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聊到一個話題——消失的“靈性”,一下子聊了很久,聊到最后我們發現,現代社會的信息量真的太大了,簡直就像是汪洋大海一般。我們作為信息時代的信息漁民,雖然并沒有肉體死亡的擔憂,但就像漁民在大海中迷路一樣,我們在信息大海中的精神危險并不比在真正的大海上打魚的漁民要少。大海上漁民若是迷路,即便沒有葬身魚腹,之后的人生也大概率加了各種消極buff——疾病、年齡、貧窮等問題會紛至沓來;而信息漁民的迷失,會逐漸帶來精神上的死亡——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記憶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的人與套了個人殼的算法有何區別?
上面的內容說起來很玄乎,但是很真實,現代人正在逐漸被信息海水淹沒,信息世界的全球變暖正在來臨!對此,我們起碼要做些什么吧。
漁民在大海上有自己的漁船可以保護自己,我們同樣需要打造自己在信息洪流中的安全套。這玩意兒聽上去和性好像有什么關系似的,但實際上,它就是一套隔離措施,就像漁民在大海中把自己與海水隔離開來,我們也需要在必要的時間把自己與龐大的信息流隔離開來。
說起來難做起來容易,信息安全套就是這樣一個反常識的玩意兒。然而,對于不同的人而言,信息安全套是不同的,針對不同的人,信息安全套也要量身定制,同樣的安全套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就是不同的。例如,對于戰地新聞記者而言,平安都市白領的各種故事對他沒什么用,而戰爭地區的談判就有用的多,因此他可以前往戰爭所處的地方而不是某個勾心斗角的都市來利用地理構建信息安全套;同樣的,在應試背景下,中學階段的學生需要的更多是教育,青春期的娛樂及社交,網絡上美國總統候選人之間的撕逼對于他們就是一種干擾,因此他們可以利用不接觸網絡、呆在學校來構建信息安全套。
那么,對于普遍意義上的大家來說應該怎么實現這個流程呢?
總結下來,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明確自己的身份,父母,子女,工人,學生等等,這些都可以算。但是要明確,這個身份是你自己認可的,而不是別人給你貼的標簽,因為你是為自己而活的(為別人而活的請忽視這句話)。同時,最好是以一個身份為主體,同時也可以對之前的身份按影響程度排個序。例如在自己孩子面前,父母的身份就是此時此刻的主體,其他身份在此時起到的作用遠小于父母這層身份帶來的影響,因此主要考慮父母這層影響。
第二步:考慮第一步中選擇的身份的責任與義務。把主體身份的責任以及重點內容作為自己需要的東西,其余全是干擾,如果可以,在選擇結束后,構建一個只存在你選擇的東西的環境,然后按照重要程度逐漸豐富環境,豐富到自己認為足夠滿足身份帶來的基本需要即可。例如學生,就只需要書籍作業,其余全是干擾因素。例如正在工作的我們,工作電腦在手機掃碼登陸個別軟件就足夠滿足使用了,手機在掃碼結束后迅速變成了干擾因素。
第三步:堅持下去,直到習慣這種純粹的生活。這是這里最難的,因為時間會給人帶來各種各樣的誘惑,而違約所帶來的禁果效應又會促使你一次又一次違約。
我想大概就是這樣了,祝愿大家能擁抱美好的生活!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