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
(1) 舌象

(2) 上火得養陰, 養陰才可以防止上火。要吃些養陰的藥, 象麥冬,石斛, 西洋參, 菊花泡水喝。
陰虛: 容易怕熱, 出現盜汗, 舌質偏紅。 陽虛: 喜靜不喜動, 怕冷, 舌質白膩。 氣虛: 頭暈乏力,舌苔有齒痕。 血虛: 面色無華, 舌淡苔白。
(3)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甘入脾, 咸入腎 水谷入口化五液, 心為汗, 肺為涕, 肝為淚, 脾為涎, 腎為唾. 五臟各有所惡,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 脾惡濕, 腎惡燥
有聲無痰謂之咳, 有痰無聲謂之嗽.
陽: 辛甘 陰:酸苦咸
--
(4) 李東垣內傷的病因: 飲食不節, 形體勞疫, 七情內傷, 外感六淫, 四大病因, 三大病機: 脾胃虛, 清陽不升, 陰火內生. 治療方法: 補中, 升清, 泄陰(需要甘寒以泄其火, 瀉陰火).
(5) 大將藥: 麻黃 桂枝 柴胡 黃芩 白虎 石膏 知母 大黃 芒硝 干姜 附子
(6) 白術治腰臍間血 腰痛
(7) 風升生, 熱浮長, 燥降收, 寒沉藏, 濕化成
(8) 外感病, 邪來了, 我們用麻黃, 桂枝趕出去, 汗出脈靜身和就好了 陽明俯實了, 大黃芒硝大劑量的一往下走, 這個大便一通, 好了. 包括邪入了三陰, 我們都有干姜附子大劑量把他轉出去.
(9) 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中土
(10) 易水學派 明確針對正氣治療, 升降浮沉補瀉用藥法是對臟腑辯證用藥法的進一步發展, 創立藥物歸經與引經報使理論, 藥物升降浮沉理論.
(11) 天麻治療頭眩暈 偏頭痛為少陽也, 非柴胡不能治
(12) 四君子湯: 治榮衛氣虛, 藏腑怯弱. (心腹脹滿, 全不思飲食, 腸鳴泄瀉, 嘔噦吐逆, 這些癥狀都是脾虛的表現, 在脾虛的基礎上沒有寒, 我們就可以用四君子湯, 有寒可以用理中湯)
(13) 四君子湯: 加黃芪治脾氣虛, 加當歸治血虛, 加山藥補脾陰虛, 加炮姜治脾中寒(四君子湯加炮姜, 實際上就是理中湯加茯苓), 加丁香治胃寒胃逆, 加陳曲治療胃寒胃漲, 加木香,砂仁則醒脾氣.
(14) 一些藥的藥性

(15) 脾喜燥惡濕,
(16) 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主血脈,與小腸相表里
1,臟腑:古代中醫就認為,人的頭部五官(眼,鼻,耳,口唇,舌)可以連通身體上的五個重要腑(肝,肺,腎,脾,心),每個腑有一個專屬的臟(肝有膽,肺有大腸,腎有膀胱,脾有胃,心有小腸。臟腑之間的關系就是表與里的關系。
2,開竅:指這個舌是心的通道,耳是腎通道,眼是肝,口唇是脾,鼻是肺。
3,華:指光華色彩。古為認為心的好壞體現在面部。面紅潤(紅就是色彩)即心臟好。
4,主:就是它管的東西。
5,表和里:只是疾病經過的一個過程的說法,疾病先是病在表,如果不去除,則會深入到里面。古醫認為小腸這種比較輕的(表)生病了不及時治好會進一步深入(里)傷害心臟。
開竅就是和他相連的地方,如腎開竅于耳,腎虛則耳鳴,聽力下降。肝開竅于目,肝虛則眼干,視力下降。其華就是外在表現;如腎其華在發,腎虛則頭發發黃開叉稀少或脫落。肝其華在甲,肝虛則指甲軟或脆指甲下無血色;主就是主要功能如腎主骨,腎虛則骨病生,肺主皮毛,肺虛則汗毛稀少容易感冒。表里指的是
1.各臟腑都有所屬經絡相連,經絡在表,所以邪氣先入經脈,長時間沒治愈邪氣就傳入臟腑.
2.臟為里腑為表,如肺和大腸互為表里,肺熱,熱可穿到大腸造成便秘。大腸熱也可傳給肺造成咳。臟為實體,腑為空腔與外相連所以為表。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11771號