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書中第4章4.5節所說的結對編程讓我感覺有一點困惑,書中書寫的是結對編程,說實話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詞匯,我能感到這種方式的新特之處,但是對比我現實的編程經歷,我很難想象在一般的企業開發中這樣的行為能否能順利展開,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比如說我們開發基于hadoop的一個小系統,突然忘記一些簡單的命令是常態,這時候不免會去查一些簡單的資料。如果我們采用結對編程的模式,尷尬的事情就會發生了,一起的隊友是否會覺得你能力不足,又或者即使能找到技術匹配的隊友,這時候也很難說他們的性格相符,而且在中國傳統的保守觀念中,很難做到大家一起分享自己隱私。有人在我旁邊看完編程,我會感到渾身不自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2-3.第8章用戶調查,我想在這兒提出2個疑問:
第一點就是8.4中的問卷調查,指出了調查中常見的一些錯誤,但是讀者認為這不是根本的原因,因為在現世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件與自己關系不大的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打10086客服后,他會發一個短信的問卷調查我們大部分事選擇性忽略的,或者有些時候我們登陸網站的時候注冊信息順帶的調查,我們的想法更是快速結束這個調查問卷。導致的結果就是填寫的信息不準確。
第二點就是我在網上參觀其讀者的心得所具有的想法,數據的隱私問題,facebook事件之后大家對個人隱私開始重視起來,對于開發團隊,想要數據拿不到是常事。我自己有幸去成都長虹的燈塔實驗室參觀,期間我跟隨導師在座談會上聽得了他們所做的一個項目(通過移動終端統一控制家電設備),這個項目可以說開發目的非常明確,但是結果是其他公司根本不允許長虹公司這樣拿取自己的數據。還有一個印象深刻得是實在百度超級鏈的大會上,一個研究腫瘤的大學教授希望拿到一些用戶的腫瘤案例來進一步研究,但是擺在現實面前的是大部分醫院為了不承擔后果不愿意把用戶的數據拿給研究者(即使用戶數據被隱藏,本身的腫瘤信息也很難拿到),當然最后這幾個問題他們都做到了解決,因此回歸本書,定義用戶調查還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4.最后是第6章的敏捷開發,我還是沒太懂“敏捷”含義(也許學完整個軟工的體系會有所了解),既然文章中提到了敏捷開發,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做項目時,及早響應需求,盡快發布可用的軟件,這就是敏捷的體驗?但是在我現在的認知中,大概還記得本科旁聽課時,一個老師告訴我,軟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比于造出的飛機,可以說軟件發生故障的幾率更大的多反觀歷史經驗事實也是這樣下圖是我百度隨手一搜出現的:

還有很多經典的事故。在實際開發中,考慮的問題會更多,所以回歸主題,我們是否真的能做到敏捷開發?
5.第5個問題,等我遇到了我來補。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