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的計算機病毒未必都有傳染性或自我繁殖的特性,但是,早期的計算機病毒確實如此。在早期,計算機沒有互聯網,計算機安全主要集中在一次一個地保護計算機系統的密碼上。即使在六十年后,密碼技術依然是信息安全或者網絡安全的基石。
1970年代,一位程序員創建了名為Creeper的程序,這是一種從一個系統移動到另一個系統的蠕蟲病毒程序。Creeper程序員的一位同事創建了名為Reaper的程序來消滅他。該程序發現并刪除了Creeper蠕蟲病毒程序,Reaper程序創建了第一個防病毒程序。
1986年,大腦病毒(C-BRAIN)誕生。大腦病毒,他是公認的第一個流行的計算機病毒程序,大腦病毒運行在DOS系統下,通過軟盤傳播,會在人們盜用軟件時將盜用者硬盤的剩余空間吃掉。因當時公司出售的軟件時常被任意非法復制使得購買正版軟件的人越來越少,于是有人便編寫了大腦病毒來追蹤和攻擊非法使用其公司軟件的人。
1988年11月2日晚上7時左右,莫里斯病毒程序(Morris worm)誕生。莫里斯病毒,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計算機病毒(蠕蟲病毒程序),這個病毒程序只有99行,利用了Unix系統中的缺點,用Finger命令查聯機用戶名單,然后破譯用戶口令,用郵件系統復制、傳播本身的源程序,再編譯生成代碼。莫里斯病毒震動了年輕的互聯網。當時,互聯網上只有10萬臺計算機,而且多數是用于工作,網絡管理員很少采取防護措施,那時候也沒有防火墻這種東西。蠕蟲病毒的風波之后,人們對計算機安全更為在意了,從而導致了計算機信息安全及網絡安全行業的興起。
再后來,就是一些眾所周知的計算機病毒程序,例如:沖擊波病毒程序、CIH病毒程序,熊貓燒香病毒程序、到現如今的超級工廠病毒程序、勒索病毒程序等。為了消滅這些病毒程序帶來的威脅,計算機信息安全及網絡安全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從計算機病毒程序的演變歷史不難看出,計算機越來越多的病毒程序正在演變為內網里的病毒程序。從技術角度來說,計算機病毒程序最終威脅的是主機安全,從場景角度來說,計算機病毒程序最終威脅的是內網安全。計算機病毒程序由外網向內網的滲透,最終目的是取得組織內部系統的控制權或者獲取組織內部系統的重要數據。因此,內網安全防護十分重要,內網安全防線既是縱深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線,亦是攻防雙方技術較量的關鍵戰場。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