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紛爭與矛盾轉移

  學校里一家我很喜歡的店家被工商局查了,據說給出的理由是店鋪使用虛擬位置。盡管價格相對學校內另一家店比較高,但這不算太貴,畢竟把我家鄉的味道跨越幾千里帶到這里不容易,還要跨越地域差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所以我是很情愿多花這么一點的錢在它正宗的味道上的。不過還是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他家和另一家店合用一個店鋪,都主要做外賣,之前被安利后找到店家還是費了一番功夫。一想到這么好的店家是因為這么一點事兒被關停,心中很是憤憤不平。

  說實在的,這家店是我在學校里吃飯中為數不多的味道正宗,價格公道,并且截至目前沒有出現過衛生問題的屈指可數的一家還在開的店。似乎前兩個問題在大多數學校里都還算正常,至少我問我在其它學校的朋友,也大多都向我肯定了這一點。為什么我要加粗第三點呢?這與今天我們論證的主題相關——食堂衛生問題在我校根深蒂固。

  雖然我一直認為,食品安全作為店家出售食品的起碼準則,應該不會有哪個店家會為了money而違它。然而,在進入學校成為了幾次“噴射戰士”以后,我發現我還是太年輕了。商家們也太黑了!我悲憤地想。不過,從側面看來廣東果然是發財之地,這些菜成本才幾塊錢,就能賣到幾十塊錢,怪不得那么多人來廣東。我好像一瞬間明白了那么多人來廣東的原因。然而在和一些店家了解以后,我發現事情并不簡單。

  首先是房價,幾萬一平方米在市區居然是常見的事情,這對于來自十八線的我來說簡直高的離譜。不過我們學校周圍的房價還好,但是由于學校不讓校外外賣進校,在校外做餐館的人與我們基本無緣。我便問了下某個商家,雖然他沒有告訴我具體數值,但是他明確告訴我,他們新店入駐是四倍于常駐商家的,而常駐商家據傳每年的場地費是按百萬為單位計數的。而這個價格,能堅持搞下來如果不賺的盆滿缽滿怎么可能立得住腳呢?于是這進一步造成了一個我們學校吃貨迷惑現象:一個店鋪吃著吃著就倒閉了,很多是一年就關閉了,好吃的店鋪很多吃著吃著就消失了。

  對此,我做了一個假想:一個店鋪(假設它家飯很好吃,好不好吃其實沒關系,但因為這次出事的店家的飯好吃,我暫時這么假設)想要入駐我們學校掙錢,于是他去搞啟動資金,各方貸款,借錢籌錢,最終籌到了幾百萬。他把場地費交了,又開始裝修,這又花了小幾萬。店鋪就這樣被成功開起來了。商鋪有了,客戶去哪里找呢,學校校園那么大,怎么樣讓在校師生快速知道他這個店并來到這里消費呢?他需要打造品牌影響力。根據我吃了這么長時間的飯,我發現店家們都認為利用人傳人現象就是個高效的方法(后面會發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怎么搞呢?

  常見的“賠錢買吆喝”通常從優惠開始。隨著活動的展開,在校師生中一部分眼見的人會發現,欸,這家店物美價廉,沖爆他!于是就成功吸引到了第一波流量,大家慢慢都知道了這個店鋪食物很便宜,(可能還很好吃),于是店鋪的成交單數開始變多。優惠維持了一段時間,商家的錢包不僅沒有變胖,反而即將撐不下去了。通常這個時候商家就會放棄優惠,老老實實做生意,并開始謀劃回本策略。

  回本的辦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開源”,增加客流量,增加銷量;另一種是“節流”,也就是降低成本。前面說過,店家已經通過給出優惠這個辦法增加了客源,這個方法實際上很燒錢,如果再搞下去效果可能不會好到哪去,但錢絕對花得很快。于是就只剩下了一種辦法——降低生產成本及用人成本以達到“節流”的效果。

  很明顯,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就是使用劣質材料或是延長材料的使用時間。這解釋了另外兩個現象,一是很多我們吃的很多新店在剛剛成立的時候吃了都沒啥問題,而長期運營下,曾經的安全食品也變成了噴射戰士締造者。二是隔夜飯和菜葉上的霉斑在很多平價飯店的大量出現。

  關于用人成本的降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自己人。但是客單量一大,自己人往往忙不過來,而客單量小的時候,又不需要其他人幫忙。于是一個廣為人知的解決措施出現了——雇傭大學生。這被美其名曰勤工儉學。這樣可以按小時算工錢,對于店家可以說非常劃算,而且學生人數也非常多,不怕沒有窮孩子來。而且大學生大都很自覺,不會擔心工作不認真的情況,即使工作不認真,換掉即可。這簡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說實在的,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萬萬沒想到會和我曾經做過的勤工儉學扯上關系,我那時候還以為這是件不錯的差事嘞(沒見過世面,沒見過錢對于當代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悲催的事情)。

  就這樣,一個成熟的系統形成了。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了商家的運行機制。

  發現什么問題了嗎?

  學生老師難道全都是傻瓜嗎?他們難道不知道商家動的手腳嗎?顯然,大家不傻,這些蹩腳的把戲遲早會被發現。于是,大家便開始自發的不去那些讓他們成為噴射戰士的店家,并把這些“情報”以人傳人的現象傳遍了學校,而這反噬了店家(還記得店家是怎么宣傳的嗎,多么滑稽)。他們已經無力再用money來保證食品質量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店家在學期還沒結束,就匆匆離去的原因。而有的店家還在堅持,哪怕還是虧錢,他們也不愿意用所謂“節流”的方法去傷害同學老師們。然而一直呆在學校,虧錢傷不起啊。這也造就了那些“良心商家”干了一年就出走的行為。也就形成了“為什么我吃一家倒閉一家”的魔幻現象。

  盡管大家一直在以自身或者拉幫結派的合力“排雷”,但收效甚微,我想就是這個原因。

  那么,學生老師吃不到不錯的飯,店家貌似也在不斷虧錢,那么到底是誰在賺錢呢?

  顯然,是以下三類人在賺錢:

    1.學校。他們把店鋪租給商家并以此賺取場地費,可以說是賺的盆滿缽滿了。雖然這么做損失了學生和商戶的利益,但學校的學生數量始終讓學校食堂看上去像是一塊肥肉一樣誘惑投資者。學校本身的性質又讓它雖然傷害的學生一茬又一茬,可是學生還是一茬又一茬的涌進來,并對此毫不知情。

    2.老商家。他們占據了學校最早的紅利,又在學校出租制度下得以被保護。于是他們也賺的不少,時間把一沓沓錢送入這些老商家的口袋里。

    3.外賣平臺。他們就跟吸血鬼一樣,兩邊吸血,眾所周知,不提也罷。

  分析到這一步,總算理清楚了。之前向我抱怨的商家被投訴的原因就是他的店鋪被投訴了。而看他隱晦的口氣,我雖然并不能確定舉報他家的是誰但已經猜的八九不離十了。是因為有一個非良心店家利用降低成本等方法想成為老店家斂財,而因為它是第一年經營,如果能一家獨大就好了。而之前這個店家就是屬于良心店家,礙著他斂財的道路了。于是借工商局的手想除掉良心店家。而這個時候找到了機會自然不肯放過。這樣一切就清楚了。

  學校掙錢與學生花錢的矛盾被轉移到了商戶之間的內卷了。我想這個不健康的市場確實需要人管管了。而這一切都需要最大獲利者——學校的出面,而這,就不是我們一個人兩個人所能解決的了。只能說,希望中國趕緊走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這畸形的市場扭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