率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數表示。
4、比例和比率:
比例:是指在總體中各數據占總體的比重,通常反映總體的構成和比例,即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比率:是樣本(或總體)中各不同類別之間的比值,由于比率不是部分與整體之間對比關系,因為比值可能大于1。
5、變量:變量來源數學,是計算機語言中能存儲計算結果或能表示值抽象的概念。變量可以通過變量名來訪問。
6、連續變量:在統計學中,變量按變量值是否連續可分為連續變量與離散變量兩種。在一定區間內可以任意取值的變量叫做連續變量,其數值是連續不斷的,相鄰兩個數值可作無限分割,即可以取無限個值。如年齡、體重等變量。
7、離散變量:離散變量的各變量值之間都是以整數斷開的,如人數、工廠數、機器臺數等,都只能按整數計算。離散變量的數值只能用計算的方法取得。
8、定性變量:又名分類變量:觀測的個體只能歸屬于幾種互不相容類別中的一種時,一般是用非數字來表達其類別,這樣的觀測數據稱為定性變量。可以理解成可以分類別的變量,如學歷、性別、婚否等。
9、均值:即平均值,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
10、中位數:對于有限的數集,可以通過把所有觀察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間的一個作為中位數。如果觀察值有偶數個,通常取最中間的兩個數值的平均數作為中位數。
11、缺失值:它指的是現有數據集中某個或某個屬性的值是不完全的。
12、異常值:指一組測定值中與平均值的偏差超過兩倍標準的測定值,與平均值的偏差超過三倍標準差的測定值,稱為高度異常的異常值。
13、方差:是衡量隨機變量或一組數據時離散程度的度量。概率論中方差用來度量隨機變量和其數學期望(即均值)之間的偏離程度。統計中的方差(樣本方差)是每個樣本值與全體樣本值的平均數之差的平方值的平均數。在許多實際問題中,研究方差即偏離程度有著重要意義。方差是衡量源數據和期望值相差的度量值。
14、標準差:又常稱均方差,是離均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用σ表示。標準差是方差的算術平方根。標準差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標準差未必相同。
15、皮爾森相關系數:皮爾森相關系數是用來反映兩個變量線性相關程度的統計量。相關系數用 r 表示,其中 n 為樣本量,分別為兩個變量的觀測值和均值。r 描述的是兩個變量間線性相關強弱的程度。r 的絕對值越大表面相關性越強。
數據報告常用術語
1、倍數和番數:
倍數:用一個數據除以另一個數據獲得,倍數一般用來表示上升、增長幅度,一般不表示減少幅度。
翻n番:指原來數量的2的 n 次方。
2、同比和環比:
同比:指的是與歷史同時期的數據相比較而獲得的比值,反應事物發展的相對性。
環比:指與上一個統計時期的值進行對比獲得的值,主要反映事物的逐期發展的情況。
3、增量:增長的絕對量 = 現期量 - 基期量
4、增速:增長速度 = (現期量 - 基期量)/ 基期量
5、增長率:增量與基期量之比。
6、增幅:即增長的幅度,也可以理解為增量。
7、基期和現期:
基期:被用作參照物的時期稱為基期,描述基期的量即為基期量。
現期:相對于基期的稱為現期,描述現期的量即為現期量。
8、YTD:截止到今天為止今年的。
9、LY:last year 去年。
10、YoY:跟上年相比。
11、MAT:(Moving Annual Total)年度動態變化總值。
12、Q4 / Q1:4季度 / 1季度。
13、GDP:國內生產總值。
14、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指數。
15、GNP:國民生產總值。
其他
1、ROI:投資回報率
投資回報率的英文名為Return on Investment ,縮寫為ROI。 投資回報率(ROI)= (稅前年利潤/投資總額)×100%。是指企業從一項投資性商業活 動的投資中得到的經濟回報,是衡量一個企業盈利狀況所使用的比率,也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果和效率的一項綜合性的指標。投資回報率(ROI)往往具有時效性——回報通常是基于某些特定年份。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